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想搬遷,得去辦理“路引”出行證;如果想出國,得經過官府同意,并辦理“通關文牒”;如果你成外交官了,還能持節出使……生活在古代想要出遠門,手續也是必不可少的。
曾經,說走就走的旅行不過是帶著行李、身份證、車票出發。然而今年的春節旅行及往返外地工作的人們體驗到了疫情時期的嚴格管控:從不少地方要求返工人員開具健康證明、填寫紙質記錄單等舉措,到后來“健康碼”橫空出世,綠碼驗證才能順利出行,要出門的人們不得不感慨“我太難了”。
你以為古人出遠門就很方便?其實,生活在古代想要出遠門,手續也是必不可少的。
出門要攜帶“路引”
古人要遠行,要有官府開具的身份證明才行,這就是“路引”,又稱“節符”,是由出行人所在地官府開具的個人身份證明,相當于現在的身份證或者護照。
“路引”相傳是從唐太宗時期開始有的,但史料記載,嚴格使用“路引”的是明朝。明朝實行保甲制,“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余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
中國古代重視戶籍管理,嚴控人口流動,古人出行必持官府發放的“路引”。獲得“路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古代官府不允許民眾四處流蕩。明朝法律規定,農戶在走出一里就要相互告知。如果要搬遷到一百里之外,則要向官府申請一份“路引”,即通行公文。
出國要辦“通關文牒”
如果不是要搬遷,而是要出國(關),那就得辦理“通關文牒”,相當于現代的護照。每過一關,就得加蓋該國印璽才可以。
通關文牒的歷史更悠久,又稱“節”“度”“度牒”等。漢朝“蘇武牧羊”故事中的蘇武持節不降,這個“節”便是漢天子所授予的符節,是“通關文牒”的一種,也是身份的象征,因此“使節”這一詞沿用至今。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每到一地,首先要辦的事情就是找途經國家倒換“關文”。這里的“關文”,其實就是“通關文牒”。而唐僧多次因為某國國王不給文牒滯留,也可見“通關文牒”的重要性。
不過,真實的唐僧為去西方求學,在沒征得官府同意情況下就出長安了,他過國境線時差點兒被抓判刑。所以,唐僧西游屬于偷渡,只是其在印度聲名顯赫以后,唐朝有關部門才既往不咎,以禮迎回。
“魚符”“牙牌”等身份象征
隋唐時期,還有一種固定的可隨身攜帶的身份證明——“魚符”。不過,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會擁有這種官方認可的“身份證”。
“魚符”是用木頭或者金屬精而制成,形狀像魚,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魚符”上面刻有官員的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魚符”的主要用途是證明官員的身份,便于應召出入宮門驗證時所用。史載:“附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
隋唐時期,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魚符”均以黃金鑄制;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五品以上的官員,還備有存放“魚符”的專用袋子,稱為“魚袋”。
“魚符”在宋朝時被廢除,但官員仍可佩戴“魚袋”。
至明代,改用“牙牌”(通俗小說中稱為“腰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非常接近了。
據明朝陸容《菽圓雜紀》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途已經不局限于官員們,并開始向中下階層方面發展了。
到了清代,這一身份地位的證明制度又進行了改革:“牙牌”被取消了,代之以能表明身份地位的頂子(帽珠)來證明,其帽珠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制成。如果是一個秀才,可佩銅頂;若為一品大員,則佩大紅寶石頂子;一般百姓帽上無頂,只能用綢緞打成一個帽結。
偽造或冒用“身份證”會受嚴懲
中國古代是農業大國,一切收入運作都得靠農民,稅收按戶口算。因此從秦朝開始,官府對戶口調查就相當重視。到了漢朝形成了完整的戶口普查體系——案比,即每年各地官府要調查當地人口情況,詳細到性別、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等情況。
各朝代基本延續了漢朝的案比制度,根據賦稅制度調整。到了唐朝時,戶口還得每三年登記一下賦役情況。明清時期,根據人丁數目和功能等,細分了戶口的種類。
所以,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只要不出城門,就不需要用到什么身份證,官府每年會盤查戶口、調查你的個人資產和交稅情況;如果你當官了,你可以擁有一個令牌彰顯身份和權力;如果你想搬遷,得去辦理“路引”出行證;如果想出國,得經過官府同意,并辦理“通關文牒”;如果你成外交官了,還能持節出使……
古代戶籍制度嚴格,普通人很難離開家鄉。而且,身份證件如果偽造,會被嚴厲懲罰。古代的“身份證”是不可轉借他人的,否則也得受罰。據《大唐六典》規定,各地檢查站關防的長官要切實負責起對過往人員身份的查驗:“凡行人車馬出入往來,必據過所以勘之(這里的“過所”,也是“路引”一類的證明文書)。”如果冒用他人“過所”,或是不應該持有而持有“過所”的,要判處一年徒刑。
(《中國國家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