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福安
“遵路識斯真”是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對于閱讀理解的“韻式”表達。葉圣陶先生告訴我們:“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是有本可循的,只有立足文本,順著作者的思路,進入作者胸中的意境,才能悟透文中的原意。本文把“遵路識斯真”與“讀題如讀文”聯結成題,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對作文題目的材料、情境、任務等的理解,也是一種閱讀理解。
文本的閱讀理解以獲得文意為第一目標,而寫作材料的閱讀理解以得出題意為第一目標,“得意”之后,再圍繞題意及要求寫出一篇文章。二者雖有目標差異,卻在閱讀思維方式上有著相通性。因此,筆者試圖把二者建立關聯,以閱讀觀照寫作,以寫作回眸閱讀;嘗試打通文本閱讀與材料作文審題,由此仿擬文本閱讀理解常用的“文眼、文脈、語境”等概念而得出“題眼、題脈、題境”三個概念。
文眼是比喻說法,題眼也是。文眼是文章中最能顯示作者寫作意圖的詞語或句子。題眼則是作文題目中最能體現題目的材料、情境、任務的內涵、命題人命題意圖的詞語或句子。題眼是考生解讀作文命題題意的關鍵所在,也是關聯作文題目各種要素的核心,作文題目寫作的可能性“盡在阿堵中”。題眼并不是作文題目中局部凸顯的某個詞語,而是存在于題目內在邏輯、思路框架這一整體之中。如果題眼脫離材料整體,有可能給材料的閱讀理解帶來偏差。
凡“文”皆有脈絡,而作文題目給人的印象則不盡然。比如一些作文題以材料排列的非連續性文本的形態呈現,那么它的脈絡何在?不過,那些以材料1、材料2、材料3等非連續形態呈現的作文題目,如果其材料問毫無關聯性,或者說命題人預設的關聯性不能引發考生認同,那么,這樣的作文題就很難具有可寫性,失去了寫作價值和測評意義。因此,雖說作文命題可能以非“文”方式呈現,但正如高考試題中的非連續性文本或者說是跨文本閱讀具有潛在關聯性一樣,一道具有可讀性、可寫性的作文題目也必須具備內在的連貫性,即必須有“題脈”。題脈是材料作文題目或顯或隱的邏輯關聯體現。文章以文脈連綴成篇,作文題目也靠題脈形成連貫完整的整體。
語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語境是指語言環境,即上下文;廣義的語境指伴隨言語交際活動的背景和條件,包括上下文、情境語境、社會文化語境、認知語境以及虛擬語境等。作文題目也是言語實踐活動的范疇,題境和語境一樣具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一道作文題目,不管是以語言還是非語言為呈現形式,都營造了特殊的“上下文”;同樣,作文題目以引發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思考和體悟自身為目的,也必然具備與題意相關的交際活動的背景和條件。從語境的顯隱性來看,狹義的語境存在于文本之中,具有相對顯性的特征;而存在于交際背景和條件的廣義語境,則往往是隱性的存在,需要讀者去主動關聯。要想完成作文題目,需要考生主動關聯當下的時代背景,使隱性的題境具體化。
不同的作文題,其“題意”隱或顯的程度會有所不同。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傾向于“降低審題難度”,回歸寫作考查的本義,這對寫作教學而言有良性引導之功。即便如此,符合題意仍是作文評價指標體系的第一指標,而考生考場作文寫偏跑題的仍大有人在。正是基于這種現狀,筆者有意把題眼、題脈、題境三個仿擬概念滲透于材料作文的閱讀理解過程中,以此為抓手,有意引導學生把對作文材料的閱讀理解與文本的閱讀理解統一起來,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抓題眼,以命題人的“命意”助力寫作“立意”的形成
題眼有顯有隱,所以要著意去抓。顯則凸顯之,隱則明確之。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作文題“世紀寶寶中國夢”,寫作導引語里有一句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彼褪穷}眼,需要考生在復雜情境中,始終把它當作寫作思維的聚合點,引導自己心無旁騖,創造性地完成任務。2019年高考全國卷Ⅰ作文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題眼比較隱蔽、難以尋覓。題目要求考生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那么這篇演講為什么要“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為什么要向大家提出“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倡議?分析到此,我們會發現此題的全部奧妙就隱藏在“復興中學”的“復興”二字,正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提出這個倡議,才作這個演講。因此,該作文題的題眼深藏于命題人虛擬的“復興中學”的校名之中,這除了增添情境的真實感,還把這篇演講稿的時代意義和寫作價值隱含其中??荚噷嶋H也證明,只有少數考生能夠敏感地捕捉到題目里“復興中學”的題眼所在,把“復興”二字的含義在文章中作出充分的闡發,而在題眼觀照下,考生寫出的文章基本都是上乘佳作??梢哉f,正是“復興”二字所具有的召喚力量,讓捕捉到這個題眼的考生,能在一種積極的應對狀態下,充分地體現自己的思考,并表現出考生原本就有的語文學科素養和思想品德素養。因此,在閱讀理解作文題目要素時,如果考生對題眼的認知能夠與命題人同步,形成與命題人的精神共振,對題意的理解也就能更深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所仿擬的三個概念中,題眼是核心。需要進一步詳析。下面舉一個筆者命題的例子,以筆者自己的體驗來印證題眼對于一道作文題的重要性。
【原題呈現】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這個特殊時期,全國人民正在進行一場特別的考試:疫情防控。而作為高三學生的你,又迎來另一場特別的考試——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級線上統一測試。是的,這場考試有著很特別的地方:居家、線上、沒有老師監考……
因為特別,你會有特別的應對,嶄新的思考,深刻的啟發。
今后的人生中,還會有許多特別的考試,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請你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根據要求完成寫作。
(任務與要求略)
在這道作文題目里,“答卷人”一詞是被筆者作為題眼來設置的?!按鹁砣恕币辉~位于作文材料的第三段,這是整個材料意義拓展與深化的段落?!按鹁砣恕币辉~暗用語典,語出習近平總書記于2019年1月5日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原話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句精辟的論述,意味深長,讓人耳目一新。放在這個語境中,“答卷人”一詞,可以引發考生就在線測試這一現實事件,去思考“人生”測試等更多、更高遠、更深刻的、有關價值和意義層面的內容,諸如精神、生命、成長等,由此觸發考場寫作的深層動力。因此,關注題眼,就能快速捕捉到作文題目的關鍵核心,就可以起到優化考場寫作、提升思維品質、加深思想認識、豐富文章層次的作用。
二、理題脈,以命題的脈絡促進審題思維及文章思路的形成
文本閱讀理解中,理文脈有助于知文眼、懂文意;同樣,也有助于發現題眼,最終獲得對題意的準確理解。對于寫作而言,如果能夠理清題脈,就可以把題脈作為考場寫作的核心,或者文章中心的承載,以題脈為文脈。這樣的文章,在作文評價指標體系中當然是符合題意的,不影響甚至能提升作文的基本評分的高走和發展等級的賦分。
下面以筆者命制的2019年深圳第二次模寫作文題為例具體分析。
【原題呈現】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勒內·托姆是法國著名數學家。有一次,他同兩位古人類學家討論問題。談到遠古的人們為什么要保存火種時,一位人類學家說,因為保存火種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類學家說,因為保存火種可以燒出鮮美的肉食。而托姆說,因為夜幕來臨之際,火光燦爛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從題脈角度去梳理這道題的作文材料,首先把語段以句號為標志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人物身份介紹。第二層是另外兩個身份的介入。第三層點出三人談話的話題:“遠古的人們為什么要保存火種?”第四層用“而”字,引出這段話的語意承載的核心:“托姆說,因為夜幕來臨之際,火光燦爛多姿,是最美最美的?!边@種文脈梳理,讓考生很容易明白這段話的語意傾向,即應該否定兩個科學家重視火種實用價值而肯定托姆重視其精神意義和審美價值。而且通過梳理題脈,像“火光中有美”這樣包含題眼的句子,也會成為語段中的重點。通過梳理這段材料的語言層次,“火光最美”這一題眼就變得顯豁了:人要追求物質實用,更要追求精神、追求美。
如果沒有對材料的語言層次的梳理,只是閱讀時注重跳躍式、檢索關鍵詞,那么,材料的核心語意則容易被材料中頻繁出現的諸如“火光”“火種”吸引,而忽略“最美最美”這樣的題眼,寫作自然會偏題。
三、通題境,以建立題目與現實的關聯突出寫作的價值
材料作文的題境,可以出現于作文題目的材料敘述中,當然也常常僅作為題目的背景存在,甚至不存在,需要考生主動關聯現實和社會生活。因此,對作文題目語境的用心把握和貼合強調,是寫好這類作文的重要保證。
對于題境虛置、隱藏甚至省略的作文題,就需要考生在閱讀理解材料的過程中,主動以時代背景啟發對題境的理解,然后在題境的引導下,去理解題目,完成寫作。這樣的寫作有利于考生激發寫作意愿,發揮語文核心能力,踐行“文章合為時而著”的寫作理念,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考查功能。
以2006年全國高考作文題“烏鴉學老鷹捉小羊”為例,這道題當年很多考生把題意定為“認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不可盲目模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而在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創新體制機制,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斗。如果以此為題境,考生會結合材料中孩子說的“它也很可愛啊”這句話,細細揣摩“也”字的特別意味,那么,考生會敏感地捕捉到這道作文題背后的時代脈搏,用新的眼光去思考孩子眼里的烏鴉的“可愛”,進而反思材料中父親那種一成不變地看待事物的態度,以“向人生的未知沖鋒”“敢于突破自我”“挑戰不可能”為寫作中心,關聯時代,關聯自己,寫出更深刻、更有價值、更貼近時代的考場佳作。有了高度自覺的題境意識,寫作立意才可以出新,走向深刻。如此一來,這樣的考場寫作就更有可能成為一種有價值、自我教育式的精神寫作。
四、融通“三題”,綜合運用,提升材料作文綜合閱讀能力
正如文本的閱讀理解本來就是一個整體的思維過程,并不是把抓文眼、梳文脈、通語境割裂開來,抓題眼、理題脈、通題境,在閱讀作文材料中也要互相融合。理題脈可能有助于發現題眼,抓題眼又可能會關聯題境。正所謂無上之法,乃融通萬法。
下面以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作文題“幸存者偏差”為例具體分析。
先理題脈明其序。如果用文章學的起承轉合來看這段話,可以作出如下切分: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后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起+承)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轉)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合)
材料中,英美軍方對戰機“幸存”的調查結果為“起”,依據這種調查結果而作出相應對策為“承”,以“然而”一詞為標志進入敘述的“轉”,最后以“事實證明”為標志,敘述以合作結。在閱讀中,還要對敘述的“轉”進行更加細致的閱讀,因為這是該作文題材料的核心,寫作立意也會由此產生。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層?!啊ε疟娮h,指出更應該……”,表明統計學家沃德與英美軍方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認知(這就已經非常有震撼力和立意價值了);沃德提出異議并不是憑空猜想,而是有統計學家的依據(統計學家能以所見推知所不見,與英美軍方的只知其所見,而不知其所不見的差別,更是可以成為確定立意的關節點);“因為……”補敘原因,不那么“幸運”的戰機因受到重創而無法返航,“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是被英美軍方忽略而統計學家沃德卻沒有忽略。此時,運用原因探究的方式,可以追問出層層問題:(1)英美軍方為什么會忽略?(2)沃德為什么不會忽略?(3)對存在卻被忽略的數據,反映出怎樣的態度?(4)這種幸存者偏差在現實生活中有怎樣的體現?……以此形成問題鏈條,也自然形成了思維鏈條。
再融通“三題”定其意。選擇哪一個問題作為寫作的切入點呢?考生可以在基本明確“題意”之后主動融通“三題”(題眼、題脈、題境)而最終確定。比如,首先通過梳理題脈,獲得一些思考與認識,如“認識事物如何接近真相”“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這種認知偏差”“如何用正確的認知影響決策”等,這都是作文材料里包含的“題意”。有了題意,再用抓題眼的方法,抓住其中“幸存者偏差”這一題眼,并以題脈立文脈,構建文章結構,以題眼為文眼,觀照材料和現實生活,進而明確文章觀點。這樣,對文章的立意布局便能做到胸有成竹了。接著結合題境,主動關聯社會現實,思考故事之外的意義和價值,著力揭示寫作的當下意義。至此,文章寫作不僅能夠做到切合題意,還能形成開闊、深刻、大氣的格局,真正做到“充內形外之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