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利
(平山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甘薯病毒病這些年在南北方各大薯區都呈現蔓延趨勢,在個別地區甚至成為區域性病害,出現無論從哪個區域調入的薯苗,在本地區種植均出現病毒病癥狀的現象,極大地影響甘薯的產量與品質,成為制約甘薯產品健康發展的巨大障礙。針對甘薯病毒病的防控方法,我們就幾年來的經驗分享如下。
甘薯病毒病是由甘薯羽狀斑駁病毒(簡稱SPFMV)侵染引起的一種病害,其表現癥狀與甘薯品種、侵染病毒的種類、甘薯生育期及外界環境條件等因素相關,在甘薯葉片癥狀主要表現如下:
1.1 褪綠型。發病初期或甘薯苗期,葉片產生輕度半透明的褪綠斑,有的形成明脈,發病后期葉片上形成紫環斑,病斑四周出現紫褐色。
1.2 花葉型。苗期染病,剛開始時葉脈成網狀透明,后期沿葉脈形成黃綠相間的不規則花葉斑塊。
1.3 卷葉型。葉片邊緣上卷,發生嚴重時葉片卷成杯狀。
1.4 皺縮型。葉片皺縮扭曲,紅薯植株葉片少,葉片小,葉緣不整齊。
1.5 黃化型。甘薯葉片上變黃及形成網狀黃脈。
甘薯病毒病在葉片上癥狀比較容易發現,但在薯塊上的表現則相對隱蔽,一般情況下不容易被發現,等到表現出癥狀時,已經到了發病后期難以預防。在薯塊上主要表現為產生黑褐色或黃褐色龜裂紋,裂紋一般排列成橫帶狀,或者在貯藏后薯肉發生木栓化,切開病薯后可見薯肉內產生黃褐色斑塊。
甘薯病毒病主要通過帶病薯苗或薯塊的遠距離運輸進行傳播,也可通過機械收獲或煙粉虱、蚜蟲等害蟲造成的傷口進行傳播。病毒病的發生和流行程度取決于種薯、種苗的帶毒率和各種傳毒昆蟲的種群數量、活力、其傳毒效能及甘薯品種的抗性,此外還與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等有關。
甘薯病毒病的防控應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全方面控制甘薯病毒病的發生與擴散。
3.1 選無病種薯育苗。選用正規育種育苗企業生產的脫毒種薯進行種薯繁育或引進種苗,如自己留種育苗應注意留種田的提純復壯和育苗期種薯的選擇,避免用小薯、病種薯育苗,以有利于培育壯苗,提高薯苗的免疫力。
3.2 加強苗床管理。如果發現有病毒病為害,應及時拔出感病苗,遠離苗棚深埋處理,同時用病毒抑制劑加殺蟲劑兌水均勻噴霧,每5~7.噴1 次,共噴2~3 次,起到鈍化病毒,切斷蚜蟲、飛虱等傳毒媒介的作用;同時加強苗床管理,提高薯苗免疫力,避免病毒病在苗床上蔓延。
3.3 移栽期管理。注意從標準育苗基地引苗,盡量避免引入病毒苗。如果在大田期感病,應做到早發現、早控制,極大地降低甚至避免病毒病對甘薯產量的影響。發現感病薯苗后,及時拔出并務必帶離薯田,然后用病毒抑制劑均勻噴霧2~3 次。注意大田期只要發生過病毒病,盡管通過有效措施控制住了病害的蔓延,也不能從大田薯苗上剪苗使用;感病薯苗所結的薯塊也不可作為種薯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