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否像應對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一樣,在傳染病突發事件剛發生但尚未造成大的危害時,由政府及時向公眾發出預警,提醒人們早作準備?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它被明文寫進了法律;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這一制度“休眠”了16年。
“跟迷宮似的”
對于此次新冠疫情,有人問道:能否像應對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一樣,在傳染病突發事件剛剛發生但尚未造成大的危害時,由政府及時向公眾發出預警,提醒人們早作準備,以降低可能產生的危害程度?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它被明文寫進了法律;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法律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僅停留在紙面上。
2004年,非典疫情發生一年后,已實施15年的傳染病防治法迎來第一次修訂,新增了“國家建立傳染病預警制度”條款。
原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汪建榮,隨后在2004年第十二期《上海預防醫學》雜志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中國以前沒有傳染病預警制度,預警制度是在國務院制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確定的。條例于2003年5月通過。
制度是有了,但在傳染病防治法的條文中,關于預警的專門條款只有1條,就是規定“國家建立傳染病預警制度”的第十九條。至于什么是預警及預警制度,何種情況下啟動預警,預警要達到何種目的,如果不啟動預警將承擔何種責任,均無相關規定。
鑒于此,同濟大學法學院教授袁秀挺建議傳染病防治法修訂時增加“疫情預警”一章,與“疫情報告、通報和公布”相并列。
2004年傳染病防治法修訂后,建立預警制度還被寫入了另一部法律——2007年實施的突發事件應對法。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國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預警制度,突發事件包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預警制度雖已被寫進兩部法律,但袁秀挺在網上搜索發現,法律實施十幾年來,找不到一個公開的傳染病預警案例。
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副會長王晨光認為,包括預警制度在內,目前我國關于傳染病防治的法律既不夠嚴謹,也不夠統一。“跟迷宮似的,一會兒是傳染病防治法、一會兒是突發事件應對法,我們學者經過比較才搞明白怎么回事,行政領導根本搞不懂。”王晨光說,“立法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要考慮操作,沒有操作性,立法就是想當然。”
誰來發布?不同法律“打架”關于“傳染病預警”,袁秀挺認為,法律規定還有諸多不明確的地方,甚至連發布預警的主體是誰,兩部法律的規定都不同。
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疫情發生時,承擔預警職責的是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但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的預警主體,卻是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袁秀挺的看法是,兩部法律關于有權預警主體的不同規定,難免造成職責不清或相互推諉,以致延誤時機,失去預警的意義。
王晨光認為,預警的特點之一是及時,疫情發生后,通常是地方政府最先掌握信息,若由國家衛健委或省級政府負責發布預警,很可能耽誤時機,所以他建議將預警權下放到縣級政府。有人擔心這會造成濫用預警權,他認為不必過慮,因為預警期通常很短,一般不會超過一周,如果發現情況有變,可調整預警級別乃至取消預警。
除了發布主體不明確,袁秀挺還發現,法律也未指明傳染病的預警對象。
按傳染病防治法相關規定,有學者將條文中的“預警”理解為“內部預警”,與通常理解的“預警”有區別。針對實踐中很多人把預警理解為通過特定渠道的信息上報,袁秀挺認為這是對法律的錯誤理解,因為從句式上看,“發出預警”和“(根據情況)予以公布”都只有一個主語,即“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事實上這兩者通常并非最先接觸疫情的主體,本身已是高級別的行政機構,他們上報給誰?
結合突發事件應對法、信息公開條例、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袁秀挺得出結論,預警的對象應當是社會公眾而非上級部門。
王晨光亦認為,預警理應是面向社會公眾的。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是關于預警最為細致的規定,明確預警信息的發布“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通信、信息網絡、警報器、宣傳車或組織人員逐戶通知等方式進行”。
政府不能“定調子”
預警機制的失靈,給應對此次新冠疫情造成了被動。據袁秀挺觀察,武漢錯失了多次預警機會。
最早的一次是在2019年12月27日,這一天,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生張繼先發現3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并通過醫院向江漢區疾控中心報告。3個病人是一家人,在流行病學上屬于“家庭聚集型”病例。有流行病學專家認為,僅憑這一個案例,就理應高度懷疑不明肺炎存在“人傳人”的可能。袁秀挺覺得此時政府就應該啟動預警機制。
疫情發生后,武漢市市長周先旺曾在央視承認“疫情披露不及時”,當地政府和國家衛健委專家組為此飽受輿論詬病。復盤應對過程,袁秀挺說,假如當時先行啟動預警機制,有關方面應不至于如此被動。
“我們總擔心會引起恐慌,但我始終認為,我們低估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岳說,“從這些年互聯網的發展可以看出,信息的透明化程度、對稱性已大大改善,社會并沒有出現什么問題。”
一直到2020年1月20日,以鐘南山為組長的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在國家衛健委召開的答記者會上,才正式確認新冠病毒“人傳人”的事實,抗疫行動至此才正式啟動。這被王晨光理解為疫情應對中第一次實質意義上的“預警”。他說,預警的關鍵在于尊重科學,政府不能給專家“定調子”,專家也不能拋開科學聽領導的。
在王岳看來,預警制度能否真正落實,除了法律和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之外,從根本上考驗的是行政決策者的勇氣和擔當。
他將預警制度與衛星預測技術出現之前的臺風預報類比:為了保證出海安全,政府安排經驗豐富的老漁民看天象,如果老漁民認為可能有臺風,政府就安排他在大喇叭里喊一嗓子,提醒其他漁民不要出海。問題在于,有時候老漁民會喊錯;有時政府為了讓漁民多捕魚,不喜歡老漁民老說有臺風;甚至有時,老漁民為了迎合政府和其他漁民,明知有臺風也不敢喊。如何保證預報準確?王岳的回答是,既要有獨立的、有本事的、敢說真話的“老漁民”,又要有務實開明的政府。
(《南方周末》2020.4.2 柴會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