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8年9月26日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是我國出臺的第一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年規劃,是專門針對農村發展提出的戰略總體規劃。城市和農村發展的步調差異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地區的發展近年來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鄉村傳統建筑是村落格局、風貌的重要載體,不僅要做好對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工作,還要因地制宜的合理改造傳統建筑,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讓鄉村傳統建筑能夠一直煥發光彩,價值永存。
關鍵詞 鄉村振興;鄉村傳統建筑;保護;改造;主人翁精神
引言
鄉村傳統建筑的歷史比較悠久,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自然、淳樸的文化底蘊,帶給人獨有的、鄉村美的感受。加強對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和改造,需要與時俱進的規劃與設計策略,實現有效的保護與合理的改造[1]。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不僅僅是單純的保留,而是要做到合理的保護與改造利用,本文就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改造思路做出分析。
1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改造的重要性
鄉村振興戰略包括鄉村傳統建筑以及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工作。通過對鄉村傳統建筑的合理保護和改造,不僅能夠傳承中國村落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在新時代的環境下,促進鄉村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改造,如何恰當的與鄉村自然人文資源、特色產業資源相結合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一些村落歷史悠久,自然風景優美,歷史建筑留存較完善,統建筑的保護與改造與鄉村旅游相結合,不僅可以實現對鄉村傳統建筑的全方位保護,并通過合理的改造滿足現代鄉村旅游服務的需求,從而快速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形成村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2鄉村傳統建筑保護和改造中存在的問題
2.1 復雜的地域環境與悠久歷史脈絡形成多樣的村落風貌
我國幅員遼闊,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萬千形態的村落風貌。地域的不同、聚落特征的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公共基礎設施條件的不同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傳統建筑的保護方式與改造思路的重要因素。目前,鄉村的面貌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物質精神生活不斷需求的,鄉村風貌如何傳承本土特色,鄉村經濟如何良性發展循環,鄉村生活如何本真的延續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鄉村的聚落形態最重要的部分——傳統建筑,需要系統的對其梳理研究,并加以合理的保護與改造,延續鄉村的完整性[2]。
2.2 對鄉村傳統建筑的認知度低導致傳統建筑正在消失
早期的城鄉二元體發展不平衡,大量村落空心化嚴重,使得很多傳統建筑無人使用,慢慢荒廢。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對鄉村的重視,鄉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逐漸形成農村人口回潮的同時,也帶來了村落建筑的更新。集體產業經濟的發展需求,村民居住環境提升的需求,都存在著對鄉村原有用地以及傳統建筑的改變[3]。有些只是一味地將鄉村傳統建筑盲目的保護,有些則對傳統建筑過度的改造開發或毫無保留的拆除。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對于傳統建筑所代表的村落特征進行系統的梳理、研究與提煉,從而在當時特定的施工技術水平、建造材料特征條件下產生了大量鄉村本土元素特征缺失的新建筑。風格迥異的新老建筑并存,伴隨著新建筑的不斷增加,傳統建筑的不斷消失,村落風貌特征逐漸被弱化,有甚者已經消失,形成雜亂的鄉村面貌。
3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和改造設計思路
3.1 與鄉村產業資源相結合相輔相成
隨著新農村建設理念的提出,將鄉村傳統建筑保護與改造融入其中,作為鄉村產業經濟發展的載體,結合鄉村特色資源共同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任何形式的鄉村產業發展都需要建筑使用空間,而鄉村傳統建筑恰恰是這樣的載體,傳統建筑的合理保護與改造同鄉村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是必然的。例如:鄉村民宿的改造是一種保留鄉村記憶,滿足現代體驗性旅游生活類型的產業,涉及對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改造,溫馨并且具有特色的民宿,結合當地非物質文化觀演與體驗,實現村落脈絡的延續與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的同時,合理的保護和改造利用了鄉村傳統建筑。
3.2 提升村民積極性與發揮主人翁精神
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改造需要多方人員的加入。政府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工作,讓廣大民眾意識到鄉村傳統建筑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合理的村落更新,如量體裁衣,不僅考慮政府對于鄉村建設的基本要求,而且要充分發掘當地村民的需求,在鄉村建設中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發揮村民自組織建設的能力,并在后期形成管理體系,使鄉村建設能夠良性循環[4]。總結相關的保護和修繕措施,更新傳統的保護理念,采取更加有效的保護和修繕措施。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的保護當地歷史悠久的鄉村傳統建筑,探索合理的改造方式。
政府層面,對于村落市政設施方面的規劃需與政府方面溝通,根據當地政策,有重點的進行具體市政項目的規劃,主要體現在基本市政設施的修繕、更新、補充方面。該部分的建設更新是以政府為主導。規劃草案的制定是在與政府多方、多次溝通的前提下形成[5]。
村民層面,首先由村民自組織選舉產生村民建設委員會,其職能為代表村民與設計方溝通反饋問題,幫助村民理解規劃建設導則,協調和解決后期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規劃方案以村民大會的形式向村民匯報,介紹整個村落更新方案,并為村民提供每個規劃環節多個方案選擇,如道路系統的組織、民居的選址方式,建筑院落的組合、建筑立面形式等。在大會期間以全民投票的方式進行每個環節的表決,確定最終規劃方案。以充分實現村民自主建設為目標,在村民表決通過的前提下,對村民反饋的意見進行收集,并對規劃方案進行合理的調整,最終形成指導村落更新的規劃導則。同時,在目前新材料、新工藝的條件下,要考慮傳統手工藝匠人的加入,原汁原味的保護與改造鄉村傳統建筑,延續原有村落的味道。
村民是鄉村的主人,也是保護農村傳統建筑的主力軍,要樹立當地村民的主人翁精神,通過逐漸對鄉村建設的了解,參與創新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形式,組織培養本村的鄉村管理建設隊伍,逐步培養本地村民成為真正鄉村管理者,形成鄉村建設及傳統建筑保護的長期管理模式。從而提高村民在村鄉村建設中的參與度。
3.3 保護鄉村傳統建筑風貌并延續傳統鄉村生活
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每一個區域的村落都有著其特色和風格,正是這些特色鮮明的鄉村傳統建筑,才使得我們看到如此豐富中國的鄉村文化。在現存的鄉村傳統建筑中,有許多可能已經歷經了千年,從這些建筑中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國祖先的智慧與技藝。所以,在對鄉村傳統建筑實施保護和改造設計工作時,一定要注重其本來的面貌,不能丟失了其優秀的文化內涵。還要依據當地的風俗和地域特點,為鄉村傳統建筑的設計改造提供參考,既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內涵,又能在此基礎上融入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不僅可以更好的保護鄉村傳統建筑,而且也能促進農村的發展。
對于傳統建筑保護與改造,需要精確的把握本地建筑材料與新型建筑材料,傳統建造工藝與現代建造工藝的平衡點,村落的原始風貌需要延續,新的鄉村活力需要注入。通過實地調研方式,獲得音頻、視頻、測繪數據等第一手的村落資料,通過解讀,總結村落需要保護、利用、修繕、新建等不同層面的建筑更新方式。延續村落日常生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要把盡量集約土地,保留原有聚落模式,原有建筑風貌、原有生活方式、原有景觀資源,突出地方特色等,作為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通過傳統建筑的保護,延續鄉村聚落的形態,通過傳統建筑的改造,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載體,從而實現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
3.4 合理的分期實施與資金使用
村落更新的規劃設計制定需要與政府、村民多方面的交流,根據實際的成本投入,選擇合理的村落更新方式,解決最基本的問題。村落更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合理的建設周期,不可能一次成型,在每一個階段的建設提升中,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資金,通過規劃與鄉村發展切實需要,首先實現重點區域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改造,隨后逐步輻射到其余地區,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更新模式,最終實現村落的整體振興。鄉村在形成一定產業基礎后,鄉村集體經濟可采取與企業聯合模式,對鄉村經濟進行產業升級,形成鄉村、企業雙贏的發展模式。
4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下的前提下,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改造,首先需要與鄉村經濟發展的相結合,挖掘鄉村地域特色文化,為鄉村注入無限生機;其次需要在不斷實踐中探索保護和改造鄉村傳統建筑的新方法,實現多元參與,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最終形成鄉村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的同時,更好的保護鄉村傳統建筑與傳承鄉村文化,實現鄉村振興的規劃戰略的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 何奇.關于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改造設計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9,(20):85-86.
[2] 李輝政.我國傳統建筑修繕與改造的木作技藝傳承研究[J].重慶建筑,2018,17(5):41-44.
[3] 王興彬.探究傳統建筑的可持續性保護改造研究理論[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3):21-22.
[4] 薛浩然,馬云林.傳統建筑的可持續性保護改造研究理論初探[J].價值工程,2015,34(24):152-153.
[5] 喻里遙.鄉村建筑建設與改造面臨的問題及建議[J].鄉村科技,2018,(17):124,126.
作者簡介
董雪峰(1981-),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職稱:中級職稱,現就職單位: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規劃建筑設計院,研究方向:村落建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