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欣
(河南大學美術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運動”在不同學科領域有不同的概念和含義。提起“運動”一詞,大家會認為是一個物理名詞,通常指一個物體和其他物體之間相對位置的變化,說某物體運動常是對另一物體而言,從簡單的位置變動到復雜的人類思維,都是物質運動的范疇。阿恩海姆在書中表示:運動是否能被看見在和什么樣的情況下才能看見,主要取決于被觀看物體在空間和時間的總關系結構中的位置。也就是說,視覺除了感知運動以外,還會自動地指令某一件物體擔任整個視域的框架,使別的物體都依附于它,整個視域中充滿了復雜的從屬等級關系。頓克原理還表明:在對位移的知覺中,框架總是傾向于靜止,而從屬于這個框架的物體則總是傾向于運動。如果物體與物體之間不是一種從屬關系,這兩個物體就會成對稱姿態運動起來,各自還會以同等的速度向對方推進或相互分離。
在《說文解字》中,“運”,迻徙也,從辵軍聲;“動”,作也,從力重聲。由此可見,“運動”二字必然伴隨著物體朝著一個方向在空間上的移動并且有力的加持。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也指出:運動,意味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有了變化,就應該適應這種變化。即“運動”意味著“變化”。“變”,更也。“更”,改也,新生也。《系辭》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種“變”與“生”的理念與中國傳統太極八卦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形成視覺上動感的因素有很多。從物理因素上來說,運動與靜止是相對的,所以,“運動”視覺動態的形成勢必伴隨著一定的矛盾與對立。可能在今天看來,太極八卦圖只是由一些簡單線條組成的圖案,但是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它卻被用來算天命、測吉兇,充滿著萬物天定的宿命論色彩。它是由太極圖和八卦圖組合而成。太極圖以一個圓內的圓心為界,近似“S”的曲線將這個圓分為相等的兩部分,樣子像是兩條頭尾相交的魚,稱為陰陽魚,表示萬物相互關系。陰魚為黑色,陽魚為白色,可以分別表示白天和黑夜。陽魚的頭部有個陰眼,陰魚的頭部有個陽眼,表示萬物都在相互轉化,互相滲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合,相生相克,即現代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說。
阿恩海姆在書中提到:“眼睛能見到運動的先決條件是兩種系統相互發生位移”。道家講究:“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體現在八卦圖的視覺上,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涇渭分明的兩大體系,黑白兩大色彩交融于圓盤之中,一黑一白代表一靜一動,形成色彩上的沖突與對比,造成視覺上的摩擦力,讓人不自覺能夠感知到圓盤的轉動。現代哲學中矛盾意味著更新與發展,八卦圖中黑白矛盾形成視覺上的對峙局面,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既相互沖突,又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相互轉化,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較有凝聚力的視覺律動感。
根據阿恩海姆的“明暗度因素論”,昏暗一些的物體總被看成是從屬于明亮一些的物體,相較于明亮一些的物體,昏暗的物體動感更強一些。而對于八卦圖來說,黑白色亮度或是純度都已經達到極致,一時難以區分究竟是黑從屬于白,還是白從屬于黑。“虛實”的對比構圖往往能使畫面形成前后分明的繪畫空間、強弱有致的節奏規律,生動而意趣無窮。黑白兩色的對立的跨越度屬于一個較大的范圍,一虛一實,兩邊視覺著力點一硬一軟,造成了視覺心理上的落差與補充,對大腦皮層形成一種刺激,反應到視線的捕捉上,就是跳躍性比較強,繼而形成二維空間上的一個三維跳度,人的腦海中會形成一種對比色互補的效應,這也屬于視覺動態的范疇。

圖1 八卦圖
曲與直是最基本的構圖走向。頓克以及后來的俄普恩海默還提出了能夠產生“從屬等級關系”的諸種規律,其中一個規律就是“關閉性”規律。按照這一規律,“圖形”總是傾向于移動,基地總是傾向于靜止。相較于八卦圖周邊來說,曲線形的八卦中心,很容易就成了視覺聚焦點。根據阿恩海姆的“從屬等級關系理論”,無論八卦圖外形是多邊形還是圓形,出于人的心理習慣的認知,會去尋找視覺上著力的平衡感,在一定的圖形基礎上形成一個視覺框架,這個框架就是靜止的基地,如圖1。
處在基地中心的是水滴形的八卦眼,整個卦眼采用了“S”來分割畫面,具有極強的流動感。卦眼與視覺心理上彌補出的框架形成曲線與直線的對比,至此就有了運動的基本條件,以基地為參照物,水滴形的卦眼為動點,通過物象基本的造型符號語言就形成了相對運動,這也是視覺上的一個感知動態。
從幾何角度講,點既可拉伸為線,又可擴張為面。正如潘天壽先生所言:“畫事用筆,不外點、線、面三者”。
在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的“運動”章節中有一個“變化性規律”:如果一個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發生了變化,而另一個物體保持不變,那么呈現出運動變化狀態的必定是那個變化的物體。在八卦圖中,目之所及為一大一小兩塊黑面,出于人的視覺習慣,會在兩個面之間進行無意識地比較,從而有一種縮放的錯覺,以白色部分為參照點,黑色的點與面之間在視覺上形成張力點,形成視覺上的動點。八卦圖融點線面為一體,太極暗合陰陽之道,黑白相克相生,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色的點與黑色的面相互呼應,以點為視覺抓力點,吸附黑色的水滴形面塊,使黑色體系和白色體系有了規律走向,形成律動的空間。
阿恩海姆指出:“一個觀賞者視覺方面的反應,應該被看作是大腦皮層中的生理力追求平衡狀態所造成的一種心理上的對應性經驗。”運動打破了我們心里的平衡感,如吳道子的“吳帶當風”、太極拳的“行云流水”,這兩種運動完全不同。在吳道子的畫風中,并未存在物理力感。而在太極八卦中,它向人們傳遞的是一種“勢”,即一種不動而動的趨勢,未動而先發,以柔克剛,這是太極八卦的精髓之所在。這種不動之動是一種“具有傾向性的張力”,這種張力就形成了動感。
八卦圖的這種黑白虛實兩大體系朝著相反的方向游動,首位相連,也象征著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生不息。從視知覺上來看,以游動的陰陽魚為元素的八卦眼,處于一種非靜止的、不穩定的狀態,這種不穩定只有在視覺慣性的轉動下才能夠化解。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的太極八卦圖以它本身相對抗又相生的矛盾哲學物化為圖形,又以物象為基礎把握生命的狀態。通過各種由抽象的矛盾哲學化成的具象的曲與直、點線面等,從視覺藝術心理學方面闡述了太極八卦圖的陰陽互動。黑中有白,虛中有實,動中有靜。阿恩海姆的“運動“學說不僅能從西方藝術中找到論證,也能從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中找到契合點,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角度觀察與分析中國傳統文化,探索出更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