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高云 李超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庫爾勒醫院 新疆 庫爾勒 841000)
SAP(急性重癥胰腺炎)是高發急腹癥,可導致多臟器損傷,具有較高病死率。急救后,患者可能會伴有繼發性感染,導致腹腔感染或是膿毒癥等嚴重并發癥,風險性高[1]。營養學建議為SAP 患者行營養支持,目的是保證負氮平衡,糾正高分解代謝異常,增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預后。本研究選擇2016年8月—2019 年8 月來院治療的80 例SAP 患者,旨在探究EN 的干預效果。
選擇我院2016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80 例SAP 患者。隨機分為A 組和B 組,均40 例。其中,A 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范圍是22 ~71 歲,平均(40.35±1.22)歲;體質量為43 ~62kg,平均(52.34±0.15)kg。B 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范圍是23 ~72 歲,平均(40.45±1.38)歲;體質量為44 ~66kg,平均(52.52±0.27)kg。兩組比較并無顯著差異,可進行比較(P>0.05)。
兩組均行液體復蘇和胃腸道減壓處理,若合并器官功能障礙,則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和腎臟替代治療。并行腹腔鏡治療,包括氣管插管麻醉、切開胰腺被膜和吸除膿液等,并放置引流管,行生理鹽水灌洗治療7 ~14d。
B 組在此基礎上,給予TPN 干預:創建靜脈通路,如入院次日行TPN干預,營養劑為脂肪乳、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與電解質等,糖脂比1:1,熱氮比1:1,熱量標準:每日25 ~30kcal/kg。
A 組行EN 干預:入院當日,創建鼻空腸營養管通路,明確插管位置,滴入500ml 葡萄糖鹽水(5%),于次日進行EN 干預。營養劑選擇短肽,以患者的胃腸功能損傷情況確定營養支持速度,輕度、中度損傷的速度分別為25ml/h 和10 ~15ml/h。重度損傷患者應先進行TPN,恢復胃腸功能后,改為EN。根據胃殘留量判斷耐受情況,每隔6h 判定1 次。胃殘留量<200ml,適度提高支持速度,增加支持劑量。200ml ≤胃殘留量<500ml,則維持原速度和劑量。胃殘留量≥500ml,或出現誤吸或嘔吐癥狀,則降低支持速度,或停止支持。若3d 內難以重啟EN,則改為TPN,3d 內蛋白含量為每日1.2 ~2.0g/kg,熱量標準為每日25 ~30kcal/kg。
觀察兩組干預前后的營養指標白蛋白(簡稱BSA)與其前白蛋白(簡稱PA)變化;記錄高血糖、腹脹腹瀉、導管相關并發癥和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的營養指標均優于干預前,且A 組優于B 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營養指標(±s)

表1 對比兩組營養指標(±s)
分組 例數 BSA(g/L) t P PA(mg/L) t P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A 組 40 30.11±4.32 34.65±4.87 2.123 0.000 225.34±8.52 265.48±9.65 19.721 0.000 B 組 40 30.16±4.36 32.29±4.85 4.344 0.037 226.48±8.61 247.53±9.54 10.360 0.000 t-0.052 2.172 - - 0.595 8.366 - -P-0.959 0.033 - - 0.553 0.000 - -
A 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0%,B 組為20.0%(P <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n(%)]
SAP 的病因是機體組織的分解代謝水平過高,營養供應量少,免疫力降低,使腸道屏障功能異常,菌群紊亂,進而誘發感染[2]。腸道的生理功能是吸收營養和調節免疫,但SAP 患者的腸道明顯損傷,因此需要營養支持。傳統觀點認為:TPN 不對胃腸道產生刺激,因此安全性更高[3]。但在胰液與消化液等藥物的大力普及下,EN 的實用價值更高,可盡快恢復營養狀態,提升胃腸道蠕動功能。EN 能夠改善營養指標,增強細胞活性,抵御細菌入侵,且能改善腸道菌群,恢復分解代謝的正常水平。但EN 干預,需要及時調節營養劑量與速度,合理選擇支持方式,確保干預有效且安全[4]。
本次結果,A組的營養指標均優于B組;并發癥發生率(5.0%)低于B 組(20.0%)(P <0.05)。說明EN 干預可改善SAP 患者的營養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