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鵬
摘要:21世紀的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融入世界發展潮流,培養擁有國際視野的學 生既是順應全球化發展的使命,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語文教學中,可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異域風俗文化,理解世界文明,發現中西文化的同頻共振,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可打造跨學科的大語文課,推進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化,幫助學生開拓國際視野。
關鍵詞:初中語文;國際視野;路徑
21世紀的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融入世界發展潮流,培養擁有國際視野的學生,既是順應全球化發展的歷史使命,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國際視野又稱世界視野、全球意識,是一個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具有的知識、能力、素養的綜合體現。在義務教育階段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生,要促使他們能夠從全人類利益、全球觀點出發去考慮問題,理解國際社會,關注異國文化,在國際交往中有恰當的行為與態度。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呢?
一、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可行性
學生可以通過外語、地理、歷史等課程獲得國際視野,但就人文性、綜合性、靈活性及主觀體驗而言,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國際視野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因為語文是社會交際和民族文化的載體,兼具著語言功能和文學功能,對學生人格發展和人文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也是其他學科知識呈現的載體以及進行學科思維的必備工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強調了要尊重文化多樣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的必要性。這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尊重多樣文化,在學習任務群中設計外國文學作品專項任務,鼓勵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一致的。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國際視野,促使學生在世界交流中把握自我,獨立思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十分必要。
二、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路徑
文化多元的時代對當下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教師不僅要擁有扎實的語文知識、嫻熟的教學技能,還要對中西方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具備國際理解的教育意識,善于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這一方面要求教師要自覺、深入地理解國際社會,特別是當下其他國家中小學母語教育的先進經驗和有效策略,并善于比較和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反思教學,取長補短,為提升母語教學做足功課;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師要關心世界大事,對和平、發展、宗教、環境、生態等國際問題有所了解,有所思考。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主動、開放的心態對待教材中優秀的外國作品,聚焦作品的審美意識、人文精神、獨特的異域風情、特殊的情感體驗等,有意識發掘其中蘊含的國際理解教育資源,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幫助其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促使其養成國際化的心態和思維方式。具體可從知識層面引導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習俗,從文化層面引導學生理解文明趨同、文化求異的現象,進而引導學生由外顯的文化理解轉化為內在的行為意識。
(一)“美人之美”:感受異域風情
中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世界范圍為時空坐標,既彰顯中國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又引導學生體驗異國的風土人情。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呈現出獨特的審美特點,文本蘊含的團結友愛、樂觀向上、求真務實、科學創新等人文精神既順應時代需要,又符合我國的育人要求,是拓展國際視野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異國文化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尊重與欣賞他國風土人情。
在學習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短詩時,筆者對作者普希金的介紹沒有止于書下注釋,特意引用屠格涅夫、果戈里、高爾基等作家的評論來強調普希金在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地位。同時,筆者順便介紹了19世紀俄國文學在世界文學獨具一格的存在和巨大的貢獻,同時還提到列夫·托爾斯泰、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作品的影響。在解析文本寫作背景時,筆者著重對十二月黨人反抗的事跡做了介紹,對俄國貴族“革”自己“命”的文化根源略有提及。當學習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時,筆者再次強調了俄羅斯斯拉夫文化和東正教文化對托爾斯泰的影響,以及托爾斯泰所代表的俄國作家對世界文學的貢獻,特別滲透20世紀俄蘇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為學生閱讀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做好了文化鋪設。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編排的外國文學作品約占總篇數的10%,這些經典作品都是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資源。語文教師應在備課階段深度拓展能夠開闊學生視野的材料,為學生補充相關文化背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發散性思維,適當引入他國優秀文化,引導學生用開放的眼光看世界,以批判的態度學知識。學生對異域文化感興趣,就會自主探索發現,進而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
(二)“美美與共”:理解文化差異
學生國際視野的養成不僅需要對異域文化有了解,更需要對與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或沖突有敏感的認知,從而理解文明趨同、文化求異的現象,能以包容的心態去接受、接納和融合文化。
社會的發展是文明趨同的過程,但由于地理位置、環境氣候、社會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不同,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注重社會責任和義務,注重情感的價值取向,講究人情,期待安穩;西方文化則注重理性,強調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來認識世界,思考社會,反思自我,欣賞積極進取、勇于冒險,崇尚自由開放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這些差異在文學作品中會不可避免地有所呈現。
在學習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茨威格的《偉大的悲劇》一文時,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了解茨威格的生平、南極的地理信息、阿蒙森和斯科特競爭第一個到南極點的榮譽之戰等背景知識之外,還應引導學生體會探險者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激情和他們敢于冒險、勇于犧牲的精神。《偉大的悲劇》一文寫的是沒有成為第一支到達南極點的斯科特一行在歸途中的故事,文中的英國皇家禁衛軍騎兵上尉奧茨為了不成為隊友的負擔,做出犧牲自己保全隊友的決定,他說:“我要到外面走走,可能要多待一些時候”,其他人都知道這是他最后的告別,卻沒有阻攔,沒有握別。這個教學點就需要教師結合英國的理性文化、紳士精神加以講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消除隔閡,更好地理解這種行為。
同樣的教學點還有斯科特接受為阿蒙森作證的任務,改“妻子”為“遺孀”的細節描寫。文章的標題也值得研究:競爭失敗,全軍覆沒,明明就悲劇,為什么卻用“偉大”來形容?對此,教師可以結合西方的文化思想追根溯源,從古希臘對悲劇的定義講起,從作者要表達“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搏斗中毀滅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這種對失敗的寬容、對犧牲精神禮贊、推崇講起。教材中此類的資源不勝枚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作品,感受不同的文化。學生融入多樣的文化當中,可以體會不同文化的差異之美,慢慢形成國際視野。
(三)多向比較:發現中西文化的同頻共振
語文教學中,教師經常把相關內容結合在一起來引導學生閱讀,學生通過比較與分析,可以發現異同,厘清知識點,提升感悟力。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文學異中之同,辨別其同中之異,探尋其中的共同規律和獨特個性,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自覺比較的思維意識和質疑探究的能力。教師若能進一步采用比較文學的理論和方法,不僅能夠引導學生認識中外文化傳播的雙向互動,發現中西文化同頻共振的價值,還能延伸學生的文化視野,拓展其思維界域,提升其思維品質,對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比較文學平行研究法的運用
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借鑒比較文學平行研究法,即著重研究同一主題、題材、情節、人物典型跨國或跨民族的流傳和演變,以及它們在不同作家筆下的不同處理,抓住一些典型的篇目開展比較式教學。最好不要局限于文本比較,要通過比較引導學生從文化層面來理解和闡釋文學現象,探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在學習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的《女媧造人》一課時,筆者先通過引入《圣經》中上帝造人、希臘神話里面普羅米修斯造人、阿拉伯創世神話中造人、蘇丹希盧克人神話、美洲瑪雅人神話中相同或相似故事元素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假設推論;再提供新的視角,引導學生充分體驗文學內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準確把握《女媧造人》一文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創世神話的深意和文化底色蘊。
2.比較文學影響研究法的運用
比較文學影響研究法也可以用在語文教學中。中國許多著名作家,如魯迅、巴金、郁達夫、沈從文等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教師在講解他們的作品時,可以穿插介紹對該作家產生一定影響的外國作家及作品,使學生的認識從單一邁入多維,引導學生在“求同辨異”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編者將泰戈爾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葉·母親》放在七年級上冊的同一課,因為兩篇文章都是以母愛為主題,風格上也有高度的相似性。可以看出,冰心受到泰戈爾的影響,她在《繁星》《春水》兩部作品中完美演繹了泰戈爾的“愛的哲學”,《荷葉·母親》也是對母愛的最好詮釋。
教師借鑒比較文學的理論方法可以充分分析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中外文學作品,不僅會加深學生對相關文本的深入理解,還會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外國經典作品作為參照物,引導學生通過“他者”的眼光來審視自身,觀察世界,認識人生,從中發現與中國文化截然不同的他國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
(四)融匯整合:打造跨學科大語文課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組織,即新舊知識的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實現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可以分為以知識聯系為綱的學科內整合、以主題為綱的學科間整合、以核心素養為綱的項目式學習等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對應群文閱讀、跨學科教學、項目式學習三種學習方式。這三種學習方式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互相交融的。跨學科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它打破了原有的學科教學習慣和教學思維方式,在多學科的融合中,建立知識、能力之問的橫向聯系與整合,培養學生的學科共通能力,使知識真正轉化為素養。
在學習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散文詩《海燕》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在背景音樂《命運交響曲》中反復朗讀文本,把握文本感情基調,再引導學生借助想象為課文構圖配畫,表達自己對原文的理解,介紹自己的構圖思路;接著,引導學生嘗試用其他音樂來替換《命運交響曲》,進而對比感情表達效果,并試著說明理由;最后,引導學生觀看在暴風雨中翱翔海燕的短視頻中收束全文。這樣的一堂課是集文學、繪畫、音樂、影視藝術為一體的教學實踐。教師以多維視角挖掘作品內涵、領悟作者情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學習統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雨說》一文時,教師可以把中小學教材中所有跟雨有關的詞匯、詩歌、文章整合起來,再結合地理學科“雨的形成”和物理學科“三態循環”等相關內容,全方位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專題學習。
在學習以英語作為母語的經典作品時,教師可以嘗試引入原文或者其他譯本,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還可利用學生英語學習的經驗,結合不同語種之間的翻譯,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筆者在教學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的《未選擇的路》一文時,就分別呈現了英文原文和教材之外方平先生和飛白先生的譯本。筆者便引導學生從英語的韻腳到漢語的韻味、從淺顯直白的白話到佶屈聱牙的文言,對三種不同的譯本進行比較,揣摩語言表達的優點,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漢語語感的把握和對原詩主旨的體悟。
這樣跨學科的探究式深度學習充分關注了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橫向融合、縱向聯系。教師通過對比訓練幫助學生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從更廣闊的角度學習中外文學,加深其對外國文化特質的認知;同時,學生的這種認識又反作用于對本國文化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
(五)內外聯動:開展語文課外活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方國家課外活動理論的推動下,我國語文課外活動蓬勃興起,形式多樣。目前,我校的語文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四種。
1.聽說讀寫
聽說讀寫活動是以教育部推薦初中生課外必讀推薦書目為核心內容,并參考北京十一所學校和人大附中推薦書單,購置“新學校行動”研究使用的《主題叢書系列》《新語文讀本》,號召家長推薦影響過他們的圖書,通過調查問卷把脈學生愿讀的書目,組建班級圖書館創設激勵讀書的活動。該活動的步驟如下:第一,引導學生海量閱讀,把必讀書目和自選書目按比例協調,自由閱讀和指定閱讀并進;第二,要求學生撰寫讀書筆記;第三,鼓勵學生分享閱讀體會,如每節語文課前的好書分享,每周閱讀課的專題交流和讀書匯報。學生在經典中感知語文魅力,在鑒賞中學習寫作技巧,在分享中升華情感,在交流中增加智慧。
2.研學旅行
我校開展“跟著名人去旅游”“唐詩里的江南”“大川大河紙上游”等語文研學活動。該活動中,教師把教材中此類內容進行梳理匯總并提煉,整合成課程。學校還在每年寒暑假組織學生研學旅行,引導學生走出家門、走出校門、走出國門,以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我校已進行的國內語文研學路線有“文化山東”“壯美三峽”“夢里水鄉”;國外路線有“櫻花與山”“美國名校行”“歐洲博物館之旅”。
3.社會實踐
我校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合作辦學為主要模式,語文實踐為主要目的的活動。該活動包括與大學實驗室合作的社會研究項目,與外資企業對接的職業體驗項目,與當地電視臺合作的“小記者夏令營”等活動項目。我們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參與活動,生成書面或口頭報道,撰寫新聞稿,做客電視臺。校內外聯動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又促使學生把課堂所學的語文知識得以運用。積極的反饋評價讓學生體會到巨大成就感,激發其熱愛漢語的情感。
4.課本劇
課本劇排演是國際理解教育下語文學科大力開展的活動。諸如把學生日常學習的《皇帝的新裝》《文字和獅子》等這種喜劇沖突明顯、語言對白豐富的文本交給學生改編成話劇。學生在活動中發揮想象,編寫劇本,排練話劇。同時,我們還將《海燕》《未選擇的路》等這樣適合朗誦的文本交給學生,學生反復朗誦,登臺展示。
除此之外,筆者還鼓勵學生參與全校的“國別風情”“大洲風采”“西方節日”等年度展示活動,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在世界讀書日、環境日、二戰勝利日這樣的重要時間節點,教師可以聯系語文閱讀內容來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
實踐證明,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習慣,提升語文學習能力,還能培養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三、國際化與國際視野
中國正在走向世界,漢語教學也正在走向世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隊伍迫在眉睫。
要以更開闊的視角進行校本課程建設,立足課堂教學,走“教育國際化”路線,通過國際視野來考察和構建課程。教師要在校本課程建設中對國際視野給予關注,立足我國的教育實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活力的包括語文學科在內的校本課程體系。
要建立與國外學校的訪問交流機制,鼓勵外籍教師來校授課,創造條件讓教師去國外交流。在學生的國際交流上,我們既要把國內學生“推出去”,又要把國外學生“拉進來”,積極推進學生間國際交流。國際化活動的觸角應從課堂擴展至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研學旅游、學校社團等課外活動都應融入全球化元素,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和經歷的過程中擁有開放心態,尊重世界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樣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和價值,獲得未來所需的國際視野。
參考資料: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洪濤.現代中學語文中的外國文學作品形態分析[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3).
[3]曹順慶.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柳士鎮,洪宗禮.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5]趙莉娟.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在中學語文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9(11).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