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玲 譚國發

網絡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時空格局,給我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然而,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對于辨別能力弱、自制力不強的中小學生而言,只有具備甄別信息的能力,才不會在這信息海洋里迷失方向。
養成信息甄別習慣
一是“網來”必甄。堅決拒絕“拿來主義”,凡是網上發布的信息,我們都要事先進行甄別,尤其是對不常見的網站或者陌生人發的信息,一定要保持審慎的態度,辨其真偽。若真,即吸取精華;若假,則一笑而過。
二是“首遇”必甄。對于常用官方網站發布的信息,可以相對減少甄別,畢竟這些網站是我們所熟知的,早已通過實踐證明了其真偽性。但如果遇到新網站或者陌生人發布的信息,就要認真甄別。畢竟我們不知道這個網站是否權威,也不知道發布信息的這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是一個遵規守法的人。
練就信息甄別技能
有了網絡信息甄別意識,形成了甄別習慣之后,還要具備一定的甄別能力,才能去偽存真,讓網絡信息真正為我們所用。
一是教學生看“出身”。教學生查找消息的“出身”并不難。若是在校園網站上看到關于安全事故的通報,我們就可以準確地判定這條信息的直接“出身”來自學校。因此,我們可以斷定這條信息是真實的。我們可以形成這樣一個觀點:凡是常見的官方網站或者主流媒體以及名網站、名媒體、名人自媒體發布的信息,可以少一些質疑,對于其他網站發布的信息則要仔細甄別。例如,看到某一條重大信息后,我們要先上網了解信息出自哪個媒體,再看這個媒體是否具有權威性,以此來斷定這條信息的真實性。我們還可以對信息進行多方驗證,如上網搜索關鍵詞,看其他人的評論等。對于自己懷疑且又拿不準的信息,則可以請教老師或者父母。為了準確判定信息的“出身”,我們還可以熟記一些權威的官方網站,平時多關注官方信息,將其他信息和官方信息進行比對,以便準確查找出信息的“出身”。
二是引導學生看“目的”。俗話說“無利不起早”,一般發布虛假信息者都是有目的的。看到一條難辨真假的信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分析這條信息提供給大眾后,發布者會有什么“收獲”。比如,有的通過網絡聊天,騙取金錢。這類信息一般都是提示你“中獎”,當你信以為真進入下一步去領取獎金時卻要先交“稅”,接著讓你開通網上銀行,然后登記銀行卡信息,再讓你匯款到“安全賬戶”。分析后不難發現,這些信息中經常出現“錢”“賬戶”“稅”“中獎”“補貼”“銀行”“匯款”等與錢密切相關的詞語,可以斷定,這條信息的目的是錢。因此,凡是與錢有關的信息,我們一定要慎重對待,先甄別,再處理。當然,還有一些虛假信息發布者不一定是為了錢,有的是為了博取眾人的眼球,有的網站是為了點擊率,有的是為了圈粉,有的是為了商業炒作。當我們分清了信息發布者的目的之后,這條信息的真偽就顯而易見了,隨即也會以正確的態度來處理。
提升媒介素養
對媒介素養的定義有多種說法。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介紹,媒介素養是指人們正確地、建設性地使用媒介資源的能力。它包括人們面對各種信息時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等能力。當然,學生的媒介素養越高,信息甄別能力就會越強。那么,如何提升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呢?
一是培養媒介使用能力。很多學生不會甄別網絡信息,甚至被網絡信息所誤導,是因為他們的媒介使用能力不強,大多還停留在查看的階段,所以,我們要先培養學生媒介使用的能力。比如,我們培養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除了在百度搜索外,也可以在百科和知乎搜索,這樣“貨比三家”,總會有新的發現和收獲。又如,辨別發帖、跟帖與評論的能力。我們在辨別他人發帖與評論時,要警惕“廣場效應”。“廣場效應”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公開場合,人們往往會表現出與平時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這種心理大多時候使群體道德水平低于個人道德水平。因此,網絡上的發帖并不一定代表發帖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想法,也許是為了標新立異,也許是一時過于情緒化的表現。此時,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吃瓜群眾”,也可以在法律、道德范圍內,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發表一些個人看法,傳播網絡正能量,但不能人云亦云。
二是培養信息消費能力。自媒體時代,信息發布的準入門檻低,人人都可以創辦自媒體,人人都可以發布信息,網絡信息呈現出個性化、主體多元化等特點。因此,在信息的海洋里,我們要想輕松突圍,則需要相應的信息消費能力。這就如同我們的飲食,要講究營養科學搭配,否則會營養過剩,產生系列“富貴病”。網絡信息的采用亦是如此。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在無聊、無關、無用的信息面前停留,即使沒有被誤導和傷害,可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這也是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要選擇對自己學習和生活有用的信息,學會“信息節食”。同時,我們在消費信息時,除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外,還要不侵犯國家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信息的表現形式還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對人們的網絡信息甄別能力也會提出新的挑戰。我們只有幫助學生練就甄別網絡信息的本領,才能讓他們撥開層層迷霧,看清網絡背后的真實景象,從而平穩地走在人生的康莊大道上。
(作者單位:湖北省秭歸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