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老顏惠慶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云人物。他既是一位有名的外交家,在近代外交史上功勛卓著,青史留名;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1913年1月,顏惠慶出任駐德國全權公使,其后又兼任駐丹麥公使和駐瑞典公使。顏惠慶駐德期間促成了德國對北京政府的承認,并出席第二、三屆國際禁煙會議,代表中國政府簽署《各國禁煙公約》。1914年,一戰爆發,中德關系逐漸惡化。1917年3月北京政府與德斷交。5月,顏惠慶率中國駐德使館成員撤往丹麥,成為一戰時北京政府在歐洲的重要“情報站”。
“九一八”事變成為顏惠慶人生的又一個轉斬點。1931年10月,他欣然出任國民政府外交特種委員會委員,主要負責對美交涉。11月,他被任命為駐美公使,抵美后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出席國聯行政院會議首席代表和中國駐國聯代表團團長。
1932年2月5日,顏惠慶作為中國首席代表出席國際裁軍會議,并以裁軍會議為掩護與蘇聯外長李維諾夫就兩國復交展開秘密談判。經過長達10個月的反復磋商,中蘇兩國正式復交,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九一八”之后中國在外交上的困境。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他舉家南遷上海,在“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主持上海的難民救濟與傷兵救護工作,并出任上海國際救濟委員會主席、上海防癆協會會長等職;9月20日,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會會長名義致電國聯揭露日本侵華暴行;10月22日,對美國發表公開廣播演講。1938年1月,當選為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名譽主席團成員,6月,當選國民政府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46年11月,顏惠慶當選為“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遠東區域委員會”主席。“國民黨行憲政府”成立時,蔣介石曾竭力拉攏顏惠慶擔任立法院長,被拒絕。
1949年2月,受李宗仁委托,顏惠慶抱病率上海各界和平代表團赴北平商談南北通郵通航事宜,受到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接見,解放區的繁榮昌盛給他留下深刻印象。返滬后兩次拒絕蔣介石邀他赴臺的邀請,毅然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顏惠慶出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中央政府政務院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和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重要職務,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摘自《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