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竹, 陳云明
(云南省臨滄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臨滄677000)
我國油料作物秸稈年總產量為4500萬t,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淮海地區、西北干旱及西南等地區廣泛種植,約占全國油料作物的9.97%~33.93%,油菜秸稈生產總體發展良好,其產量為1290 萬 t(殷艷,2010;謝光輝,2010)。 由于油菜秸稈粗纖維含量較高,粗蛋白質、粗灰分及粗脂肪等營養物質較低,且適口性差、動物采食率低,利用率較低,并且油菜秸稈質地松散、容積大、不利運輸、貯存和飼喂,因此導致油菜秸稈在養殖領域應用較低,這限制了油菜秸稈在飼料生產方面的應用(陳云飛,2019;張玉雯,2019)。微貯處理就是在作物秸稈中加入微生物活干菌劑,密封形成厭氧條件,微生物活菌繁殖生長,發酵降解秸稈中粗纖維,提高秸稈中維生素及胡蘿卜素的含量,抑制有害菌繁殖,并且利于儲存,從而使秸稈作物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李豪,2018;王亮,2013)。 因此,本試驗對油菜秸稈用不同的益生菌進行微貯處理,添加到肉羊基礎日糧中,研究其對肉羊生產性能、養分消化率及糞便微生物菌群結構的影響,為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1.1 材料 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酵母菌等菌種、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均購自山東寶來利來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油料秸稈由本單位試驗基地提供;FOSS (Kjeltec TM 8400)全自動凱氏定氮儀由德國Eppendorf公司生;ANKOM 2000i全自動纖維分析儀、ANKOM纖維素分析儀、ANKOM脂肪分析儀均由美國ANKOM生產。
1.2 油菜秸稈微貯制備 參考許蘭嬌等(2017)報道的方法制備微貯油菜秸稈,將油菜秸稈處理干燥,切碎2~3 cm,與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酵母菌、纖維素酶及半纖維素酶等制劑充分混合,然后裝小型的青貯窖壓緊、密封,發酵60 d。
1.3 飼糧配比 參照 NRC(2012)推薦肉羊的營養水平配制精料日糧,基礎日糧組成與營養水平見表1,將精料制成顆粒,精料與粗料按照45:55比例飼喂。

表1 基礎日糧組成與營養水平
1.4 試驗設計與飼養管理 采用單因素隨機設計試驗,選擇(22.5±1.5)kg 杜泊×小尾寒羊 F1 代公羔90只,(由臨滄市肉羊繁殖基地提供),隨機分成3組,每組3個重復,每個重復10只,1組為空白對照組飼喂油菜秸稈,試驗2組飼喂50%油菜秸稈+50%微貯油菜秸稈,試驗3組飼喂100%微貯油菜秸稈,預試驗10 d,試驗期為60 d。每個重復單獨飼喂,自由采食和飲水。按照常規飼養管理對試驗肉羊進行飼養與管理,定期免疫、驅蟲及環境消毒。
1.5 指標測定
1.5.1 生產性能的測定 記錄試驗的開始體重與試驗結束體重及試驗期間的采料量,測定生產性能指標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肉比。
1.5.2 養分表觀消化率測定 參考趙二龍等(2019)報道的方法,試驗結束的前10 d,收集新鮮的糞便,65℃烘干,加入鹽酸固定,按照飼料常規的分析方法測定糞樣中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滌纖維、酸性洗滌纖維、鈣、磷含量,計算養分表觀消化率。
1.5.3 糞便微生物菌群結構測定 參考楊侃侃等(2013)報道的方法,試驗結束前連續的5 d,在每個重復中隨機采集5只肉羊排出的新鮮糞便5 g左右進行均勻混合,用生理鹽水處理后分別接種麥康凱培養基(大腸桿菌)、益生菌(乳酸桿菌及雙歧桿菌)專用培養基,37℃恒溫箱中需、厭氧培養24~48 h后計數,常用對數值lg(cfu/g)表示菌落數。
1.6 數據處理與分析 試驗數據用 “平均值±標準差”進行表示,并采用數據分析學軟件SPSS 19.0進行多重比較與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不同水平微貯油菜秸稈對肉羊生產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試驗2、3組的平均日增重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10.3%、8.5%(P<0.05)試驗2組和3組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試驗2、3組的平均采食量均高于1組,差異性不顯著(P>0.05);試驗2、3組的料肉比較1組相比分別降低12.5%、11.9%,試驗2組和3組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 > 0.05)。

表2 不同水平微貯油菜秸稈對肉羊生產性能的檢測結果
2.2 不同水平微貯油菜秸稈對肉羊養分表觀消化率的影響 由表3可知,試驗2、3組的粗脂肪、粗灰分、鈣、磷表觀消化率均高于1組,但差異性不顯著(P>0.05);試驗2、3組的粗蛋白質中性洗滌纖維、酸性洗滌纖維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12.9% 、9.7% 、18.2% 、16.3% 、9.3% 、9.0% (P <0.05),試驗2組和3組相比差異性不顯著 (P>0.05)。

表3 不同水平微貯油菜秸稈對肉羊養分表觀消化率的檢測結果%
2.3 不同水平微貯油菜秸稈對肉羊糞便菌群結構的影響 由表4可知,試驗2、3組的大腸桿菌含量較1組相比分別降低14.8%、13.6%(P<0.05)。試驗2組和3組之間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試驗2、3組的乳酸菌、雙歧桿菌含量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 12.4%、11.9%、11.8%、10.7%(P < 0.05),試驗2組和3組相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

表4 不同水平微貯油菜秸稈對肉羊糞便菌群結構的檢測結果lg(cfu/g)
3.1 不同水平微貯油菜秸稈對肉羊生產性能的影響 油菜秸稈在微貯的過程中,厭氧的條件下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酵母菌等益菌大量生長繁殖,使油菜秸稈中的粗纖維聚合物酯鏈被酶解斷裂轉化為糖類,進而轉化為乳酸及揮發性脂防酸,抑制了丁酸菌、腐敗菌等有害菌的繁殖,同時合成菌體蛋白及代謝產物,益生菌在發酵過程中的營養成分是全價料都無法配備的,使得秸稈飼料中粗灰分、粗纖維、粗蛋白質的營養成分得到提高,改善了秸稈飼料的營養價值(許蘭嬌,2017;王亮,2013)。本試驗研究表明,試驗2、3組的平均日增重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10.3%、8.5%(P<0.05),料肉比較1組相比分別降低12.5%、11.9%(P>0.05),試驗2、3組的平均采食量均高于1組(P>0.05)。說明不同水平的微貯油菜秸稈添加可以提高其肉羊的生產性能。李浪等(2017)研究表明,在基礎日糧中使用發酵油菜秸稈替代一部分的粗飼料可以提高肉牛的生長性能。韓穎潔(2015)研究表明,微生物發酵秸稈可以提高肉羊生產性能。與本試驗結果基本一致。
3.2 不同水平微貯油菜秸稈對肉羊養分表觀消化率的影響 營養物質的養分表觀消化率是評價動物對飼料消化特性的綜合反映,飼料中粗纖維的含量過高、過低均會影響其他物質的消化與吸收(王永超,2013)。油菜秸稈主要成分是纖維類物質,其中酸性洗滌纖維、中性洗滌纖維,蛋白質的含量卻很少,利用率較低,通過益生菌發酵后,可以提高其營養價值,有利于其消化與吸收。龔劍明(2015)等研究表明利,用真菌發酵可顯著改變油菜秸稈的常規養分含量和利用率。本試驗研究表明,試驗2、3組的粗脂肪、粗灰分、鈣、磷養分表觀消化率均高于1組(P>0.05),試驗2、3組的粗蛋白質、中性洗滌纖維、酸性洗滌纖維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 12.9%、9.7%、18.2%、16.3%、9.3%、9.0%(P<0.05);說明不同水平的微貯油菜秸稈添加可以提高肉羊營養物質養分表觀消化率。可能由于油菜秸稈通過微貯處理后,提高了其利用率,因而提高肉羊的營養物質養分表觀消化率。
3.3 不同水平微貯油菜秸稈對肉羊糞便菌群結構的影響 動物腸道中存在多種微生物菌群,主要包括益生菌菌群和致病菌群,當致病菌群占主要地位時,就會引起動物腹瀉等疾病。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是機體重要的生理性細菌,具有頡頏致病菌、抗感染、增強免疫力和抗腫瘤等多方面功能(楊侃侃,2013;王長文,2010)。 本試驗研究表明,試驗2、3組的大腸桿菌含量較 1組相比分別降低14.8%、13.6%,試驗2、3組的乳酸菌、雙歧桿菌含量較1組相比分別提高12.4%、11.9%、11.8%、10.7%(P<0.05)。說明不同水平的微貯油菜秸稈添加可以提高肉羊的乳酸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含量,降低有害菌的含量,從而改善肉羊的腸道微生物菌群,減少腸道疾病的發生,促進肉羊生長。
50%微貯油菜秸稈飼喂肉羊可以提高其生長性能、養分表觀消化率,改善糞便中的菌群結構,提高益生菌含量,抑制致病菌(大腸桿菌)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