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一項技藝越來越少地參與到日常生活中,它的式微和衰亡是難以避免的。借力于當代設計,讓手工藝重回當代人的視野中,是這10年來的一個顯著風潮。如今,不同的設計力量積極介入到傳統工藝的“再創作”之中。以設計之名,讓手藝呈現出新的生長特質。
努力以赴,方能隨遇而安
我還是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隨和又有個性的手藝人,不希望在自己身上有太多虛設的光環。人只有安靜下來才能思考,設計師不是社交家,社交家需要跟人交往,而設計師需要跟自己交往、跟生活交往,保全自我才是設計師最重要的事情。
這些年,設計占據了我生活的絕大部分,并不是全部。我創作的方向比較雜,大到建筑,小到陶瓷,只要有興趣的都會去嘗試。無論何種形式,離不開的始終是“設計”二字。因為設計不僅承續著傳統,也要講述當下的生活方式。
最近的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生活。我也在思考,如何將自己歸零,路如何走,自己能做什么?想來想去,除了設計沒別的。
設計如修行,有很多東西要掌握。我把一個好的設計整理成了“三條九點”:三條——視覺特征、設計原則、價值取向;九點——品質感、自然感、藝術感、創新性、功能性、環保性、文化觀、社會觀、經濟觀。
中國不缺設計,而是缺少溝通,特別是缺少設計師與市場的溝通。在西方,一個好的設計作品是會被迅速推向市場的。而在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好,實際上是在傷害設計行業。不過我感覺設計與手工藝行業的春天正在來臨,一年會比一年更好,一是因為民眾審美與民族自信越來越高漲,好設計的話語權在逐漸增強,各種手工藝展覽也越來越多;二是國家與政府越來越重視文化,特別是傳統手藝的傳承。去年我有幸參與了中國美院主辦的《三重階——中國當代手工藝學術提名展》之《忽如寄》,我認為手工與人的關系不僅僅要滿足“使用”,還要沉浸于“精神”,手工的價值往往以純藝術的形式呈現。
關于下一個10年,我沒有太多的規劃。做設計是人生的唯一,努力以赴之后方能隨遇而安吧。
朱小杰
設計師、手藝人
自詡為一個普通“手藝人”的朱小杰,實際上也是一名頗具現代設計意識的藝術家。從建筑、木作,到陶瓷、金屬,他試圖打破材質的壁壘,在堅守與跨界中,用中國人的設計語言,去重塑傳統手工藝里那份“匠”與“人”的情意。
一邊奔跑,一邊看見
我這10年一直是在“奔跑”中度過的,我周圍的人也一樣。
10年前,我開始想對中國的思想、美學價值體系做全面的、草根層面的了解,于是在民間進行田野調查。2009年,我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發起“世界看見”中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2012年,又成立了當代民藝設計平臺“看見造物”。
“看見造物”確實對我有非常大的影響。當你感覺到自己的王國成長豐滿起來,墻就拆掉了,界限就消失了。用東方的理論來說,就是融入,就是無我。所謂的“無我”,是“我”存在于一個更大的愿力里面,“我”也因此獲得更多的覺知和力量。必須承認,我們這一代人在創作中先天不足,努力學習先進的理論,卻很少真正清楚自己的基礎是什么。通過“看見造物”,我意識到只有回歸到民間,才能加深對文化和地域的理解。
2010年,我帶領設計師去香格里拉尋訪尼西黑陶,一位名叫扎西培楚的手藝人正在制陶。他的侄子要他像往常一樣唱首藏歌時,他的靦腆顯現出來:“你們人多,不好意思唱?!蔽译S口哼出一個“經歌”的調子,扎西抬頭看了眼我,隨即附和著一起唱起來。他的手指愈發靈活,拿著木條錘泥,和上了歌的節奏。
這類充滿細節的故事還有很多。但做中國原創,不能僅是停留在一種感性的熱情之上。這種熱情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無法在真正健康完善的維度里持續下去。中國的民藝和原創要發展,前期的評估、思考、準備要很充分,需要對產業定位、技術和人員配備、創作實踐、市場開發等方面做多維度的評估,才有可能成活。這需要時間,需要整個產業鏈的配合。這幾年,“看見造物”一直聚焦于尋找路徑和方法。
所以我希望“看見造物”是一個21世紀的共享模式。我們聯合不同領域的設計師、生產工坊,通過平臺的整合協作推出自己的產品。每一位受邀的設計師首先對該區域的手工藝進行初步了解,然后帶著產品計劃,前往目的地尋找最地道的匠人對工藝進行“再設計”。設計完成之后,我們鼓勵產品盡可能地在當地生產,以解決手工業者的生計問題,最終目的是讓傳統工藝能夠參與現代生活,讓更多的人以合作的方式進行互動。
當代中國的文化自覺性正在崛起,但就目前原創設計和手工藝發展現狀來看,我覺得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我們不能只談論工藝本身,而應該對其精神內涵予以更多關注。其次,要順應所處時代的職業身份運營模式。作為藝術家,你也要會管理,會策劃展覽,你可能還要擁有自己的公司,這是不可逆的時代命題。
看見10年,不僅僅是看見自己的10年,是當代中國原創設計蘇醒的10年,也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升級的10年。所幸的是,陸續有更多同道同行,與10年前相比,我們不再孤獨前行了。
朱哲琴
歌手、跨界聲音藝術家、獨立制作人 、“看見造物”創始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9-2011“UNDP中國親善大使”、世界手工藝理事會“WCC世界手工藝大使”
朱哲琴身上的標簽很多:歌手、藝術家、制作人。近年來她的工作與創作也已經大量介入到設計、傳媒、公眾、社群等領域。從“世界看見”到“看見造物”,她用10年光陰,為中國原創設計培植基因。
在不忘初心里找到方向感
作為這一代的中國設計師,我們有一個社會責任感,那就是如何將中國文化進行再創新。有許多很好的傳統手工藝,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的手工藝現在變成了旅游紀念品,我覺得這對手藝并不公平。我希望手藝能夠真正用在設計里面,用設計帶領手工藝,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加重視和喜愛這些產品。
2002年,我創立了獨立設計師品牌JICHENG,主要做高品質的系列成衣。比如有款“鶴影”系列,要先燒后繡再剪,這是工廠工人都不愿意完成的繁復,也是盜版都不愿意完全復制的復雜,但這卻是我追求的細節和極致,且能表達我一直秉持的設計理念——做“有溫度”的衣服。
出于想做線上銷售,我在2014年創立了副線品牌“織貨byJicheng”,我們把它定位于一個輕奢潮牌。去年有一款防曬服賣得挺火,我們大膽地把彝族繡花運用在了防曬服上,整個拉起來可以達到全臉遮蓋的效果,這也是第一個推出防曬服的設計師品牌。無論是在產品設計還是經營模式上,我都敢于大膽創新。我覺得反正我們是小眾的設計師品牌,為什么不去創新呢?就算是失敗了,也是小規模的失敗。
我們一直在強調品牌是“溫暖而又精致的實用主義”。溫暖是來自于手工,帶有制作者的情感;精致是手工給我們的體會,它是可以收藏的;實用是我們不希望做特別夸張的衣服,我們的產品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它在帶來美感的同時還有實用價值。
這10年我的變化還是挺大的。剛創業時,我們只在上海泰康路上有一家實體店;10年之后,線上線下都有很大發展。我會選擇“不忘初心”來總結這10年的經歷和感悟,因為不管設計師再怎么有名氣,作品再怎么有人喜歡,或者這個潮流再怎么改變,你的設計的“根”始終不能丟。比如我喜歡中國元素,那我就堅持運用中國文化的東西,堅持設計風格,不盲從潮流。
作為設計師也好,品牌運營者也好,我們一直都有不同的壓力。我覺得壓力的化解和突破都是靠“人”。我們經常與很多優秀的人合作,比如攝影藝術家孫郡等。相信專業,跟專業的人合作,讓他們發揮,是我的一個訣竅。
現在很多人都在響應“傳統工藝振興”這個話題。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因地制宜、取材有道,讓非遺、手工、傳統文化能夠真正有機地融合。剛畢業或新出道的同行經常會問我:如何找到更好的工藝?如何做出更優質的面料?我愿意成為一個資源分享者,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影響,讓更多人能夠堅持他們的風格和品牌。
于我而言,最滿意的永遠是下一季的作品,因為充滿了未知和探索,讓我更加期待。隨著消費環境的變化,我愈發覺得要打造一個設計品牌,不僅是體現在服裝和細節上,更重要的是一個整體的場景化的營銷模式。
就像一場服裝秀,除了精致的服裝,還要極致的場景布置,以及適合的演繹者共同營造。前幾年我們有場秀,在邀請函的紗布袋里裝了清香四溢的茉莉花,秀場地上則是由深褐色茶渣鋪出一條茶馬古道,在嗅覺上營造出中國文化的氛圍。
讓消費者不是簡單地看到這個產品,而是通過設計了解到背后的匠人手藝,以及他們是怎么生活和思考的。在下一個10年里,這種新的模式會讓設計變得更有意思。
吉承
設計師、“JICHENG”“織貨byJicheng”品牌創始人、設計總監
她曾榮獲2015福布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設計師”,“老佛爺”卡爾·拉格斐曾親自為她頒獎。她的設計來自傳統,又往往顛覆傳統,借西方剪裁之“形”,詮釋中國元素之“意”。以保護手工藝為起點,吉承用設計,帶領中國元素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
中國原創服裝設計領域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網紅”經濟的爆紅,讓很多的原創設計拋棄了自己的風格,大家一窩蜂地去適應和追趕大趨勢。長此以往下去,我認為會缺乏百花齊放的特點。原創設計要找到自己的風格,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他們的設計在自成一體的基礎上,甚至影響到了歐洲的時尚。
您似乎很喜歡用“故事”來進行設計的表述?
每一季設計都是有故事的,比如說鶴影、江南、繡娘、竹霧等系列,都是不同的中國故事。這些很好玩的設計都成為了經典,因為當你聽到這些名字,你就知道那是一個一定會發生故事的地方。
從容于心,純粹前行
寧遠
“遠遠的陽光房”“遠家YUANJIA”品牌創始人、設計師、作家、前媒體人
寧遠活得像是眾人的夢想:種菜也種花、裁布又染布、讀書還寫書。她不怎么關注外界的聲音,更喜歡跟自己手上的事情較勁兒。外面的世界再怎么日新月異,她覺得和自己沒關系。但只要日復一日地耕種下去,就有可能獲得回報。
10年前我還在媒體工作,這10年完全變了“戰場”,把自己扔進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從一開始的興奮且無措到今天可以相對放松和沉靜,這是最大的變化。但也有不變的部分,那就是:仍然有夢,有愛,有焦慮。
2010年秋天,我和幾個小伙伴一起創建了“遠遠的陽光房”,一個理想的生活家園,倡導樸素、節制的生活方式,主要產品是天然面料和天然染色的衣服。這10年,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始終是人,是團隊。通過做品牌,我和我的伙伴都成長了,并且還在繼續成長。現在我們有60多位員工,一年能賣出10萬件左右衣服。除了淘寶店,我們在成都和上海開設了實體店,一些美學空間也有我們的產品售賣。我想,如果“遠遠的陽光房”能帶人們找到“向往的生活”,那我的初衷也就達到了。
我一直認為,重要的不是做事,而是通過做事成為什么樣的人。埋首成為一個手藝人,收獲的踏實和放松是很難言語的,就像我寫的書《有本事文藝一輩子》, 我就是那樣想的,這才是“本事”。
我不太關心業內,也很少和業內人士交流。說到底,做衣服這件事是孤獨的工作,需要打交道的不是人,是物。我不知道“業內”人士怎么看我的位置和影響,我只關心穿我家衣服的人的感受。常常收到來自購買者的反饋,她們的喜歡讓我很開心。
平日里,我很喜歡帶著孩子到處旅行,每到一個地方就住下來,跟當地人一起生活。大約5年前我開始在成都蒲江明月村駐留,成為一位參與鄉村建設和手藝傳承的新村民。我搭建了一個空間,做草木染體驗、詩歌品讀會、攝影展、手工聚會、新書首發……這件事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正確光明的事情。如果不是這一次留駐,如今誰能想到,我們馬上就要在明月村的遠家空間建一間染色博物館呢?
對于下一個10年,其實沒那么復雜:每一天平平常常地過吧。老老實實做事,誠誠懇懇做人,不要奢望付出之后就有回報,像個農民那樣耐心耕種,總是沒錯的。
若只用1個詞形容你10年的狀態,你會用什么詞?
放松。
關于下一個10年,你有怎樣的規劃?
希望“遠家”發展得更好,希望自己能完成一本小說,再有就是頭發不要白太多。
譚雪嬌
“自然家”聯合創始人
就像“自然家”品牌的名字一樣,易春友和譚雪嬌一路走來,在沒有人認同的14年前,慢慢生長著他們的小品牌。他們從來不做那些人定勝天的野心規劃,一直致力于如何更加良好地運營小作坊,細水長流地為社會注入對手工藝的信心。
讓“相信”自然生長
2006年大學畢業后,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開始進入竹工藝這個行業。一開始是以設計師的身份,到后來身份和角色越來越多,我成立了工作室和公司,從設計、制作,到批量生產、推廣銷售,再到客戶關系維護……逐漸地,自然家成為了一個小小的家居品牌。
10年的時間好像也不太長,但是我回過頭看,這10年行業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改變的源頭,對于我們而言,我想是來自于“相信”——我們自己內心有一個“相信”,并通過努力讓它實現。盡管這個過程很緩慢,但我們走得很堅定。
我們現在的主要精力還是圍繞“竹子”和“竹工藝”,主營竹絲燈具和瓷胎竹編兩個大類產品。我們開發得最早的是廣東清遠的竹絲鳥籠工藝。受2003年非典的影響,當地原本很興旺的鳥籠產業受到極大的沖擊,很多匠人沒有了訂單,不得已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匠人們對自己的工作也沒有價值認同,整個行業很頹廢。就如同我當年告訴父母、老師、同學,我要從事竹藝類的工作一樣,沒人認可這個決定。那時的手工藝很小眾,甚至是“落后”的代名詞。
通過設計,我們把竹絲鳥籠工藝運用到燈具和各種家居飾品上面。由于造型新穎,產品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響。對清遠當地來說,這個設計成為眾多匠人轉型的一個參考方向。直到現在,淘寶竹燈類別里最熱賣、最流行的款式,很多都還是山寨、抄襲我們的產品。盡管我們本身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能感受到市場對于好設計的正面反饋。
受到鼓舞,2014年我們又啟動了四川瓷胎竹編的設計項目。后來眾籌的一款“竹節杯”,在1年多的時間里,銷售額到達千萬元,成為非遺工藝小眾類別的一個小奇跡,這也讓四川當地的瓷胎竹編工藝得到了重煥生機的機會。這幾年,我們也陸續收到來自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開發聯名產品的邀請,產品推出后都成為了熱賣款。還有來自馬云、逍遙子等名人的定制,也讓我們的產品和品牌得到了極大宣傳。
最讓我感到最自豪的,是通過“設計”這座橋梁,讓與我們合作的匠人們恢復了對傳統手工藝的信心,生存環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當地一些年輕人,也開始加入到這個行業。前幾年大家突然說“匠心”,那段時間好像全社會都開始關注手工藝了。最近這兩年又很流行“非遺”,也讓我們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但外界的這種影響,有時候就像一陣風。大風小風過后,讓我們更堅定的唯有一點:產品始終是核心。
走了10年,我們在線上和線下都建立了銷售渠道,而自然家還是一個只有15人的小團隊。我想手工藝本質還是小眾的,不過這種小眾,會是一個很堅定、很有愛的群體,它會帶給人溫暖和希望。所以它不會發展得很大,但是可以細水長流。
自然家經營的難點和痛點是什么?
出品太慢了,很多時候滿足不了渠道和市場的需求。手工藝的東西,要追求設計,又要衡量市場,考慮價格,考慮受眾,會有很多的限制。有時候在平衡的過程中,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可能結果還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開發產品的成本真的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