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出現的前6年,人類面臨的狀況是無藥可治。21世紀之后,艾滋病治療的研究越來越多,新型抗艾藥物層出不窮。6大類30余種抑制劑藥物獲批上市,原先的“世紀絕癥”變成了可以長期控制的慢性病。
1981年,美國紐約和加州的兩家醫院接診了5名特殊的患者,這5名男性都在近期出現“胸悶氣短、干咳不止、劇痛皰疹纏身”等病癥,治療無效后全部死亡。隨后,全美出現了更多類似病癥,最顯著的特征是免疫系統全面崩潰。
同年9月24日,在病因仍舊不明的情況下,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首次使用AIDS來稱呼這一疾病。在中文里,它被稱為艾滋病,全名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進步,對于艾滋病的治療研究也越來越多。
從非洲殖民地到全世界
艾滋病病毒究竟來源于何處,又是如何傳播到人類身上的,至今尚無明確定論。絕大多數意見認為,該病毒最早存在于非洲中西部猴子和猩猩的身上,而第一次跨物種傳染是在大約100年前的中非最大城市、而今剛果(金)的首都金沙薩。
20世紀20年代,剛果民主共和國還是比利時殖民地,而金沙薩剛剛成為首都,成為許多年輕男性的淘金圣地,同樣也聚集了許多性工作者。城市人口增長、繁忙的運輸網絡、性交易增加以及未經消毒的注射行為等,使得艾滋病病毒傳播開來。
20世紀40年代末期,每年超過100萬人途經金沙薩乘火車出行。艾滋病病毒從金沙薩傳至剛果(金)最南部和最北部的城市,那里連接南部非洲和東部非洲,成為最早的次級傳播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日本侵占了亞洲殖民地,盟軍失去了原料供應,金沙薩負責向盟軍提供原料。戰后獨立浪潮席卷而來時,白人紛紛逃走,經濟陷入崩潰,不少女性幾乎只能投身于性產業,加上血液傳播,艾滋病病毒開始了較大范圍傳播。
另外,為了填補空缺,聯合國從海地雇請官員和教師。這些海地年輕人回到家鄉后,也把艾滋病病毒帶到了大西洋西岸。加拿大魁北克謝布魯克大學的傳染病專家雅克·佩因認為,海地太子港的加勒比血紅素(音譯)血漿中心是艾滋病的“擴大器”:衛生條件極差,每個月賣血者多達6000人,每月給美國輸送約6056升的血漿。
從此,艾滋病的現代史拉開帷幕。
華人研發“雞尾酒療法”
因為傳播迅速、致死率高,艾滋病對人類的健康構成了極大威脅。
2001年,聯合國發表報告,表示艾滋病已成全球人類的第四大死因。自艾滋病病毒發現和流行以來,全球有超過7000萬感染者,其中3500萬患者死亡。
治愈艾滋病成為現代醫學界重要攻克的方向,目前治療方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艾滋病出現的前6年,人類面臨的狀況是無藥可治。直至1987年3月19日,首個抗艾滋病藥物齊多夫定獲批上市,從研發到臨床運用只用了20個月。時至今日,齊多夫定依然是抗艾滋病的有效藥物之一。
華裔醫學家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雞尾酒療法”創始人、華裔美籍教授何大一的研究發現,徹底改變了艾滋病治療的格局。
艾滋病患者服用單一藥物很容易出現耐藥性。何大一團隊發現,如果一次向患者提供3至4種不同的藥物,可以有效避免這個問題。“雞尾酒療法”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艾滋病的治療現狀,成為標準療法。
進入21世紀,艾滋病治療的研究越來越多,新型抗艾藥物層出不窮。6大類30余種抑制劑藥物獲批上市,原先的“世紀絕癥”變成了可以長期控制的慢性病。
在治療艾滋病的研究中,研究者意外發現,艾滋病毒想要侵入免疫系統,必須同時結合免疫細胞表面的CD4和CCR5。有一些攜帶CCR5突變的人(免疫細胞表面沒有CCR5分子)依然能正常生活。
2006年,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因為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性命垂危,他獲得了一名攜帶突變CCR5的捐贈者的骨髓。來自供體骨髓的造血干細胞成功發育成一套不受艾滋病侵襲的免疫系統,將艾滋病病毒清除干凈。
今年3月,運用了同樣療法的倫敦病人宣布成功治愈艾滋病。然而在治愈之后,并不是艾滋病的一切痕跡都被抹掉了。他們體內的一些細胞仍然含有藏在細胞核中的艾滋病基因片段。雖然已有兩例成功案例,但由于CCR5天然突變在人群中極為罕見,找到配型合適的CCR5突變骨髓捐贈是非常困難的事,這也大大限制了此種試驗性療法的應用。
中國抗“艾”
1985年,中國發現第一起艾滋病病例,此后從沿海等地開始向內地擴散。但中國整體上屬于艾滋病低流行國家。
根據官方估算,至2018年年底,中國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約125萬,盡管數量不小,但流行率僅為萬分之九。
對于我國艾滋病防治來說,2004年是值得關注的一年。當年2月10日成立了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這標志著艾滋病防治國家級統籌機構正式成立。這也是國家出臺艾滋病政策最多的一年,《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艾滋病防治條例》等政策相繼出臺。
同時,2004年我國開始實施艾滋病防治“四免一關懷”政策:為自愿接受艾滋病檢測人員提供免費咨詢和初篩檢測、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產婦提供免費母嬰阻斷藥物、為農村和城市低收入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費抗病毒治療藥物、為艾滋病感染家庭的兒童提供免費上學、為生活困難的艾滋病感染家庭提供關懷和支持。
截至目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性傳播、血液傳播以及母嬰傳播。而社會對于艾滋病的討論遠遠超出了其作為生理疾病本身的范疇。歧視和羞恥感讓社會面對艾滋病問題時,常呈現出失聲和獵奇兩個極端狀態,這同困境一起,造成了艾滋病患者被孤立。
2000年之后,有關艾滋病的討論議題更多在其社會性問題上。
2002年、2003年,連續兩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傳主題都為“相互關愛,共享生命”。其中被普遍認為最有意義的一項是支持“身份保密”條款,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能夠匿名記錄檔案。
為去除污名化,不少國家也發布了相關的條例或法案。中國在《艾滋病防治條例》中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隨著科技發展,尤其是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研發使用,治療層面上不再談“艾”色變。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當前醫療技術下,艾滋病已從毀滅性流行病變為可管理的慢性病。
國際社會經驗表明,艾滋病防治政策的推進及改革,對解決或緩解艾滋病問題極其重要。
(水云間薦自《江蘇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