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到無癥狀感染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患者只有有癥狀了才會去檢測,沒有癥狀不會到醫院尋求救助。這樣就很難被發現。現在能被發現的無癥狀感染者,大部分是在排查密切接觸者,或者是復工體檢、入境檢查時被發現的。”
既不發燒,也不咳嗽,沒有任何引人懷疑的臨床癥狀,但是,身上帶著病毒,同樣會造成人際傳播。這就是無癥狀感染者。
4月1日下午,國家衛健委開始在每日疫情通報中公布無癥狀感染者的數量,這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官方首次在該通報中公布無癥狀感染者情況。
4月5日,山東通報了一名1歲女嬰確定為無癥狀感染者。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進入新階段,越來越多的無癥狀感染者開始進入人們視線。僅4月5日一天,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無癥狀感染者78例, 創下自4月1日通報無癥狀患者病例以來的新高。
根據世衛組織最新報告,我國疫情已由遏制階段發展到緩疫階段。這個時期,無癥狀感染者會成為疫情防控的新一輪難點嗎?具體的防控要求是什么?
沒有癥狀的患者
今年1月26日,大年初二。江蘇省如皋市27歲的孫萍接到通知,她作為密切接觸者要去當地醫院做檢查。第二天結果出來,孫萍的核酸檢測顯示陽性,被送入當地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
孫萍和家里人都覺得自己被誤診了,她不發燒,不咳嗽,精神也很好,CT影像也沒有變化,怎么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呢?她的心里充滿了疑惑。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副院長韓旭東對孫萍這樣的情況并不陌生,他說:“一般來說,傳染病都會有無癥狀感染者,比如常見的甲流,也有無癥狀感染者存在。”
無癥狀感染者的存在,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應對病毒有關系。比如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的常見臨床癥狀是發燒、咳嗽、呼吸困難,這些都是病毒入侵人體后,人體應對病毒的表現。
但這個過程中,兩種情況會造成“無癥狀”表現:一是相對于人體的免疫力而言,病毒的數量少、毒性弱,在人體出現癥狀前很快就被消滅掉了;二是機體沒有有效地激活其免疫反應,病毒與人體以一種“平穩”的方式共存。
第二種情況的典型代表是傳染病學的典型案例——“傷寒瑪麗”。
瑪麗是一名從愛爾蘭移居到美國的廚師,1906至1915年期間,她提供烹飪服務的家庭總會出現傷寒病,但瑪麗卻沒有任何不適癥狀。直到當地衛生官員對染上傷寒的家庭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他們都曾聘任瑪麗為廚師,才發現了瑪麗這名攜帶病毒但自身卻沒有任何傷寒癥狀的“無癥狀感染者”。
為了防止病毒再次擴散,瑪麗人生的最后23年是在被隔離的環境中度過的。在此之前,她無聲無息地傳播了52例傷寒,其中7例死亡。
像孫萍這樣的無癥狀感染者,并非孤例。武漢市4月4日通報,4月3日新增一例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該患者40多歲,此前一直呆在家中,無醫院門診就診史,也很少外出,被確診前無任何不適。“我是怎么感染的,就像個謎一樣。”
難以被發現的傳播源
截至4月14日,國家衛健委的通報顯示,全國累計報告無癥狀感染者6764例,其中境外輸入588例。無癥狀感染者累計轉歸為確診病例1297例,其中境外輸入251例。國家衛健委明確,無癥狀感染者存在傳播風險。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無癥狀感染者中有三分之二會發展成為病人。因此,尋找并監控無癥狀感染者,仍然是現階段防疫不容忽視的任務。找到無癥狀感染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患者只有有癥狀了才會去檢測,沒有癥狀不會到醫院尋求救助,這樣就很難被發現。現在能被發現的無癥狀感染者,大部分是在排查密切接觸者,或者是復工體檢、入境檢查時被發現的。”一名武漢三甲醫院的管理者宋暢說。
以河南省3月28日公布的確診病例為例,確診患者王某某在同學張某某(郟縣人民醫院醫生)駕車陪同下到鄉下掃墓,并一同就餐3次,而張某某系無癥狀感染者。
怎么發現無癥狀感染者
4 月3日,遼寧葫蘆島市出現首例境外(泰國,中國籍)輸入無癥狀感染者。
據《遼沈晚報》報道,該患者3月23日第一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4月3日第二次核酸檢測陰性,血清抗體檢測IgM陽性、IgG陰性,經市級專家組診斷為無癥狀感染者。
有業內專家說:“葫蘆島市這個感染者的案例說明,如果只是依賴核酸檢測,有時候并不能篩查出更多的無癥狀感染者。”同時他表示,核酸檢測對檢測機構的要求比較高,并不是所有醫院和檢測機構能夠有資質進行核酸檢測。
據了解,以北京市為例,目前全市具備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資質機構數量有40家,每天可檢測8600個樣本。
“如果進行一定規模的無癥狀感染者篩查,這樣的數量顯然不夠。”上述專家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也在最新版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冊(第七版)》上增加了血清學檢測這項表述。
對于無癥狀感染者的排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認為,應在接觸排查中加強無癥狀感染者檢測,尤其是有疫區與病人接觸史的,“一定要讓他們主動報告并做好檢測,發現后及時隔離和治療”。
在4月15日的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表示,目前,我國主要采取五種方式來發現無癥狀感染者:一是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進行主動檢測發現;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調查過程中,對存在感染風險人群進行主動監測;三是在傳染源追蹤過程中,對暴露人群進行主動監測;四是在入境人員公共口岸,對發現來自高風險國家、疫情高發的地方,或者在這一航班里有感染或有癥狀的情況,對這些人群進行主動監測;五是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結果性篩查途徑進行主動監測。
例如,北京從3月25日零時起,所有從北京口岸入境人員不分目的地,全部就地集中隔離觀察,全部做核酸檢測。上海、廣州、重慶等城市,也采取了類似舉措。
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與危重癥醫學專家王辰強調了流行病學調查的重要性。流行病學調查不是簡單地找幾個健康人做檢查,也不是對所有人做檢查,而是科學地設計和抽樣。通過這個抽樣,要能夠對人群整體的免疫力狀況和無癥狀感染者的比例“摸底”。現在著手做這件事,可以反映當前的基線水平。3個月、6個月后復查,則可以反映未來群體的免疫力和疾病流行情況。“這個依據拿在手里,我們才能制定科學的防控措施,才能在世界各國普遍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掌握主動權。”
各地管控升級
面對“隱形的危險”,從國家要求到地方部署,針對無癥狀感染者的升級版防控措施都在出爐。
國家層面上,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多次提到了無癥狀感染者的防控議題。
除國家層面以外,各地省級衛健委也開始公布無癥狀感染者的情況。同時,各地加碼防控措施,從排查摸底、及時上報、嚴格隔離等方面,全方位升級防控無癥狀感染者。
3月29日,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發現3例無癥狀感染者,3人均是郟縣人民醫院醫生。之后,河南郟縣要求對所有村、社區、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嚴格憑通行證出入。
這之后,在檢測方面,河南省管控升級,將檢測范圍進一步擴大至新冠肺炎病例和已發現的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有特殊要求的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等。
廣州市衛健委則要求各有關醫療衛生機構,除對所有發熱門診就診患者和有流行病學史的普通門診、急診就診患者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外,還必須對所有設床位的醫療機構的新入院或原住院患者進行核酸檢測篩查。
在疫情上報方面,廣東、福建等地要求各級疾控中心,發現無癥狀感染者要在兩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快速開展流調,無癥狀感染者報告以后,要在24小時內完成個案調查并及時進行密切接觸者登記,個案調查報告及時上報。
在隔離管理方面,海南、浙江已開展針對無癥狀感染者的“14+14”天隔離工作。此外,福建還要求解除隔離后,要繼續進行14天的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第2周和第4周要及時到定點醫院隨訪、復診。
在評定方面,4月4日,武漢市對無疫情小區的評價標準里,將無癥狀感染者所在區域納入考評范圍,無癥狀感染者所在小區按規定取消或暫停無疫情認定,所屬社區、街道同步取消或暫停無疫情認定。
此外,目前,全國9省市及武漢市同步開展社區居民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通過抽樣調查,摸清健康人群當中新冠肺炎病毒無癥狀感染者的基本情況以及病毒抗體水平。
據武漢市衛健委消息,4月8日至15日,武漢完成了27萬余次核酸檢測,檢出無癥狀感染者182人。對檢出的無癥狀感染者進行集中醫學觀察14天,在24小時內完成流行病學調查,并對他們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核酸檢測。現在,武漢核酸檢測能力達到每天4萬人次,能夠滿足市民應檢盡檢、愿檢盡檢的需求,多家醫院還為企業復工提供上門核酸檢測。除核酸檢測外,還有抗體檢測和CT檢測。
如何做好防控?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提醒,關鍵是不能麻痹大意,要繼續堅持在疫情期間培養起來的衛生習慣和自我防護意識。勤洗手、戴口罩、排隊一米線、開窗通風、清潔消毒、分餐制、減少去人員聚集場所。
(《法治周末》《三聯生活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