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玩樂的正德皇帝、長期不上朝專門煉丹修道的嘉靖皇帝、在位6年恣意聲色的隆慶皇帝、躲在深宮死活不見大臣28年的萬歷皇帝……縱觀歷史,如此另類皇帝可謂非常罕見,為何明朝卻“盛產”?
明朝16位皇帝當中,自明孝宗之后,接連出現了數位“奇葩”皇帝。只要玩樂的正德皇帝、長期不上朝專門煉丹修道的嘉靖皇帝、在位6年恣意聲色的隆慶皇帝、躲在深宮死活不見大臣28年的萬歷皇帝。此后竟更加離譜,剛當上皇帝就不上朝,在后宮圍繞著數十位美女尋歡作樂,最終因一粒紅丸喪命的在位一個月的泰昌皇帝,在他死后又出現了專門做木匠活的天啟皇帝。
縱觀歷史,如此另類皇帝可謂非常罕見,為何明朝卻“盛產”?
把自己“玩死”的正德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在南郊主持大祀獻禮,下拜天地時,忽然口吐鮮血。沒過多久,臥床不起,一直到彌留之際,他對司禮監太監表示:“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言畢崩駕于豹房。正是這位年僅31歲的正德皇帝引領了明代皇帝另類的奇葩風潮。
朱厚照從一開始便不按常規處理政務,登基幾個月就被顧命大臣聯名上書總結犯下了幾條錯誤:1.上朝太晚,為政懈怠;2.看工匠干活,有失身份;3.海上劃船,不顧個人安危;4.經常外出打獵;5.隨便吃內侍呈上的東西,不經檢驗。
15歲剛繼位,宦官劉瑾天天帶著朱厚照不是玩狗就是打鳥,于是這位少年天子干脆不上朝,群臣因此不滿,上奏說“皇上視朝太遲,免朝太多,奏事漸晚,游戲漸廣”,強烈呼吁“鷹、犬、狐、兔田野之畜,不可育于宮廷,弓矢、甲胄戰斗不祥之象,不可施于禁地”。
在朱厚照摸清權力的好處后,愈發不受節制,在登基的第二年就搬出了大內,在太液池旁邊蓋了座豹房,從此再也沒回乾清宮。此后,他基本廢除了所有祖制對其自由限制的規定,并且決定把普通政務交給時任司禮監首領太監的劉瑾全權負責。在民間游玩時,甚至模仿起江湖義氣,一次收了140個干兒子。
有一次,朱厚照發布詔書,禁止天下人養豬,理由是他既姓朱又屬豬,如果百姓殺豬,會影響他的健康。在后來他想要南下巡視,遭到大臣們一致的強烈反對時,朱厚照竟然拿起刀往脖子上抹,用潑皮無賴式的風格要挾官僚集團。
做皇帝更要做神仙的嘉靖皇帝
正德皇帝朱厚照把自己“玩死”后,由于沒有子嗣,帝位就輪到了他的弟弟朱厚熜繼承,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繼位后,開始迷戀丹藥,希冀長生不老。他加授道士邵元節禮部尚書,這種情況歷史上相當罕見,邵元節病死前推薦陶仲文接班,于是這個皇帝又封陶仲文為秉一真人,領道教事。史書記載二人:“見則與上同坐繡墩,君臣相迎送,必于門庭握手方別。”帝國瞬間變成了道場。《四友齋叢說》中記載,當時的道士有三千六百家,“蓋劍術、符水、服金丹、御女、服日月精華、導引、辟谷、搬運、飛精補腦、墨子服氣之類皆是,不可以一途限也”。
沉迷于“長生不老金丹”的嘉靖20年的不上朝,縱容了權臣嚴嵩,使之獨攬朝政,給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損害。
隆慶皇帝繼位后,雖然不修道,但在酒色方面比嘉靖帝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好女色,似乎并無其他作為,在位6年后,便撒手人寰。他的兒子朱翊鈞,即萬歷皇帝,更是將明代“奇葩”行為推向新的高度,并創下了28年不上朝的新紀錄。
朱元璋留下的隱患
明朝中后期之所以出現各類“奇葩”皇帝,從根本上來說朱元璋負有一定責任。
立朝之初,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朱元璋首先抓的是如何給他的子孫們謀福利,目的在于保證朱家天下長治久安,永遠鞏固下去。為此他非常看重留給子孫的兩份遺產:一份是《皇明祖訓》,在他看來,這是能保護大明王朝的看家法寶。第二份是用制度強化家族特權。
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的立國之初,就投入了大量精力組織編纂《皇明祖訓》。前后歷時6年,7易其稿,并嚴肅告誡:“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告誡子孫后代該如何做皇帝,如何管理好這個國家,甚至從如何行政、如何執法的大章法到如何安排日常起居、如何管理后宮等微末細節,都有規定。
朱元璋對子孫慈愛有加,規定親王府每年有五萬石祿米,親王子為郡王的,每年也有一萬石祿米。那些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公爵們,如魏國公徐達最高祿米才有五千石,韓國公李善長才四千石,其余都在三千石。不僅如此,藩王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大臣無論位置多高,也都要對親王行拜禮。
當時就有人感嘆說:“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很大程度來講,朱元璋的帝國設計就是圍繞朱家大家庭進行的資源分配。
在當時,藩王們往往因為大量生育子女而獲得一份俸祿,于是比著多生孩子。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皇族人數增長到19611人;到了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猛增至8萬多人;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達到100萬人之多,創造了古往今來的皇帝子息之最,而這些朱氏子孫占據了明朝大量的資源。
或許朱元璋自己都沒想到,正是他一手制造的給子孫們超高待遇,讓他們多數成了不學無術、浪蕩嬉戲、整體素質滑坡的紈绔子弟。加上明朝皇位繼承人的偶然性,許多驕縱的藩王們有的對于做皇帝根本沒有準備,從未接受過系統的政治歷練,他們更多的是想做一個自由自在、紙醉金迷的王爺,而非皇帝。
與清朝遴選皇太子不同,比如,乾隆曾在天壇圜丘向天禱告,這個孩子如果有能力繼承國家大業,則祈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如果并非賢能之人,則愿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不至于繼承大統,貽害社稷。與皇權政治相比,親情永遠被排在第二位,而明朝整體缺乏的就是對帝業的這種責任心。明朝以朱元璋勤苦治國開始,到崇禎皇帝的嘔心瀝血為終收尾,但這些都無濟于事,關鍵在于中間的這些另類皇帝們已經把帝國精力耗盡。
(《文史天地》 趙立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