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個案的無印良品,同樣興許能為手工藝從業者提供部分值得參考的信息:
1.質量有保證:手工藝品雖說萬般不重樣、獨一無二,但不代表質量有偏差。行業也有質量評判標準,將手工藝進行標準化“測評”。如每2年評選一次的世界手工理事會“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項目的評審標準是杰出、真實、創新、適銷;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提出“中國好手藝”的標準是材美、工巧、器韻、時宜。獲得認證的產品可以以此宣傳,拓寬市場渠道。
2.日用定價需合理:手工藝品的高價格一直被外界詬病,除宗教禮樂器,大致為欣賞物與日用器兩大類。據《2019中國傳統工藝品牌調研報告》《2018中國手工藝生態調查報告》顯示,普通消費者普遍偏向生活日用類手工藝品,對這一類別的愿意消費意愿在100~500元的手工藝品。但據《2019中國傳統工藝品牌調研報告》顯示,手工藝從業者普遍零售定價在500元至千元以上。手藝人可以參考以下公式制定價格:售價=物料成本+工時×時薪+溢價+微調。
3.版權要重視:“侵權”是近些年行業里出現的高頻詞,從圖樣抄襲到商標搶注等接連發生,《工藝美術產業白皮書(2019)》指出,仿制和侵權現象在行業內依然非常嚴重。建議從業者有未雨綢繆之思,提前做好商標注冊、版權保護、專利申請等前期工作,有利于后續可能出現的維權活動。
李鬼殺了李逵?
在纏斗了數十年之后,中日商家之間關于“無印良品”商標糾紛案終審落定,日方落敗。
去年年底,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無印良品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判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及其子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在無印良品的擁躉看來,此次事件無異于“李鬼殺了李逵”。
梳理一下時間線,可以發現:良品計畫于1999年向中國商標局申請“無印良品”系列商標,但在申請的商標類別中,卻不包含毛巾、床單等紡織品和床上用品,而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于2000年將這類紡織品申請了“無印良品”的商標。
根據我國《商標法》第32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倍袊鵁o印很巧妙地打了一個時間差,在日本無印于2005年正式進駐中國前注冊了商標,這樣就不會導致侵權。
商標搶注并非新鮮事,不少海外品牌進入中國都面臨這個難題。但另一方面,中國品牌在國外也同樣難逃被搶注的命運。比如“狗不理”在日本遭搶注,歷時10余年才把商標奪回。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不完全統計,約有15%的中國知名品牌在國外遭遇商標搶注。
這樣看來,商標搶注是四海皆通用的商業競爭手段。無論是企業還是手藝人,提前做好商標和版權保護,才有可能在法律和制度層面規避日后出現的侵權風險。但商標保護也不是注冊了商標就完事了,無印良品之爭就是很好的例子,小類保護不全也會失去品牌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