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突圍戰雖然不及臺兒莊大捷那么光芒四射,但是中國軍隊在此戰中真正實現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方針,并為下一階段的武漢會戰保存了幾十萬有生力量。因此,這次突圍作戰的作用不可小覷。
1938年4月,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獲得抗戰正面作戰第一次重大勝利,近一個月共殲敵一萬多人。國民黨軍隊乘勝追擊,試圖擴大戰果。但臺兒莊之戰后日軍也重新定位徐州戰場,一場精心準備的徐州殲滅戰開始醞釀。
大捷之后的隱憂
1938年4月3日,臺兒莊戰役正在進行之時,日本大本營就向華中派遣軍和華北方面軍下達預先號令,準備擴大徐州會戰的規模,在徐州附近圍殲中國軍隊主力。為此日軍將中國戰場上15個師團中的10個投入徐州戰場。
臺兒莊戰役勝利之后,國民黨軍隊也變得士氣高漲,準備在徐州再創輝煌。國民黨戰時最高指揮機構的軍委會也被臺兒莊勝利沖昏了頭腦,變成了速勝論者。短短10多天里將徐州五戰區的總兵力從29個師增加到64個師,兵力接近60萬人。李宗仁也拋棄了持久作戰的想法,想以攻勢作戰與日軍一決雌雄。
李宗仁的方案還是按照臺兒莊的經驗,采取將主力投入一線,正面吸引牽制,側翼進行攻擊的戰術。并將部隊分為魯南兵團、魯西兵團、淮南兵團、淮北兵團和戰區總預備隊。并將精銳編入魯南軍團。
當時作戰廳長劉斐提出了不同方案——迅速從追擊狀態改為機動防御狀態,以少數部隊與日軍保持接觸,主力控制在有利機動的地區。
很顯然,劉斐的方案是符合國民黨軍隊的實際情況。雖然軍隊士氣高漲,但是由于戰爭初期的損失和武器裝備的差距很難在進攻中占到便宜。這種機動防御的好處是戰區統帥能有足夠力量處理隨時可以發生的情況,應用自如。
但當時無論是蔣介石還是李宗仁,都認為這個方案過于保守,不予采用。這樣中日兩軍就在進攻中相遇了。
北線的苦斗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以日軍再次進攻開場。在禹王山一帶,日軍第10師團與剛剛抵達戰場的滇軍第60軍苦戰18個晝夜,兩軍均損失慘重。
作為日本鋼軍的第5師團同樣不順利,在南下途中遭到兩軍夾擊,傷亡慘重。作為第5師團精銳的國崎支隊,在4月底每個基層中隊傷亡都在60%至75%,已經喪失了進攻能力。
這時,國民黨軍委會和戰區總指揮李宗仁還是很樂觀。4月30日,軍委會指示5戰區轉入攻勢,但這時第5師團和第10師團已經連成一線,這種時候攻擊實際上已經沒有可能。
北線的膠著與之前臺兒莊的膠著極為相似,按照臺兒莊的經驗似乎又能復制一個同樣的勝利。所以國民黨軍隊繼續向北線添加部隊。
危機出現
與北線的苦斗不同,淮南戰場日軍的攻擊只遭到輕微抵抗。5月5日,日軍派遣第9師團和13師團北進。第一天就突破了桂軍第7軍的防線,4天后就攻陷蒙城。南線局勢立刻極為吃緊。這時李宗仁趕緊抽調部隊填補南線戰場的漏洞。但蔣介石卻很樂觀,他認為這是一次各個擊破日軍的好機會。準備放棄最初的北線決戰計劃轉向南線。下令李宗仁先行擊破南線之敵,并將自己的王牌74軍投入淮北戰場。
但李宗仁卻沒先前那么輕敵了。他認為,目前各部隊連日苦戰、戰力下降的情況,殲滅日軍兩個師團談何容易。蔣介石的命令還是要執行,但李宗仁卻留了后手,在作戰方案中增加了隴海路被日軍切斷的情況下各部隊突圍的內容。這一招在后來挽救了徐州戰場的60萬大軍。
突出重圍
國民黨軍隊的淮南殲滅戰還沒開始,日軍的新一波攻勢就來了。這次日軍選擇的是中國戰線上的軟腹(魯西方向)發起攻擊。魯西的軍隊剛剛被調到淮北戰場,整個魯西防線正處于最虛弱的狀態。日軍一路掃蕩,把國民黨軍隊的防線打得七零八落。
在淮北方面,國民黨軍隊還沒部署完畢就被日軍突破。至5月15日,日軍已經形成了對徐州的四面包圍。整個戰場局勢急轉直下。這時,在戰場上負責指揮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意識到徐州會戰已經失敗,再打下去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5月16日,李宗仁下令放棄徐州會戰計劃。
對于撤退作戰尤其是突圍性質的撤退作戰,對國民黨軍隊一向是大難題。在淞滬會戰中,國民黨軍隊從撤退作戰變成了潰退。南京保衛戰更是慘痛的教訓。作為國民黨軍隊最有名的組合,李宗仁和白崇禧統一廣西時就開始精誠合作,被人稱為“李白”。兩人對這個突圍作戰絞盡腦汁,對掩護部隊的組成,對各部隊撤退的順序都作了周密的安排。
李宗仁首先命令張自忠指揮兩個軍在蕭縣附近阻擋日軍鋒芒,以保證整體部隊的從容布置。張自忠的西北軍一向以能打硬仗苦戰著稱,應該能夠完成阻擊任務。在掩護部隊的選擇上,李宗仁選擇以孫連仲為總指揮的魯南兵團在徐州負責大軍掩護,這個人選也考慮到孫連仲部隊善于堅守。
撤退方向上李宗仁更是反其道而行之。日軍判斷國民黨軍隊要突圍方向肯定在西面。因為雙方都知道下一階段,中日兩軍的另一處戰場是武漢。國民黨軍隊肯定是要撤到西面參加武漢會戰,所以日軍把重兵配置在西面。李宗仁將計就計,以一部分兵力向西佯攻,主力從淮北向皖北、皖中撤退。但實際操作中依舊是充滿了困難。
白崇禧和李宗仁在這個時候就起了很大的穩定軍心的作用。沒有盲目地撤退,而是在徐州將所有部隊都撤退完了,李宗仁才率司令部人員撤退。白崇禧深知蕭縣是這場突圍戰的關鍵,為了鼓勵守軍士氣,許下5萬元的重賞,最后駐守蕭縣的139師在最后時刻才放棄蕭縣,確保了整體突圍計劃的順利實施。
撤退時由于鐵路橋已經被工兵炸毀,李宗仁就和司令部徒步轉移。當時李宗仁、白崇禧為了確保撤退的萬無一失,幾天幾夜沒合眼。在徐州突圍階段,白崇禧在行軍途中不時從馬背上栽下馬,可見當時的辛勞。
作為日軍重點殲滅的對象湯恩伯的20軍團,在撤退中極為拼命,上下精誠團結,還將德國重榴彈炮帶出了包圍圈。在撤退中一戰區的薛岳兵團也積極配合發動攻擊,掩護突圍。
5月19日,在日軍包圍圈中的所有國民黨軍隊都跳出了包圍圈。日軍在當天進入的徐州,只是獲得一座無價值的空城而已。
徐州突圍戰雖然不及臺兒莊大捷那么光芒四射,但是中國軍隊在此戰中真正實現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方針,并為下一階段的武漢會戰保存了幾十萬有生力量。因此,這次突圍作戰的作用不可小覷。(《黃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