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鄭潔
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產業是根本。
作為全省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之一,產業扶貧關系著貧困戶持續增收,關系著深度貧困縣脫貧進程,是貴州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
2017年8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在全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推進大會上提出,“要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根本,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集中力量推進特色優勢扶貧產業大發展,帶動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產業扶貧的戰略部署,省發改委出臺《關于支持14個深度貧困縣“一縣一業”產業扶貧的意見》,通過產業扶貧,確保深度貧困縣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
“為切實推進深度貧困縣‘一縣一業’產業扶貧,省發改委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上規模、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和構建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的總體要求,加強實地調研,多次與各縣政府及相關部門、鄉鎮座談商討,逐一確定產業選擇、資金保障、龍頭企業引進、利益聯結機制等重點工作內容,并重點圍繞全產業鏈打造,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安排專項資金助推‘一縣一業’產業發展。”省發改委主任陳少波說。兩年來省發改委累計下達資金4.2億元,重點支持“一縣一業”相關配套設施項目建設。
在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貴州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選擇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參與“一縣一業”產業扶貧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發展加工、搞活流通、開拓市場、打造品牌等作用,有效帶動各縣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鏈質量、效益、競爭力提升。
大力推動“村社合一”,發揮合作社聯結企業和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落實農民在產業鏈、利益鏈、價值鏈中的環節和份額,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以訂單生產為導向,督促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簽訂收購協議,明確各方利益和各個環節要求,督促各方嚴格落實協議,防止坐地起價、價賤傷農,確保企業、農戶特別是貧困群眾持續穩定獲得收益。
在劍河縣食用菌產業園的菇房里,滿屋子杏鮑菇個大飽滿,長勢喜人……截至目前,劍河縣已完成雞樅菌、豬肚菇、繡球菇、秀珍菇、海鮮菇、杏鮑菇、姬松茸等品種產量達2620噸。此外,黑木耳種植1700畝1820萬棒,覆蓋11個鄉鎮,產量達18200噸。
2018年,劍河縣引進研發生產食用菌20余年的江西榮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并由縣農投公司和江西榮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組建貴州劍榮菌業有限公司,以“政府平臺公司+企業+貧困戶”的組織方式發展食用菌,做大了特色產業,增加了農戶收入。
通過引進龍頭企業,不斷提升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水平,深度貧困地區正逐步成為省內外甚至國內外綠色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
產業變革,產品附加值提升,源自全產業鏈的開發與打造。
2019年8月,水城縣向迪拜首發2噸獼猴桃,貴州優質農產品再出國門。除了線下訂單,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也是水城獼猴桃的出山渠道。在推進“一縣一業”過程中,水城縣圍繞鮮果種植銷售、果酒果汁加工和農旅融合等方面,線下建成交易市場12.7萬平方米、品牌店30個,線上建成獼猴桃電子商務中心,培育了黔農良品等電商企業24家,著力打造紅心獼猴桃全產業鏈。目前,水城紅心獼猴桃、涼都彌你紅等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產品遠銷海內外。
威寧自治縣立足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加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生產線引進力度,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為彌補產業鏈延伸短板,省發改委從2018年至2020年每年安排補助資金1500萬元,分兩期建設威寧自治縣10萬噸馬鈴薯種子庫項目。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引領威寧自治縣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構建馬鈴薯全產業鏈標準化建設。
“目前,在威寧經開區內已引進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玖圣淀粉加工公司等,建立馬鈴薯加工產業園,年生產加工鮮薯150萬噸,產品附加值將進一步提升,輻射率和帶動性將進一步擴大。”威寧自治縣特色農業產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貴州引導深度貧困縣對照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瞄準“一縣一業”全產業鏈發展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拓寬產業幅度,補齊產業短板,以縣為單位實施全境域發展、全產業推進、全要素提升、多業態經營,構建完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
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構建農民企業利益共同體,促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是“一縣一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按照《貴州省以工代賑資產收益扶貧試點方案》,各地采用資產收益扶貧方式,將政府投入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到村集體組織,并參股到“一縣一業”項目運營中。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細化折股金額、股份占比、建檔立卡貧困戶收益保障、參與監督管理、集體股權退出機制等,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持續增收。
三都自治縣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和“公司+基地+貧困戶”發展模式,通過寄養代養、勞務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公司每年提供800個年薪4.2萬元的就業崗位,并與群眾簽訂青飼料種植協議。同時,利用省發改委“一縣一業”發展資金入股公司分紅,覆蓋貧困戶3093戶10138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產值200萬元以上,切實增加群眾收入,讓群眾有盼頭、得實惠、能脫貧。
望謨縣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鏈接機制發展板栗產業,公司牽頭與15個行政村共同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3:1:6分成模式(即合作社的利潤按公司30%、村委10%、農戶60%分成)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與農戶抱團發展,實現利益共享。農戶收入來源包括60%的利潤分紅、向公司售賣板栗原料的收入和在光秀生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工作的工資,多渠道幫助農戶增收致富。

榕江縣蔬菜規模化示范基地。(楊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