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到500米的街25家店鋪關門撤店
“虧損”成了疫情之后小微企業、個體戶的普遍遭遇,少則幾萬,多則近百萬。“現在賬戶余額只剩下18000元,只要一發工資,公司徹底破產。”在短短不到500米的一條街,貼出“撤店”“轉兌”“出租”字樣的店鋪多達25家……
記者近日在西部一些地區走訪發現,各地復工復產工作在有序推進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小微企業、個體商戶受到較大沖擊:房租空轉、經營虧損、辭退員工、借貸無門、資金鏈斷裂、信心不足……甚至出現“復工復產即破產倒閉”的情況,小店老板在開門與關門之間焦灼搖擺。
“每天要虧兩三百,越干越虧”
“優品干果店”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最繁華的一條商業街,門上貼著“轉兌”通知。老板李紅杰稱,這是去年臘月開張的新店,房租、裝修、進貨等共投資40余萬元,借了不少外債,本想著春節期間糖果干品大賣,盡快回籠資金,沒想到經營還沒滿月,就相當于關門了。
3月恢復營業后,李紅杰到店里一看,年前進的貨全發霉了,賠了上萬塊。”更讓李紅杰難受的是,近半個月來,店里幾乎沒有生意,每天要虧兩三百,越干越虧。她一邊說,一邊掉眼淚,受疫情影響她已經賠光了家底。
終于盼來復工復產,陳艷蕾迫不及待地來到自家的鑫四季鞋店,第一件事就是用紅紙貼出6個大黑字:“撤店清倉處理”。“不算運費、房租,進價甩都沒人買,一天才賣出6雙鞋,實在干不下去了。”陳艷蕾道出了周圍不少商家的心聲。她的店鋪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商業主干道東倉街南段,短短不到500米的一條街,貼出“撤店”“轉兌”“出租”字樣的店鋪多達25家……
像李紅杰、陳艷蕾的商鋪一樣,“虧損”成了疫情之后小微企業、個體戶的普遍遭遇,少則幾萬,多則近百萬。盡管疫情期間只停業10天,易購通訊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博仍用“慘淡”形容今年的生意:2月僅賣出40臺手機,是正常銷量的十分之一。雖然營業額銳減,但店鋪房租照交,17名員工工資減半發放,公司共虧損12萬元。
比虧損更讓人擔憂的,是隨之而來的辭工和開門難。“年前公司頻繁往外卸貨,疫情一來貨車全不動了。”做商貿流通生意的王永超說,受疫情影響,公司資金鏈斷裂,拖欠36名員工14萬元工資。“現在賬戶余額只剩下18000元,只要一發工資,公司徹底破產。”為了挺過難關,他只好辭退了公司的15名超市促銷員。
記者走訪看到,餐飲、服裝、住宿、零售等普遍受到疫情影響,小店鋪在復工復產中走入“越小越難”的窘境,一批個體戶不得已騰空店鋪,關門轉兌。
在多倫縣東盛齋莜面館里,在中午用餐時間,15個包間、近200個座位,沒看到一桌客人。“現在店里一天頂多四五桌客人,線上外賣兩天只賣出去一單。”店長郝智霞說,恢復營業以來,每天平均虧損2000元,為了節約成本,不得已辭掉了3名服務員,洗碗、配菜、搞衛生全都自家人上。
因為不知疫情何時結束,店主們有點兒心慌。“干不下去了,就算領導帶頭下館子,消費者恢復信心還是得有一個過程。”
貸款難或成“奪命稻草”
營業額減少,但房租照交、工資照發,還要按期還貸,又遇融資難,這是復工復產后的小微企業、個體戶面臨的共性困難。
一家于3月1日復工的汽貿公司,截至3月25日僅銷售了8輛汽車,不到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總經理付智超表示,每年3至5月是當地汽車銷售旺季,但受疫情影響,今年生意蕭條。“停工停產2個月,老百姓沒收入或收入減少,直接影響了消費能力。”他分析當前一些小微企業、個體戶的形勢說,“運營成本一點兒沒少,營業額卻明顯下降,店鋪在開門與關門之間搖擺。”
春天已來,而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興通路的霧雨風女裝店里卻堆滿冬裝。老板沈曉霞表示,由于上游供貨商沒復工,自己進不到春裝,冬裝又錯過了銷售期,全部積壓賣不出去。“我算過大賬,往年這兩個月能有兩萬元的利潤,今年不僅沒賺錢,還賠進去2個月的房租。恢復營業后也沒什么客人,營業額都不夠給銷售員發工資。”盡管10月房租才到期,但她認為,今年上半年客流可能總體不好,虧本已成定局,只好貼出“此店轉租”的公告。
背負還貸壓力的企業更是艱難。記者隨機走訪的一家道路交通設施有限公司,今年6月要還一筆50萬元的銀行貸款。公司總經理鄭小東焦慮地說:“疫情期間企業項目暫緩驗收,工程款至今未到位,還給36名員工空發了26萬元的工資。按期還貸的壓力很大。”公司正在申請貸款展期,爭取渡過眼前的難關。
除了貸款到期,有的小微企業甚至面臨抽貸、斷貸困境。部分小微企業負責人表示,由于疫情發生后公司營業額銳減,現金流緊張,銀行因此下調了信貸額度,進一步加大了公司的資金壓力。
困難時期,貸款可以說是小微企業、個體戶的“救命稻草”,但貸不上款或成“奪命稻草”。雖然近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金融紓困政策,但由于經營規模小、財務制度不健全、抗風險能力較弱,且缺少固定資產抵押物,小微企業、個體戶在金融市場中相對弱勢,融資可得性差。
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一些小微企業、個體戶四處借貸碰壁。“太難了!”一家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孔繁森說,銀行貸款普遍需要抵押、擔保,但小微企業很難達到要求。抵押物方面,公司位于創業孵化園,自己的住宅本身又有貸款,都不可以抵押;擔保人方面,根本找不到公職人員為自己擔保;擔保公司方面,即使有公司出面擔保,還得再走“反擔保”程序,周期漫長,企業著急用錢,也行不通。
政策實惠要更細更實
小微企業、個體戶的經營狀況代表一個城市的煙火氣,能不能盡快恢復熱鬧的景象,還需要各方都來推一把力,出臺一些接地氣的救急政策,想方設法讓他們生存下來。
多倫縣就業局局長武旭光表示,全縣共注冊有6000多家小微企業、個體戶,每年可提供2000個新增就業崗位,解決了全縣80%以上的就業人口。疫情特殊期間,小微企業、個體戶大多都出現生存困境,好政策很多,但能真正關照到小商小販的卻不多。
一名縣發改委副主任坦言,復工復產中,從上而下確實出臺了不少“減免緩”政策,但對于部分小微企業,尤其是個體戶來說,獲得感并不強。“現在很多政策冠上一個‘重點企業‘目錄企業后,利好就針對部分、不面向全部了。”
記者綜合小企業負責人、地方主管干部、金融機構人士等的建議,認為當下要有效解決小微企業、個體戶的生存困境,除了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外,各地的減負政策接下來要更細更實,還要破解貸款難,暢通融資渠道。
(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