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翠英 張華玉 蔣家艷
(常州市德安醫院 江蘇 常州 213000)
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科常見疾病,具有易反復發作的特點,隨著病情遷延,患者可出現敏感多疑、言行紊亂、幻覺及妄想等癥狀加重,存在感知、行為及思維等障礙,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1]。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抗精神病藥物配合康復護理,對患者病情有較好的改善作用。本次針對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72 例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研究,對人文關懷護理應用的效果進行觀察,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72例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 例。對照組中,男性21 例,女性15 例,年齡21 ~64 歲,平均(43.2±3.7)歲,病程1 ~4 年,平均(2.6±0.5)年;觀察組中,男性20 例,女性16 例,年齡20~65歲,平均(43.8±3.4)歲,病程1~5年,平均(2.8±0.4)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 >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如基礎疾病護理、用藥指導、癥狀監測及飲食指導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具體如下:①環境護理。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其情緒受環境因素影響比較大,因此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病房環境,對患者恢復有利。對于抑郁情緒嚴重者,甚至有自殺、輕生念頭者,需遠離病區嘈雜區域,采用擔任病房,保證病房安靜;對探視人數嚴格限制,病房內盡量只留患者信任、依賴的親人陪護;病房內不放置尖銳物品、易碎物品;保證患者睡眠充足。②生活指導。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病后,由于認知功能、思維能力均受到影響,所以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工作時,對患者溝通需保持足夠的耐心,引導患者回憶以往美好的事情及家庭成員,觀察周圍花草樹木,對其情緒改善有促進作用,同時對患者的認知、思維能力進行鍛煉。在患者自理能力方面,指導家屬對其進行訓練,包含刷餐具、穿衣、疊被等患者力所能及的事情,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逐漸恢復。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家屬、醫護人員及其它患者進行交流,對其社會交際功能改善有促進作用。在患者飲食方面,指導家屬為患者準備營養豐富的食物,保證患者機體日常所需營養物質攝入充足,對其機體功能恢復及疾病康復均有促進作用。③個體化心理護理。在與患者日常交流溝通時,護理人員需保持熱情,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和支持,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同時,通過與患者交流對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了解,及時發現患者內心存在的困惑與煩惱,指導患者與護理人員、家屬積極溝通,對患者加強心理干預,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結合患者恢復情況,引導患者對外界事物多觀察,多參與集體活動,使其能夠盡快走出內心禁錮,對其錯誤認知進行糾正,使患者能盡早敞開心扉,回歸社會。
對兩組護理前后精神癥狀采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nurse)量表進行評分對比,量表共30 項,各項根據癥狀發生情況分別賦分0 ~4 分,4 分:總是如此、3 分:經常發生、2 分:較常發生、1 分:有時發生、0 分、無,總分12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精神癥狀越輕。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后兩組nurse 量表評分對比,護理前兩組無顯著差異(P >0.05);護理后兩組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表 兩組護理前后nurse 量表評分對比(±s,分)

表 兩組護理前后nurse 量表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36 42.61±15.65 110.67±9.04 9.686 <0.05對照組 36 42.93±15.39 81.52±12.72 7.962 <0.05 t 0.611 7.544 P>0.05 <0.05
精神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比較常見,緩解期精神分裂癥,即康復期精神分裂癥,這一階段的患者精神癥狀已經得到明顯改善[2]。有研究顯示,將人文關懷護理用于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對患者認知功能有明顯改善作用,可使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升,增強患者生活自信心[3-5]。人文關懷護理在實施中,不僅對患者日常生活加以關注,并提供給患者諸多幫助,使患者生活能力提升;同時,通過人性化服務、情感關懷等,配合健康教育,使患者對自身認知能力,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提高,從而對醫護工作更夠更主動、積極的配合。從本次研究來看,觀察組應用人文關懷護理,護理后nurse 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提示人文關懷護理對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有明顯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對緩解期精神分類癥患者實施人文關懷護理,有利于患者疾病盡早康復,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