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業
(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藥劑科 山西 太原 030053)
肺結核已經成為近年來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該病具有強大的傳染性,各年齡段人群均有發病的可能[1]。目前臨床上對于肺結核患者通常情況下建議盡早應用抗結核菌藥物對病情記性控制,但該類藥物如果長時間且大劑量的應用,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會出現耐藥性,使治療的難度進一步加大。臨床實際工作中針對耐多藥肺結核,在確診后,為使治療能夠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需要對敏感性相對高的藥物進行合理的選擇[2]。本文對比研究耐多藥肺結核患者采用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兩種藥物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匯報如下。
選擇2017 年6 月—2019 年6 月在我院進行藥物治療的60例耐多藥肺結核病患者,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成對照組(30例)和治療組(30 例)。對照組患者肺結核病史1 ~8 個月,平均2.1±0.5個月;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齡27~73歲,平均45.2±6.4 歲;治療組患者肺結核病史1 ~10 個月,平均2.3±0.6 個月;男性18 例,女性12 例;患者年齡25 ~74 歲,平均45.1±6.6 歲。數據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 >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抗肺結核治療,具體方案為,口服氨基水楊酸異煙肼片,每次0.5g,每天用藥兩次,口服乙胺丁醇片,每次1.0g,每天用藥一次,口服丙硫異煙胺腸溶片,每次0.2g,每天用藥三次,靜脈滴注卷曲霉素,每次0.75g,每天用藥一次,連續治療一個月。
對照組:在常規抗結核治療方案基礎上,口服左氧氟沙星片,每次0.6g,每天用藥一次,連續治療一個月。
治療組:在常規抗結核治療方案基礎上,口服鹽酸莫西沙星片,每次0.4g,每天用藥一次,連續治療一個月。
(1)藥物不良反應情況;(2)藥物治療總有效率;(3)痰菌檢測結果轉陰時間、肺部CT 表現恢復正常時間、住院總時間;(4)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指標水平;(5)對治療方案的滿意度。
滿意度:在抗肺結核治療方案實施完畢后,采用不記名打分問卷(滿分為100分)的方式,對治療方案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60 分為不滿意,<80 分為且≥60 分為基本滿意,≥80 分為滿意[3]。
治療效果:顯效:乏力、低熱、咳嗽、盜汗等肺結核癥狀徹底或基本消失,痰培養結核菌檢測結果完全轉陰,肺部X 線檢查結果顯示病灶的吸收程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80%;有效:乏力、低熱、咳嗽、盜汗等肺結核癥狀減輕,痰培養結核菌檢測結果完全轉陰,肺部X 線檢查結果顯示病灶的吸收程度達到甚至超過40%,但沒有達到80%;無效:沒有達到有效和顯效的標準要求,或病情進一步加重[4]。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僅有1例,少于對照組的6例,發生率分別為3.3%和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治療總有效率數據統計結果[n(%)]
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觀察指標對比(±s,d)

表2 兩組觀察指標對比(±s,d)
組別 例數 痰菌轉陰時間 肺CT 恢復正常時間 住院時間治療組 30 9.04±1.22 13.62±1.61 19.73±2.04對照組 30 12.60±1.75 16.93±2.78 23.18±3.65 P<0.05 <0.05 <0.05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后組內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間對比具有顯著差異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分組 例數 IL-6 IL-8 IL-1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201.78±14.68 104.27±17.20 177.08±11.69 113.64±13.85 10.01±1.74 17.69±2.63對照組 30 201.78±13.56 154.69±15.32 176.15±12.82 146±10.37 10.38±2.14 13.29±1.85 P->0.05 <0.05
對照組中8 例患者對治療方案滿意,16 例基本滿意,6 例不滿意,滿意度為80.0%;治療組滿意17 例,基本滿意12 例,不滿意1 例,滿意度為96.7%。治療前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耐多藥結核病患者已經成為目前耐藥性結核分枝桿菌的主要感染源,因此,必須著重加強抗多藥耐藥結核病預防和治療等方面的研究。由于耐多藥結核病患者同時也是結核的一個主要感染源,如果病情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會使傳播范圍和能力進一步加大[5]。耐多藥結核病已經成為目前對臨床廣大醫師造成困擾最為嚴重一種疾病。因此,相關藥物的研制與開發,及臨床應用,顯得十分重要[6]。莫西沙星屬于新型 8-甲氧基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一種,在目前臨床上現有的氟喹諾酮類藥物當中,莫西沙星作用于人體后對結核分枝桿菌所產生的抵抗活性最高,其藥理學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結核病促旋酶A 亞基,該酶屬于細菌復制的一個重要基礎,各種氟喹諾酮類藥物之間可能會產生交叉耐藥性。隨著近年來氟喹諾酮類藥物在臨床上的濫用程度不斷加劇,結核分枝桿菌對其所產生的抵抗力水平也越來越強,對藥物的治療效果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7]。莫西沙星的藥代動力學特性較為理想,肺組織、支氣管黏膜、肺巨噬細胞中的藥物濃度水平與血漿濃度比較均相對較高,且不良反應程度較為輕微[8]。本次研究中,采用莫西沙星治療的治療組患者的耐多藥肺結核病情控制總有效率達到93.3%,高于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76.7%,且治療組藥物不良反應僅1 例,少于對照組的6 例,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充分說明莫西沙星治療耐多藥肺結核的優勢性,今后可在臨床應用。
綜上,耐多藥肺結核患者采用莫西沙星進行治療,能夠縮短病情控制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大幅度改善炎癥因子水平,使藥物治療效果及患者的滿意度得到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