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蘭
( 柳州市工人醫院 廣西 柳州 545000)
肺癌是中國發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早期發現,通過外科手術切除病灶肺癌治療的主要方案,也是改善預后的關鍵。但如患者在術前出現重度肺通氣功能障礙,患者肺功能可大幅度降低,加之手術創傷,可導致患者發生呼吸衰竭,甚至威脅生命安全。重度肺通氣功能障礙也被認為是胸外科手術禁忌癥[2]。隨著胸腔鏡技術的發展與完善,其在胸外科的應用迅速增加,其具有創傷小、疼痛低及術后恢復時間短等優勢,但患者術后心、肺功能損傷、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3]。近年研究顯示,肺功能訓練可讓重度通氣肺癌患者受益,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并促進患者康復。我科針對重度肺通氣功能障礙制定了針對性肺功能訓練護理方案,現將具體內容及效果總結如下。
選擇2018 年2 月—2019 年8 月我院心胸外科行肺癌根治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8~80歲;(2)經臨床、影像及病理確診為肺癌;(3)術前肺功能檢查提示重度通氣功能障礙,即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40%;(4)患者經心胸外科、麻醉科醫師術前評估可耐受胸外科手術。研究對象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器官系統的嚴重合并癥;(2)嚴重缺氧、紫紺患者;(3)患者不符合肺癌根治術指征。本次研究累計納入52 例符合標準的肺癌患者,年齡37 ~78 歲,平均年齡59.3±9.2 歲;男性34 例,女性28 例;病理分型:鱗癌24 例,腺癌26 例,腺鱗癌2 例;肺癌分期:Ia期6 例,Ib 期10 例,Ⅱa 期21 例,Ⅱb 期15 例。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方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26 例。干預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吸煙史、病理分型、疾病分期等基線資料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 >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肺功能訓練方案,包括(1)術前準備:告知戒煙至少2周,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咳痰。(2)術后指導:指導患者進行肺功能鍛煉;進行有效咳嗽,保持痰液引流及呼吸道通暢;術后保持吸氧,維持血氧飽和度(SPO2)>95%。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肺功能訓練護理,主要內容包括(1)術前護理:患者術前2 周即開始進行強化干預。運用我科多媒體制作的系統性呼吸功能操作視頻進行干預,多媒體操作視頻具有直觀性、形象性,能有效的根據患者耐受能力進行呼吸功能訓練,主要方式包括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咳痰、吹氣球、爬樓梯,20min/次,每天2 次,出現通氣障礙癥狀加重、頭暈等癥狀時停止,緩解后可恢復訓練。2 周后采用Spirolab Ⅲ肺功能儀進行肺功能監測對比。(2)術后護理:肺功能鍛煉采用循序漸進式方案,術后第1d 開始呼吸功能訓練,原地踏步鍛煉,吹氣球、及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咳痰;術后第2d 協助患者帶管下床活動,平行走200m,每天3 次,每次15min;術后第5 天爬樓梯,方法同術前;術后護理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進行鍛煉時間調整。
本次研究評價指標如下:(1)術前肺功能,評價術前2 周與術前1d 患者肺功能變化,采用Spirolab Ⅲ肺功能儀進行肺功能監測,包括FVC、FEV1、最大通氣量(MVV)及一氧化碳彌散總量(DLCO);采用肺功能檢測儀監測千克攝氧量(VO2)與氧脈搏(O2Pulse)。(2)術后康復時間,包括機械通氣時間、氧氣支持時間及住院時間。(3)術后并發癥。
本次研究數據分析均采用SPSS22.0 軟件。組間定量資料采用t 檢驗,組間分類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術前2 周干預組與對照組肺功能指標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 >0.05);術前1d 復測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FVC、MVV、DLCO、VO2及O2Pulse 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術前肺功能變化(±s)

表1 術前肺功能變化(±s)
指標 術前2 周 術前1d干預組 對照組 P 干預組 對照組 P FVC(L) 2.38±0.56 2.41±0.44 >0.05 2.68±0.44 2.36±0.49 <0.05 FEV1(L) 1.23±0.31 1.26±0.26 >0.05 1.28±0.30 1.25±0.24 >0.05 MVV(L) 45.54±10.28 46.08±9.27 >0.05 52.84±11.26 47.15±8.59 <0.05 DLCO(ml/min·mHg) 16.85±3.86 17.13±3.16 >0.05 20.14±3.28 16.88±2.89 <0.05 VO2(ml/kg) 19.88±5.84 19.57±4.92 >0.05 24.85±4.92 20.59±3.81 <0.05 O2Pulse(ml/min·次) 10.21±2.94 10.06±2.14 >0.05 11.25±2.56 9.76±1.87 <0.05
干預組術后機械通氣時間、氧氣支持時間及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機械通氣、氧氣支持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機械通氣、氧氣支持及住院時間比較(±s)
指標 干預組 對照組 t P機械通氣時間(h) 11.42±4.21 18.46±3.88 6.270 <0.001術后氧氣支持(h) 74.32±25.68 93.21±28.44 2.514 0.015住院時間(d) 7.21±2.13 8.92±2.37 2.736 0.009
干預組與對照組術后肺部感染、肺不張、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1.54%(3/26)與34.62%(9/26),干預組顯著較低于對照組(χ2=3.900,P=0.048)。
重度肺通氣功能障礙患者肺功能顯著降低,在肺葉切除術肺容量進一步縮小,通氣/灌注比例下降,可加重機體缺氧,導致不良預后。胸腔鏡下行肺癌根治術時,患者行全麻下單肺通氣,手術位置肺組織萎縮,導致對側肺組織過度通氣,提升了肺損傷風險。此外,手術導致肺部創傷與氣道黏膜功能異常,術后可出現分泌物的大量增加,如不及時排除可增加肺部感染風險,甚至出現肺不張與呼吸衰竭[5]。因此,在既往臨床中,重度肺通氣功能障礙是肺癌根治術的禁忌癥。近年,胸腔鏡技術與肺功能康復技術迅速發展,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降低了手術創傷,而肺功能訓練可輔助患者達到手術指征的觀點也得到了廣泛認可[6]。肺康復訓練以循證醫學為基礎,建立多學科方式進行健康教育、營養支持、運動鍛煉及心理支持的綜合護理方案[7]。因此,針對重度肺通氣功能障礙肺癌患者進行術前強化肺功能訓練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通過術前強化肺功能有效提升患者術前的肺功能。通過多媒體呼吸功能訓練、爬樓梯、吹氣球等綜合方式有效改善了患者呼吸肌狀態與肺換氣功能,FVC 與MVV 顯著上升,DLCO 較術前2 周顯著上升,且顯著高于對照組。此外,術前肺功能訓練有效改善了患者運動心肺功能。運動心肺功能時反應患者心肺狀態最終指標,本次研究顯示患者術前VO2及O2Pulse 顯著上升,提示肺功能訓練可促進CO2排除,降低體內酸性物質,為手術提供更佳的機體狀態[8]。術后持續的運動康復及肺功能訓練促進患者機體恢復,也契合了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促進患者功能康復的同時減少了疼痛、感染及術后不良反應,進而保障患者圍手術期安全性,有效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強化肺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重度肺通氣功能障礙肺癌患者術前肺功能,并促進術后康復,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