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安

《21世紀的伊朗:政治、經濟與沖突》一書匯集了十多位作者的研究成果,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視角對伊朗進行解讀,很多見解獨到,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伊朗和伊朗問題。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伊朗都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經歷過大起大落的國家,擁有令人驕傲的輝煌歷史,也有過災難深重的經歷。這些歷史元素經千百年之沉淀,潛移默化地鑲嵌到伊朗人的基因中、流淌在血液里,并通過其性格特征和特殊表達傳遞給世界。
伊朗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近五千年歷史,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經埃蘭和米底兩個初始國家形態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波斯國家。而到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東征西伐、攻城略地,構建起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帝國——波斯帝國。波斯帝國的輝煌燦爛,迄今仍可從波斯波利斯建筑群的宏偉規模和廢墟中精美石刻上描繪的萬國來朝景象中尋覓到痕跡。從很多史書記載中不難發現,波斯帝國對統治區域和周邊國家乃至世界的一些國家的國家治理模式、經濟發展和文化形成均產生過深遠影響,但在歷史發展的大潮中,起伏沉淪,尤其是在列強的爭霸拉鋸戰中,曾被多個帝國所征服和統治。
1921年一位出身貧苦的騎兵上校——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幾年后正式更名“伊朗”,開始了一段世俗化國家的發展歷程,再次成為中東地區的重量級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禮薩·汗之子小巴列維在西方的扶植下易主王位,改弦更張,使伊朗成為“二戰”期間重要戰略物資的保障通道,受到反法西斯陣線的贊譽。戰后,小巴列維一度雄心勃勃,要將伊朗建設成為世界強國,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國家現代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國民生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執政期間各種問題頻發,王朝于1979年被極具號召力的宗教領袖霍梅尼帶領民眾完成了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所推翻,建立了如今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霍梅尼與超級大國美國關系的撕裂,使伊朗走上了一條艱難道路。接踵而至的與伊拉克長達8年的戰爭,更是將伊朗政治和經濟發展拖入到捉襟見肘的地步。霍梅尼的繼承者哈梅內伊雖繼承了霍梅尼的主體思想,但由于國內外形勢的劇烈變化,尤其是伊核問題的出現,導致伊朗遭遇最近歷史上的又一場嚴峻的危機。盡管在聯合國框架下,在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德國的共同努力下,艱難地簽署了緩和這一問題協議。但是,好景不長,美國特朗普政府不顧包括其盟國反對,執意退出“伊核協議”并開始加大對伊朗進行更加嚴厲的制裁和圍堵,導致伊朗再次陷入嚴重困局。
從簡單的梳理中不難發現,伊朗可謂是個命運多舛國家,其發展史充滿了跌宕起伏,總體上一直在國際政治的旋渦中掙扎,但卻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治國理念,倔強地走著一條特立獨行之路。
但是,研究伊朗也存在著不少異于其他國家的困境與挑戰,其復雜程度不亞于任何一個世界大國研究,尤其是其國家的政治權力結構和決策機制十分復雜,加之伊朗在與世界大國及地區國家博弈中生成的各種支點和暗力十分復雜,從而影響著伊朗和伊朗問題的許多隱性因素。正因為如此,真正能將伊朗問題看明白的人實在不多,看走眼的情況比比皆是。
這些不同的研究問題視角和見解,恰如前文所言,具有很好的拼圖效應,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伊朗。
作者單位:江蘇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