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霞
在古吟誦的基礎上,讓吟誦融入更多的音樂元素,用優美的旋律幫助學生記憶古詩詞,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美學韻味。把無聲的文字變成充滿感情、靈氣和富于感染力的聲音,讓學生獲得一種美的享受。這種吟誦方式可謂是一種有益嘗試。
一、吟誦走進課堂,還原詩歌本真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歌賦潤澤后世。吟誦不僅是古人的讀書方式,還是漢詩文的創作方式,所以吟誦是學習古詩文基本的讀書法,只有讓吟誦走進課堂,才能讓學生們與詩人及古典詩文產生同鳴共情,其文字內容和思想精髓才能得以升華,綻放它特有的文學魅力。傳統文化中,吟誦是完全陶醉在自我精神世界里的審美體驗,而現代吟誦應該追溯母語“源頭”,尋找時空同感。把吟誦貫穿于古詩詞教學始終,既給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又還原了詩歌本真。
二、融入音樂元素,激活詩歌生命
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學樣式,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寶貴的教育資源。2019年統編教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文化篇目大幅增加。小學語文課本共選古詩詞132篇,占所有課文選篇的30%,不但數字變化驚人,而且體裁更加多樣,囊括了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的大量詩文。統編教材的巨大變化,正說明了母語的傳承和古詩詞教學的重大意義。古詩詞教學要引導學生通過吟誦的方式,在富有動感的悠揚旋律中,體味作品深邃的情思,體悟傳統文化的美感。發揮吟誦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對啟蒙和引領學生進入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殿堂,以及形成高尚的情操格外重要。
古詩詞是音樂性的語言,需要通過吟誦才能充分領略到它的韻味美和藝術美。但古吟誦的節奏通常都比較緩慢,缺乏動感生命和趣味性。筆者針對古吟誦旋律單調的弊端,進行了改革創新,融入了更多的音樂元素,或是套用現成曲譜,或是根據意境進行譜曲……實現古詩詞新唱,使學生們聽覺更新奇,吟唱更悠揚,激發學生們更強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記憶積累,與作者產生共振,與文本產生共鳴,讀懂詩文背后的故事。詩歌與音樂都是聽覺藝術,優美的語言、和諧的韻律、恰當的吟誦,會讓人癡迷,讓人陶醉。
三、詩歌與音符共舞,想象與畫面同框
小學古詩詞吟誦的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在吟誦的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給予自由思維的空間,在古詩詞所創造的意境和畫面中陶醉、徜徉。配上適合的音樂,會讓學生心靈深處的創新火花更好地迸發出來。詩歌有很強的音樂美和節奏美,而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寫意畫,或是一段凄美的故事。根據這些特點,筆者采取音、畫同享,感受旋律和意境的同鳴共振。如在教學吟誦《江南春》《敕勒歌》等古詩時,會精心選擇適合古詩意境的古典輕音樂,讓學生在悠揚的旋律聲中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在曼妙的音韻聲中自由暢想、陶醉。練習古詩詞吟誦還要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讓學生們掌握吟誦的規則和技巧,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匹配音樂自由吟唱,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形成吟誦曲調的多元化。
中國古典詩歌主要是通過意境表達詩人的情思。在吟誦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由聲入境,即隨著吟誦時聲音的抑揚頓挫、語速的輕重緩急、腔調的高低起伏,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充分感悟古詩的意境之美。如杜牧的《清明》,是一首清明時節行路感傷的佳作,教學生們在吟誦前兩句時,音調應緩慢低沉略顯哀傷,吟誦后兩句時,應逐漸高昂起來,表現作者想借酒消愁的美好愿景,并做出舉頭遠眺的動作,使學生產生遠處林梢酒旗招展的遐想,把學生帶入古詩展現的意境中,一起陶醉。
學習詩歌需要讀者與詩人產生心靈碰撞,感情共鳴,從詩文的具體描述中捕捉意象,解讀詩歌的思想內涵。吟誦是捕捉意象的最佳途徑,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詩人仿佛一位報春的使者,用題畫詩的形式,再現了江南早春景色。吟誦教學中,第一句要吟得聲斷意連,“竹外桃花”一氣呵成,將重音落在“花”字上,“三兩枝”速度放慢,吟出畫面層次感,體現桃花的錯落有致。第四句語調上揚、節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給人想象的空間。只有當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想象畫面,把詩文融入到這幅勃勃生機的春江美景圖中,才會感受到視覺之外春水方生的暖意,啟迪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悟。
四、吟誦反復熏染,迸發創意靈感
廣播領路,晨誦暮讀。在學校每天的吟誦欄目中,除反復播放一首固定的詩歌吟誦之外,還會有小主播按節律配樂吟誦一首古詩。為營造氛圍,培養學生們節律美讀的能力,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吟誦活動,讓吟誦無處不在,如經典誦讀比賽,吟誦情景劇表演,在吟誦中舞動(別樣課間操)展演,讀詩張口能吟大比拼……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使傳統經典植根于學生內心深處,讓學子在這里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彰顯民族情懷,在吟誦中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學生不僅要學習吟誦納入教材的古詩詞,還要吟誦更多的課外古詩詞,實現“量”的積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古典文學作品的理解賞析能力。古詩詞吟誦是藝術的再創造,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情,都有可能成為激發學生們創作靈感的源泉,要引導他們學會留意生活,觸景生情,情由感發,學習創作詩歌,這也是學習詩歌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