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萍

有個寓言叫《“咕咚”來了》:一個木瓜“咕咚”一聲掉到水里,一只小兔子沒看清,嚇了一跳,以為是妖怪,撒腿就跑,邊跑邊喊“‘咕咚來了”。樹林里小猴子、小鹿、小羊等所有小動物都不知“咕咚”是什么,皆懼,便成群結隊跑起來,邊跑邊喊“‘咕咚來了”。幸遇一頭長著白胡子的老獅子,問明緣由,察看現場,講清原委,小動物們方安。
這一幕,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何其相似!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信息社會之中。我們應當幫助孩子建立大信息的觀念,告訴他們社會是開放發展的社會,每天都在發生不同的事情,產生各種信息,特別是當重大自然災害和社會事件發生的時候,各類信息更加密集。我們要告訴學生,其實我們每天也在制造并傳遞一些事情和消息,比如看到一個同學在哭,有的同學會把這件事告訴老師和其他同學,還會猜測哭泣的同學可能被人欺負了。我們還要告訴學生,生活中各種猜疑、謊言、謠言也是大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幫助學生建立大信息觀,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不懼怕信息社會,不要忌諱、回避各種信息。
學生感性地認識世界,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也會逐漸變成有經驗的“老獅子”,變得理性客觀。然而,僅憑原生態的生活教育,孩子由感性變理性的路太漫長,甚至付出的代價太大,有些人可能到老也沒能形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和能力,最后成為“老天真”或“老愚”。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讓學生學會理性地甄別信息,處理信息呢?我認為至少需要從3個方面指導孩子學習與練習。
一是常識。常識即常見知識。知識讓人智慧,無知使人蒙昧,這是真理。不知天文常識就會如古人認為天上有狗在吃月亮;不知醫學常識就會任憑“神醫”瞎說與忽悠;不知社會常識就無法辨別社會中的是與非,虛與實。常識在哪里?在生活中,在學校課程之中,在厚厚的百科全書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向生活學習,在學校不能只學習所謂的主課,要學好各門學科,涉獵各種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常識及社會常識。這是教育首先要做到的,而且需要較長的時間。
二是思辨,即思考辨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以及質疑與設問的習慣。網傳“神藥”是真的嗎?聽說的那起車禍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微信消息到底是真還是假?……凡事皆質疑。“這是真的嗎?”“到底怎么回事?”應該成為學生的口頭禪。同時,教師還要注重教給學生思辨方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比較、推理、判斷等是思辨常用的方法,學校應當多通過實例訓練,讓學生掌握這些方法。有了思辨意識、方法和能力,學生自然能妥善處理各類信息。
三是求證,即用行動探索。面對信息,我們要支持學生進一步求證與探索。指導學生去調查,去咨詢,去網上搜,探尋信息的真實性,并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什么有人說新冠病毒是一場陰謀?新冠病毒真的是野生動物傳給人的嗎?新冠病毒為什么會在全世界蔓延?等等,都可成為學生求證探索的課題。學生在求證與探索的過程中不僅能進一步辨別信息的真偽,而且能養成追求真知的態度和探索精神。
信息紛飛的社會,一不小心,一條不明信息,“咕咚”就來了,這時就需要教師指導并鼓勵學生直面信息。求知、思辨、求證、探索,是為上策,借此讓學生變智慧,變能干,直至養成追求真知和真理的品格。
(作者單位:湖北省鐘祥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