
每一個男人都深諳一個道理——人類社會,金錢是話語權和地位的資本。同時他們更知道,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活著,錢沒了。因此,“有錢省著花”是都市男人的辯證哲學。很多男人“摳”是要“攢錢辦大事,有錢用在刀刃上”。
近日,著名企業家羅永浩完成了自己的“直播賣貨首秀”。累計觀看人數4800萬,男性粉絲占80.5%,交易總額1.1億,成績斐然。很多人把這場秀看作是對直播行業的大佬李佳琦、薇婭的挑戰,瞄準的是二人都搞不定的男性群體。
然而,論帶貨能力,李佳琦每次上40至50款商品,很快就會被秒光,而羅永浩3小時只賣了22件商品,很多到直播結束還有貨;論購買力,4月1日當晚,薇婭直播間賣火箭,5架4000萬元的火箭,一秒售罄,而自稱“交個朋友不賺錢”的羅永浩,被嫌棄有七成商品賣貴了。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羅永浩,是現在的男人太“摳”了。
“摳門”的中國男人
中國男人的消費欲望本來就低。德國市場研究機構GFK調查發現,中國男人比女人更節儉,有64%的中國男人認為工資發下來應該先存起來。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北京網購用戶調查報告》顯示,網購用戶中男性占比比女性低32.2個百分點,消費金額比女性低36.6個百分點。
即便是花錢,中國男人對自己可以用“摳門”來形容。極光大數據發布的《中國熟男群體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男人平均每月花在自己身上的錢不足3000元,其中45%的男人甚至花費不足1000元。花費構成方面,飲食支出占比接近三成,其次是衣物支出,占比近兩成。
報告顯示,除了電子產品以外,中國男人很少買高價產品。對于單價超過3000元的高價商品,都市男人購買比例最高的為電子產品,達56.9%,其次為服裝,占比23.0%,其余品類占比較低,更有四分之一的男人在過去一年內從未購買過高價商品。
對于很多男人來說,花4000元買一部手機可以,花3000元買一個包不行。“手機是高科技產品,不同價位性能有很大不同,還能天天用;包有啥技術含量,買完還舍不得背,買包的人就是被商家操縱的假精致消費者,交的都是智商稅。”
在買衣服時,40.4%的男人不在乎品牌,29.6%的人認可品牌代表質量,但僅限于購買平價品牌。T恤、休閑褲、牛仔褲可以承包大多數中國男人的一年。在他們看來,衣服不需要花里胡哨,一個季度兩套衣服足矣。
天貓2019雙十一銷售數據顯示,男裝品類中,優衣庫最受男士歡迎。對他們而言,一件優衣庫可以穿(用)上5至10年。“衛衣舊了在家穿,T恤松了當睡衣,襪子頂破兩腳換,背心松了還能當抹布,物盡其用。”
不是沒錢,而是不敢花錢
有人說中國男人“摳”是因為沒錢,其實不是。
一份《中國性別薪酬差異報告》顯示,中國女性平均工資僅為男性的77%。從經濟實力來看,中國男性比中國女性更具消費能力。然而,在市場價值排名上,少女>兒童>少婦>老人>狗>男人,男人被市場定義為消費鏈的最末端。
我們經常在商場里看到這樣的場景:女性穿著時尚,背著昂貴的包,邊上跟著的男性穿著看不出哪年款的土氣衣服,往往還有點兒禿頂。然而,你不要小瞧這位男性,他可能是技術總監、銷售主管或是年薪百萬的程序員。
每一個男人都深諳一個道理——人類社會,金錢是話語權和地位的資本。同時他們更知道,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活著,錢沒了。因此,“有錢省著花”是都市男人的辯證哲學。
就拿相親來說,有調查顯示,44.8%的女性認為首次相親男性花費較多是大方的表現,而認同這一觀念的男性只有26.1%。
90后上海男孩陳浩坦言:“即便是相親吃飯,也要提前考察好哪里味道好、性價比高,能用優惠券。”跟“裝大方、講排面”相比,陳浩更喜歡展現“本真的自己”。他認為“精打細算”沒什么不好,同時也會暗暗考察對方,跟自己的消費觀是否匹配。有人說陳浩這樣的男人太“摳”,然而只有男人自己知道,精打細算是因為用錢的地方太多。
在某男性為主的論壇上,有人發帖問,“為什么女性喜歡旅游,男性不愛旅游”?眾多男士表態,買房、買車、養娃、養老婆壓力太大,不敢出去玩。此時此刻,我們眼前立刻浮現出一個只賺錢,不旅游、不娛樂的“直男”形象。背負這樣的責任,不“摳”很難。
攢錢辦大事,有錢用在刀刃上
跟女人相比,男人社交屬性非常弱,不需要在吃穿上在意別人的目光。大部分男人的消費觀還停留在“攢錢買大件”的時代。
以前,中國家庭省吃儉用,只為擁有縫紉機、手表、自行車這三大件;后來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現在是車、房。男人們為了實現目標,往往對自己非常狠。
90后田野是東北四線小城市的公務員,每月3000元的工資不抵大城市白領的零頭,但他給自己定的小目標是工作三年買一輛車。吃住都在單位解決,不抽煙、不喝酒、不請客,一個季度就買一件衣服和褲子,平時能坐公交就不打車,畢業三年的他硬是攢了10萬塊錢。提車那天田野非常激動,“已經習慣了每月往卡里存錢,沒想到一下全花出去也挺爽的”。但激動過后擺在他面前的是新問題:如何省下洗車錢。
跟田野相比,在北京打拼的李超,目標更加“艱難”——在北京買房。月入萬元的李超為了攢錢,能省就省,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開銷。房子是合租的,很多東西直接買二手,搬家再賣了;一天吃兩頓,點外賣的時候只選新店優惠,8塊8免配送費;全身上下衣服單價不超過200元,理發自己在家解決;空瓶子、紙箱全都攢起來賣廢品,賣的錢獎勵自己一瓶大可樂。
當被問到會不會羨慕周圍朋友自在的生活時,李超坦言:“我也想出去吃吃喝喝,我也喜歡名牌衣服和手表,但一想到要買房子,就立刻清醒。萬一因為這點兒錢,首付不夠了怎么辦?所以必須忍。”
如今,畢業五年,李超攢下了60萬元,加上父母贊助的20萬,湊足了一套五環外一居室的首付。雖然房子很小,位置很偏,但李超很滿足。“都說房奴可憐,其實,每月還房貸也是攢錢。”
一個人舍不得給別人花錢,叫“摳門”,舍不得給自己花錢,叫“節儉”。能省的一定省,不能省的不小氣。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樂主義相比,“摳門”的男人挺好的。每個穩定家庭的背后都有一個“摳門”的老公。只要是自己賺來的干凈錢,“摳”著用也體現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值得點贊。(《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