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因小惡付出生命代價,法院判決時“和稀泥”,在過去并不鮮見。如今,對于這樣的案件,法院旗幟鮮明地對家屬賠償請求說不,向社會傳遞的是一個明確的信號:法律決不允許守法者為“小惡”埋單。
4月8日,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等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評選結果揭曉,曾廣受關注的“冰面遛狗溺亡索賠案”入選。這起案件有何特別之處呢?
冰面遛狗溺亡索賠被駁回
2017年1月,一名男子在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冰面遛狗時不慎落水溺亡,其家屬將北京市水務局、豐臺區水務局、北京市永定河管理處、豐臺區永定河管理所起訴至法院,要求賠償62萬元。
經審理,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家屬的全部訴訟請求。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該男子溺亡地點不屬于公共場所,河道管理部門不負有《侵權責任法》所規定的安全保障義務。該男子明知進入河道、冰面行走存在風險,仍進入該區域并導致自身溺亡,其主觀上符合過于自信的過失、其行為屬于《侵權責任法》上的自甘風險行為,應自行承擔相應的損害后果。
法院還指出,該男子意外溺亡,造成其父母老年喪子、女兒年幼喪父,其家庭境遇令人同情,但賠償的責任方是否構成侵權,需要法律進行嚴格界定及證據支持,不能以情感或結果責任主義為導向。
案件宣判后,原告提起上訴。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依法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今年4月8日,“冰面遛狗溺亡索賠案”入選第十五屆“中國十大影響性訴訟”。原因是本案堅持在侵權糾紛審判中嚴格把握過錯責任原則,深入辨法析理,明確了法律規范與公民情感的界限,堅持“不能以情感或結果責任主義為導向將損失交由不構成侵權的他方承擔”的裁判要旨,避免“和稀泥”式裁判導向,具有示范意義。同時,本案進一步明確了成年人是自身安危的第一責任人,不能把自己的安危寄托在國家相關機構無時無刻提醒下。戶外活動應趨利避害,不隨意進入非公眾活動場所,是每一個公民應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作為法律意義上的“理性人”,在充分享受法律賦予的自由同時,也應承擔自身抉擇帶來的風險,自甘風險就應當自擔相應責任,以此有效規范社會主體的個人行為。
決不允許守法者為“小惡”埋單
無獨有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