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花
(太原西山煤電集團公司職工總醫院 山西 太原 030053)
COPD 的病理特征是氣流受限,其發病率高,并發癥多,且具有較大危害性。癥狀表現為胸悶、氣促和呼吸困難等,常伴有RF 表現[1]。COPD 并RF 可影響肺泡、氣道與肺血管等肺外與肺內組織,甚至危及生命。為此,臨床多通過吸氧方式治療該病,但其癥狀恢復時間較慢,需要尋求新型治療方案。本研究主體為46例COPD 并RF 患者,旨在探究NIPPV 對其的臨床效果。
選擇2017 年5 月—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46 例COPD 并RF 患者。納入標準:經影像學與病史診斷為COPD;伴有RF 癥狀;對研究藥物無過敏史;可耐受呼吸機治療;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精神或意識障礙;拒絕治療;參與本院其他研究。隨機分為A 組和B 組,均23 例。其中,A 組男11 例,女12 例;年齡范圍是50 ~82 歲,平均(67.52±0.48)歲;病程范圍是1~10 年,平均(5.24±0.46)年。B 組男10 例,女13 例;年齡范圍是51~84歲,平均(67.83±0.51)歲;病程范圍是2~10年,平均(5.97±0.55)年。兩組一般資料可比較(P >0.05)。
B 組行常規治療,即吸氧、抗感染、解痙平喘與祛痰等,將氧流量設定為2-3L/min。
A 組行NIPPV 治療:使用BiPAP 呼吸機,給予面罩給氧方式進行通氣治療,呼吸機參數為:氧流量設定2 ~5L/min,頻率設定10 ~16 次/min,吸氣壓力設定12 ~16cmH2O,呼氣壓力設定4 ~6cmH2O,吸氧濃度30%~50%,治療模式為S/T。以患者生命體征為基礎,適當調整參數,使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持續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而后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治療次數,直至脫機。
記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簡稱FEV1)和FEV1/用力肺活量(簡稱FVC)等肺功能指標;觀察呼吸功能恢復天數、癥狀消退天數和住院天數等康復指標。
治愈:體征與癥狀消失,呼吸功能正常;顯效:體征與癥狀顯著改善,呼吸功能趨于正常;有效:體征、癥狀與呼吸功能有改善;無效:體征、癥狀與呼吸功能無變化[2]。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的總有效率為95.65%,B組為73.91%(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治療后,兩組的肺功能指標均優于治療前,且A組優于B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s)
分組 例數 FEV1(L) t P FEV1/FVC(%)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23 1.33±0.42 2.18±0.57 5.758 0.000 40.54±5.33 51.69±4.28 7.823 0.000 B 組 23 1.36±0.48 1.79±0.59 2.711 0.010 40.51±5.31 47.56±4.19 4.999 0.000 t-0.226 2.280 - - 0.019 3.307 - -P-0.823 0.028 - - 0.985 0.002 - -
A 組的康復指標均優于B 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康復指標比較(±s,d)

表3 兩組康復指標比較(±s,d)
分組 例數 呼吸功能恢復天數 癥狀消退天數 住院天數A 組 23 4.02±1.21 3.16±1.22 15.23±2.11 B 組 23 6.04±1.53 5.16±1.34 20.48±2.49 t-4.966 5.293 7.714 P-0.000 0.000 0.000
COPD 是呼吸道常見病,多發于老年群體。其致殘率與病死率高,被認為是公共衛生問題[3]。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氣道、肺實質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癥是慢阻肺的特征性改變。持續氣流受限致肺通氣功能障礙,肺結構的變化造成通氣和血流比例失衡,以及換氣功能障礙,引起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誘發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最終出現呼吸衰竭。COPD 并RF 是常見合并癥,治療原則是糾正缺氧程度,提高肺泡通氣功能。COPD患者接受通氣治療的阻力較大,需要呼吸肌大量做功,易使其疲勞,加重缺氧表現。且年齡偏大的患者,其呼吸肌功能下降,行面罩吸氧難以滿足其呼吸需求。因此,本研究采取NIPPV 治療,其具有微創性,在改善癥狀的同時,不對呼吸道造成損傷,具由較佳的遠期療效。治療,選用面罩無創通氣模式,不需要切開氣管或是氣管插管,不抑制自主呼吸,可減少創傷,避免產生呼吸機依賴性。此外,面罩通氣不易產生感染等并發癥,安全性更高,治療預后較佳[4]。
結果中,A 組的總有效率(95.65%)高于B 組(73.91%)(P<0.05)。A 組的肺功能指標均優于B 組;康復指標均優于B組(P <0.05)。以上結果的產生原因是:NIPPV 治療借助吸氣壓力,抵抗內源性呼氣末正壓,可減輕氣道阻力,提高肺內功能殘氣量,保持正常的氣道結構,改善通氣功能,緩解呼吸肌疲勞,降低能量消耗,消除小氣道缺陷等情況,進而保證通氣和血流平衡。此外,其可加快二氧化碳的有效排除速度,減少潴留量[5]。并能增加氣道壓力,降低耗氧量,糾正組織缺氧情況,提高肺功能。
綜上,NIPPV 治療COPD 并RF 的效果理想,可在臨床實踐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