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惠芳
(寧夏石嘴山市第二十六小學 寧夏 石嘴山 753200)
數學作業是檢測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以及衡量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對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匯總、分析,教師可以簡略的總結教學工作經驗,找出教學存在的缺點,并及時進行改正。同時,學生也能從作業反饋中找到自身知識的不足,并進行針對性輔導。那么什么樣的作業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激發他們思考的欲望?什么樣的作業才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特有的優勢呢?這些都是數學教師應該努力去探討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數學知識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習數學知識可以有效地引導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完《長方體的表面積》 這部分內容,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一份數學作業:“今天我們要將自己的房間進行粉刷,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房間的實際尺寸計算一下需要購買多少涂料?假設每平方米需要涂料250克”。問題一提出,學生就開始動腦筋了,有的學生說:“粉刷房間一般地面是不需要涂料的,只有房間的四周和屋頂需要”,有的說:“門和窗戶也不需要涂料,應該再減去房間的門和窗戶的面積”。老師及時肯定了這些學生的說法,然后讓學生回家實際測量并計算自己房間需要多少涂料。在整個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學生動腦思考,親手測量,并聯系學過的表面積計算的知識,較好的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再例如,在學習了統計圖表之后,讓學生調查去年自己家種植的各種農作物的產量情況,然后制作統計表。對高年級的學生還可以嘗試著讓學生撰寫調查分析報告,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這樣的作業訓練,學生的觀察、歸納、比較、分析能力都會得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不斷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也會變得更加系統、全面、扎實。
通過模擬生活場景或游戲活動會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比如,同一社區的學生可以在家長的輔助下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場景。在游戲中不同的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收銀員和顧客,用大小不一的包裝盒分別代表不同的商品,并標注價格,如餅干一盒5 元、方便面一包1 元、面包一袋2 元、牙膏一盒3元、鉛筆一支1 元、書包一個20 元等。通過購物、算賬、找零等環節來鞏固連加、連減等運算技能。預留這樣形式的作業,學生自由組建學習小組,學習熱情高漲,不僅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也增進了同學間交往友好、團結互助的品質。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有趣的作業會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教師需要多動腦筋,培養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把數學作業變成故事、童話、游戲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看到作業內容就產生馬上嘗試的沖動。例如,在學習了“植樹問題”之后,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植樹節到了,動物園開展植樹造林活動,要在動物之家到游樂場那條路的兩側植樹,一共植樹420棵,已知每兩棵樹相距5 米,現在請同學們算一下動物之家到游樂場多遠?問題一出,甲同學列出的算式是:420 ÷2 ×5=1050(米),乙同學列出的算式是:(420÷2 +1)×5=1 055(米),丙同學列出的算式是:(420÷2-1)×5 =1 045(米)。請同學們說一說甲乙丙到底誰做對了?理由是什么?像這樣,把數學作業用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去體驗,利用有趣的情節吸引學生。
總之,數學作業的形式要多樣,富有趣味性,內容要豐富多彩,要真正發揮作業的價值,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使學生通過數學作業不斷提升知識的綜合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