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yī)藥學家,他不僅精研藥方治病救人,而且很注重日常的養(yǎng)生,提出了“善養(yǎng)性”“治未病”“消未患”等養(yǎng)生法,活到一百多歲才無疾而終。他在《孫思邈方書》中說過一句話:“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訣了。”寥寥數(shù)字,道出了最簡單易行的養(yǎng)生“四少訣”。
少說話,以防損傷肺氣:正所謂“日出千言,不病自傷”,消耗肺氣容易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因此,適當放慢語速、少說些話,可保護、收斂肺氣,給身體“節(jié)能”。
少思慮,避免氣機郁結: “思則氣結”“多思則神殆”,思慮過度容易導致氣機郁結不行,進而引起疾病。不妨順其自然,不要反復糾結一些小事,更不可鉆牛角尖,要抱著樂觀的心態(tài)解決問題。
少吃點,避免心氣不足:《古樂府》三叟詩中提出,“量腹節(jié)所受”是老人長壽的因素之一。現(xiàn)代醫(yī)學也證實,吃“七分飽”有助養(yǎng)生。吃太多容易導致氣滯,使心氣不足,增加腸胃負擔,還會導致肥胖、高血脂等問題。要做到“七分飽”,必須細嚼慢咽,在“似飽非飽”時馬上撂筷子。
少賴床,以防氣血不暢:中醫(yī)認為,睡眠的目的在于調整陰陽平衡,睡多睡少對身體都沒有好處。睡得太多、缺乏活動,會引起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筋骨脆弱,臟腑功能減退。作息時間最好保持規(guī)律,睡前不宜運動,也不宜大喜大悲,可以適當靜坐、散步,或聽點舒緩的音樂等,使身體漸入佳“靜”。
孫思邈還說過:“養(yǎng)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他指出“十常”:
發(fā)常梳。將手心搓熱,然后用手指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后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經常“梳發(fā)”,可防止頭痛、耳鳴、白發(fā)和脫發(fā)。
目常運。合眼,然后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重復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
齒常叩。門微合,上下牙互叩,發(fā)出聲響,做36次,可通上下顎經絡,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咽常吞(漱玉津)。 口微合,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開始向左轉動,共12圈,然后將口水吞下,再反方向做12圈。可強健腸胃。
耳常鼓。手掩雙耳,用力向內壓,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復做10下。每天臨睡前后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腰常擺。身體和雙手有節(jié)奏地擺動,擺動時一手輕打小腹,一手輕打“命門”穴位,再反方向重復,做50至100下,可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熱后兩手交叉順時針方向揉肚臍周圍36下,可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肛常提(撮谷道)。吸氣時,將肛門肌肉收緊(提肛),閉氣,維持數(shù)秒,直到不能忍受再呼氣放松。每日早晚各做20至30次。
膝常扭。雙腿并攏,微下蹲,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強化膝關節(jié)。
腳常搓。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至腳趾,共做36下,再用兩手大拇指輪流搓腳心涌泉穴100下。可強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綜合《中國中醫(yī)藥報》《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