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娟 李春睿

【摘 要】 目的:探討應用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5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進行隨機分組,觀察組、對照組各27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完全依從18例(66.67%)、部分依從7例(25.93%)、不依從2例(7.41%),依從率為92.59%;對照組完全依從8例(29.63%)、部分依從12例(44.44%)、不依從7例(25.93%),依從率為74.07%;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日常生活、心理情緒、社會功能、生活質量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代表生活質量更高,P<0.05。結論:護理干預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護理干預;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質量
慢性心力衰竭為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需要反復住院來緩解癥狀,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2]。為改善患者不良心態,促進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對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5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制定的心力衰竭診斷標準?;颊邔Ρ敬窝芯恐橥狻E懦龂乐馗?、腎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對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男15例,女12例;年齡平均(64.3±2.3)歲;病程平均(7.2±1.5)年;疾病類型:高血壓患者10例、冠心病患者8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5例、擴張性心機病患者4例;對照組男16例,女11例;年齡平均(64.7±2.5)歲;病程平均(7.1±1.3)年;疾病類型:高血壓患者11例、冠心病患者7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6例、擴張性心機病患者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環境護理 為患者提供舒適、溫馨的病房,保持室內通風良好,有充足的光線,調節適宜溫濕度,保證患者處于舒適狀態;減少人員的探望次數,同時保持室內安靜,使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1.2.2 心理護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長、預后差,患者長期治療效果不佳,同時經濟負擔加重,導致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治療效果造成嚴重影響。護理人員應熱情和患者溝通,為患者講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知識,在講解中應反復多次進行,或采用掛圖、視頻等方式,更有利于患者接受;了解患者的個性特點,個性化的進行心理疏導;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給予耐心解答;鼓勵家屬對患者進行鼓勵和關心,營造出溫馨的病房氛圍,排除患者后顧之憂,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
1.2.3 飲食護理 做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飲食護理非常重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告知患者不良飲食習慣對疾病的影響,應以低鹽、低脂為主,囑患者多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嚴格限制鈉鹽的攝入量,以免出現水鈉潴留情況,同時減少心臟的負擔。如患者為難治性心力衰竭,則應控制每日液體攝入量;飲食方式應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特別晚餐不可過飽,以免夜間出現心功能不全。
1.2.4 運動護理 鼓勵患者適當進行運動鍛煉,運動方式多選擇步行訓練,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運動量和運動時間,囑患者以不感疲勞為止,不可過量運動,同時應有家人陪同,以免發生危險;對于Ⅳ級心力衰竭患者可采取床上訓練,如出現勞累等情況應及時停止。
1.2.5 指導正確用藥 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每種藥物的療效及治療的目的,指導患者嚴格按照醫囑進行用藥,不可根據自我感覺進行增加劑量;同時為患者講解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減少患者恐懼心理[3]。如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嘔吐、乏力等情況應及時通知醫生進行檢查;在應用利尿劑時應加強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電解質紊亂、水腫等情況,并對24h出入量進行記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依從性及生活質量情況;依從性主要包括按時用藥、定期復診、飲食習慣等;生活質量評價應用明尼蘇達心功能不全生活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分值越低代表生活質量越高,反之生活質量越低。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進行描述,行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完全依從18例(66.67%)、部分依從7例(25.93%)、不依從2例(7.41%),依從率為92.59%;對照組完全依從8例(29.63%)、部分依從12例(44.44%)、不依從7例(25.93%),依從率為74.07%;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日常生活、心理情緒、社會功能、生活質量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代表生活質量更高,P<0.05。見下表1。
3 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為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因此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需要長期反復住院,這對患者的心態造成嚴重影響,同時增加經濟負擔,影響其生活質量[4-5]。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在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舒適度,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要目的。本研究中對患者進行心理、飲食、運動、合理用藥的護理干預措施,提高了治療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春玲,陳曉虎,李七一,等.強心合劑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7):2138-2141.
[2] 鄂俊,楊兆華.綜合性心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癥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03):700-701.
[3] 張粉利,張桂俠.優質護理模式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情緒患者心功能、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7,39(18):2868-2870.
[4] 劉小娟,朱正炎,沈彬,等.系統化管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02):166-168.
[5] 楊學青,張錚,黨照華,等.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1):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