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
去年,我接了一個一年級的新班。語文課上,學生思維活躍,尤其是遇到看圖說話這樣的題目,更是興趣高漲。可是,同樣一幅圖,讓學生寫下來時大多數卻只有三言兩語。《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低年段學生在寫話方面做到:有寫話興趣和主動寫話的意愿,并要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如何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提高寫話的質量呢?我陷入了思考。教學中,我將“讀、寫、繪”結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讀、寫、繪”教學模式根據低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以“讀”學“寫”,又能讓學生在“繪”中激發“寫”的興趣,最終達到愿寫、會寫的目的。我就此對“讀、寫、繪”教學模式在學生的寫話指導方面進行了嘗試。
“讀”是基礎。學生之所以不會寫,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語言的積累,只有熟練掌握了詞語等必備知識,才會運用到練筆中來。首先,語文課文是范例。語文課上,我讓每一課的學習都帶有寫作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小小的船》一課時,我指導學生在兒歌中找出和“小小的船”格式一樣的詞語,再讀一讀,說說有什么發現,進一步體會“船”“小小的船”,“天”“藍藍的天”,讀起來有什么不一樣。之后追問“你能說幾個這樣的詞語嗎”?于是,“大大的門”“白白的云”“暖暖的陽光”“胖胖的小手”等詞語應運而生了,我把這些詞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抄寫下來。有了詞語積累的基礎之后,我又通過朗讀讓學生對句子和段落進行練習。教學《四季》《大小多少》《日月明》《比尾巴》等課文時,我分別設計了把句子補充完整、仿說句子等練習,對于學生的每一次創作,我都倍加贊賞,也及時糾正句子中的不足之處。一邊學習,一邊帶領學生學會了數句子、數自然段,還認識了很多標點符號,讓學生使用標點不再是難事。其次,課外閱讀是延伸。午飯后的半小時,是學生自由閱讀時間,學生拿出自己愛讀的課外書,或自己閱讀,或與小伙伴分享,午后的陽光暖暖地照在學生身上,教室里氤氳著淡淡的書香。課后看護時間,是師生共讀時間。教師規定篇目,采用自由讀、指名讀、師生接龍讀、小組展示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讀通讀懂文章,之后交流喜歡的句子,集體背一背生動優美的句子。在朗讀中識字,培養了語感,在交流中積累了寫話的素材。此外,每天還有親子閱讀時間,提倡家長和孩子共讀一本書,讀后可以交流感受,還可以復述文章內容,開展家庭講故事比賽、家庭故事表演等活動。
“寫”是提升。我常常對學生說:“寫話就是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有了讀和說的基礎,學生的寫話便有水到渠成之感。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大多數一年級學生會寫的漢字較少,一段話幾乎都是拼音,學生寫起來吃力,讀起來費勁,還會出現很多錯誤。這時候,我向學生介紹字典的用途,教學生查字典。現在班級里能用正確漢字寫話的學生越來越多。解決了生字的問題,接下來就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看圖寫話形式練多了,學生必然感到厭倦,于是在教學中,我結合課文給學生提出寫作要求:續寫《雪地里的小畫家》;學完《烏鴉喝水》,寫寫還有什么其他辦法可以幫助烏鴉喝到水;學了《小小的船》,學生完成了小練筆《我坐在月亮上看到的》,有的寫出了太空的奇幻,有的寫出了地球的美麗,還有的呼吁保護環境。新年來臨之前,我鼓勵學生給家長、老師、同學寫下新春的祝福……每一次練筆,我都在本子上給予學生熱情的鼓勵,還會拍照分享到到班級的微信群,點燃了學生的寫作熱情。
“繪”是升華。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低年級學生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來思維的。把抽象的寫話訓練和形象直觀的繪畫結合在一起,才能激發兒童的寫話興趣。在前兩個階段中,他們讀課文,積累語言,學習寫話,為創作打下了基礎。在這個階段,要大力鼓勵學生去畫,把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思想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可以給自己的練筆配圖畫,也可以用連環畫的形式記錄自己難忘的一天。有的學生還給圖畫配上文字,形成了自己創作的“繪本”。期末,我們一起評出了優秀“讀、寫、繪”創作文集,張張獎狀滿載著學生的成長和收獲。
“讀、寫、繪”在學生寫話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愿寫、會寫,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愛上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