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
(六盤水市婦幼保健院 貴州 六盤水 553000)
在新生兒出生不久出現的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在臨床上被稱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1]。該病好發于新生兒出生后的4 到12 小時內,以呼吸困難、呻吟、皮膚發紺等為主要癥狀表現,嚴重者會導致患兒死亡[2]。此病受新生兒年齡因素影響,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而及時、準確診斷對患兒及時救治有積極意義。為進一步探究準確率較高的診斷方法,我院將肺臟超聲和X 線兩種診斷方法進行對比,選取80 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為研究對象,同時采用兩種診斷方法,結果顯示肺臟超聲在準確度、敏感度、特異度方面均有較大優勢,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9 年1—10 月期間來我院治療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兒48 例,女患兒32 例,患兒最小胎齡30 周,最大胎齡34 周,平均胎齡(32.47±2.17)周。患兒體重在800 ~4500 克之間,平均重量(1937.47±648.29)g。其中自然分娩28 例,剖宮產52 例。納入標準:符合實用新生兒科學第四版診斷標準。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呼吸困難、呻吟、皮膚發紺等臨床癥狀[2]。
1.2.1 肺臟超聲診斷 患兒取仰臥位、側臥位,采用便攜式超聲檢測儀,將探頭頻率控制在9-13 赫茲的高頻探頭,在檢查的過程中,以腋前線、腋中線、腋后線為分界點,將肺臟超聲分為前、側、后等區域進行檢查,探頭與肋骨垂直,掃查患者雙側肺臟的各個區域。
1.2.2 X 線診斷 此診斷方法需固定患兒雙手,采用數字移動攝像機影X 射線機對患兒胸部進行檢查,檢查患者的病情狀況。
對兩種診斷方法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進行統計,統計數值越高說明診斷效果越好。
數據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對比,肺臟超聲在診斷敏感度、準確度和特異度方面均高于X 線診斷,P <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

表 兩種診斷方法敏感度、準確度、特異度分析對比
根據近些年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病情況來看,總體為上升趨勢,該病是以患兒肺部出現病癥、以呼吸困難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給患兒造成極大痛苦,若延誤治療會導致患兒死亡。
研究發現新生兒PS 缺乏是引發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重要因素,患兒因PS 不足而導致肺泡張力增加,使得肺泡通氣量減少,誘發二氧化碳潴留,繼而出現缺氧狀況[3]。而隨著缺氧狀況加劇,會導致肺血管通透性增強,出現液體滲出,結果導致患兒肺組織內積液增加,使得肺組織內氣體-液體阻抗不斷增加,形成多次反射,最終呈現出以患兒胸模線模糊或消失為典型特征的呼吸窘迫綜合征。在以往的診斷中,多采用X 線檢查,該方法能對肺內細網顆粒影和是否存在支氣管充氣證等進行較好診斷,但對周圍肺組織狀況較難清晰診斷,特別是對肺積液狀況較難提供有力診斷。目前,超聲技術在疾病診斷中廣為應用,尤其在肺部疾病的診斷中發揮出簡便、準確、經濟的優勢。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中,肺臟超聲科清晰發現肺實變,同時對周圍肺組織狀況分辨較為清晰,尤其是可清晰顯示肺不張、肺積液狀況,臨床上肺臟超聲主要表現為肺實質與支氣管充氣征、彌漫性肺水腫、胸模線異常、A-線小時以及肺搏動等,這就彌補傳統診斷方法的不足,有效提高診斷率。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80 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肺臟超聲在診斷敏感度、準確度、特異度方面也均優于X 線診斷,P <0.05.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診斷中,采用肺臟超聲診斷法能提高診斷的準確率,有利于及時發現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為患兒救治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好保障,且該診斷方法操作更為簡便、價格不高,更為醫患所接受,為此,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