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趣
“老師,你講錯了。我昨天在電腦上看的拼音版《匆匆》里‘薄霧的‘薄拼音是‘báo,不是‘bó。”數學委員信心十足地指出我的錯誤。
“就是‘bó霧,我聽視頻里讀的。”
“是‘báo,我聽抖音里讀的是‘báo。”
“我在電腦上聽音頻里朗讀的是‘bó。”
頓時,電腦中傳來了紛雜的聲音,孩子們都認定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
聽到孩子們充滿自信的爭吵聲,我心中甚是愉悅,因為在疫情期間他們的學習能力在慢慢提高,知道利用手機電腦預習課文了。可是,從他們那充滿底氣的爭執聲中,我明顯聽出他們對網上的信息深信不疑。這真是一件讓人擔憂的事情,尤其是現在這個特殊時期,人手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隨時可獲取信息,如果不進行甄別篩選,不知多少學生會被網絡中的錯誤信息所誤導。
怎樣讓他們學會甄別信息呢?我在大腦中快速地找方法。既然他們那么信任網絡,我何不抓住這個契機讓孩子們認清網絡信息的真面目呢?
我打開網頁,在搜索框中輸入“《匆匆》朗讀視頻”幾個字,很快就出現了各種版本。我點開愛奇藝里的4個朗讀視頻,發現都念“bó霧”,但在56網中讀的卻是báo。我問他們:“既然視頻朗讀中出現了兩個音,我們到底該信哪一個呢?”
這時,電腦中傳出一個清晰的聲音:“老師,我認為應該讀‘bó霧,因為5個視頻中有4個讀‘bó,少數服從多數,所以讀‘bó。”他剛說完,就有幾個人大聲地附和著:“對,應該讀‘bó。”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
我又問:“那以后遇到自己拿不準的知識該怎么辦?”“應該在網頁中多查幾個地方,以多數回答為準。”“我覺得應該找名氣大的軟件,可信度更高一些。”孩子們雖然說得不夠準確,但得出這樣的結論已經難能可貴,方法也有可取之處。
我表揚他們:“說得真好!以后我們就可以用前兩種方法來甄別信息。”話音剛落,一個聲音響起:“老師,我認為不能只憑音頻里的朗讀來斷定‘薄霧這個詞的讀音,應該到百度里查一下‘薄霧的讀音和意思,然后再做出選擇。”
我竊喜:孩子在我的引導下慢慢變謹慎,有了自己的思考,他們不再盲目地相信網頁中的一切信息了。“你說得太好了,我們應該用多種方式查找信息,并根據意思來判斷讀音。”
我又在搜索框中輸入“薄霧的讀音”幾個字,大多數信息給出的答案是“bó wù”,這個詞的意思是淡薄的霧。《漢語詞典》里明確提出《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霧”中的“薄”讀“báo”,而薄霧是合成詞,和單薄、稀薄一樣讀“bó”。
孩子們有了這個發現后,更是欣喜若狂,有個孩子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我以后要了解某個信息時,一定會用多種方式,多查幾個地方,根據信息來源綜合做出判斷,再也不會盲目地相信網上的信息了。”“我也是。”“我也贊同。”話筒里傳出一些孩子的應和聲。“老師,我認為以后對于不確定的字的讀音,除了上網查閱外,最好查字典或漢語詞典,這些工具書才是最可靠的。當然,對不明白的知識我們還是可以上網查閱,畢竟網上的資源更多,查找也方便,但是一定要多找一些可靠的信息來源綜合考慮,切忌盲從。”班長李怡篤定地說。
聽了孩子們的話,我感到格外欣慰。這節課我只是帶著孩子們多用幾種方式查一個字的讀音,他們不僅掌握了字的讀音,而且知道了緣由,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節課,孩子們改變了對網絡信息的看法,初步掌握了甄別信息的方法。
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小學生正處在是非價值觀模糊的階段,教師作為孩子的引路人,要在日常教學中抓準時機對學生進行信息甄別能力培養,教孩子正確運用網絡信息,學會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進行甄別、篩選、運用,促使自己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老河口洪山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