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美芳
(松江區泖港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精神科 上海 201607)
精神疾病是一種嚴重的情感、認知、行為等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的發揮;該疾病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住院接受規范治療對提升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臨床護理工作發現,對于長期住院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病區活動的空間有限、內容單調,長期服用抗精神藥物也會對機體功能產生影響;因此,做好住院的康復護理工作對患者預后的提升同樣重要。本文將系統的康復護理應用于我院長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中,取得較好效果,現匯報如下。
選取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住院治療的110 例患者。納入標準:均診斷為精神疾病患者,診斷標準參照《ICD-10 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1],病情處于穩定期,住院時間≥6 個月,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器質性疾病者,惡性腫瘤患者,合并嚴重軀體功能障礙者,有藥物濫用史,資料不全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其中男61 例,女49 例;年齡23 ~63 歲,平均年齡(46.84±5.61)歲;住院時間6 ~11 個月,平均住院時間(7.91±1.06)個月;隨機將患者分為康復組和常規組各55 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向患者講述疾病特點及可能的誘因,避免誘因接觸,預防復發;做好安全教育及危險物品管理,避免自傷、傷人事件發生。康復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系統康復護理,具體如下:(1)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多溝通多鼓勵,提升患者安全感,使其更配合治療。(2)做好安全預警: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各項行為,保證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危險因素并迅速解除;(3)文娛活動: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文娛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滲透康復訓練的內容;(4)心理護理:了解其心理需求及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緒,采用分散注意力、內心沖突技巧、快樂因子反饋等方法進行疏導,幫助患者保持愉悅心情;同時鼓勵家屬多探視,做好家庭及社會支持。(5)快樂因子反饋:通過與患者聊天、談話及聯系家屬等多種途徑了解患者可能的快樂因子,在和患者交談中可圍繞其快樂因子進行,患者可能更容易接受且更愿意表達。(6)行為及職業訓練:采用量表對患者的行為能力進行評估并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表并對照執行,對于正性行為采用“獎勵”的方式進行肯定和強化。
兩組均干預3 個月,對兩組干預前后病情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進行比較。
病情采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進行評價,得分越高,病情越嚴重;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表(ADL)進行評價,總得分越高,能力越強。
數據采用SPSS21.0 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BPRS、ADL 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 >0.05),經護理兩組BPRS、ADL 評分均得到顯著改善,且護理干預后康復組BPRS、ADL 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組(P <0.05),見表。
表 兩組干預前后BPRS、ADL 比較結果(±s,分)

表 兩組干預前后BPRS、ADL 比較結果(±s,分)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BPRS AD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康復組 55 45.16±1.43 32.28±1.05* 41.19±4.96 61.35±3.46*常規組 55 45.31±1.61 37.15±0.94* 41.79±5.23 53.64±3.12*t 0.5166 25.6277 0.6173 12.2729 P>0.05 <0.05 >0.05 <0.05
傳統護理模式中主要以“疾病為中心”,忽視患者個體差異、主觀感受及主觀能動性,因此,效果一般。系統康復護理秉承“生物—心理—社會”的理念,“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全面評估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護理干預計劃并實施,使康復訓練更具針對性[2,3]。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訓練,其關鍵在于降低疾病復發和提升自我意愿;精神疾病患者多數是在不當刺激下發病,因此,在本研究中盡量通過調查了解患者疾病誘因,盡量避免接觸刺激,可更好的防止疾病復發;筆者采用快樂因子反饋法,了解患者的快樂源并將其放大,使患者更樂意、更愿意溝通和配合治療;同時,缺少家庭、社會支持也是長期住院患者精神消沉、回歸社會難的另一原因,因此,本研究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增加家屬、社會支持,使患者感受到溫暖與愛,更積極的配合訓練,面對生活。
綜上所述,在長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中采用系統康復護理有利于促進康復,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