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強
( 齊河縣胡官屯鎮衛生院中醫外科 山東 德州 251116)
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在臨床比較常見,其發生和腹部手術過程,因腹腔臟器出現不同程度組織牽拉和器械損傷引起組織缺血,產生言行應激反應,可對胃腸道運動產生不良影響,并出現粘連性腸梗阻,需要及時治療,以免影響術后康復[1]。本研究分析了復方大承氣湯對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效果,如下。
納入我院2018 年2 月—2019 年10 月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100 例,隨機分組,其中,西醫組男女分別36 例和14 例,23 ~71(46.21±2.26)歲。實施闌尾切除手術的患者34 例,實施膽囊切除手術6 例,實施脾臟切除手術4例,實施結腸癌根治術4 例,實施胃大部切除手術2 例。中西醫組男女分別38 例和12 例,23 ~71(46.78±2.57)歲。實施闌尾切除手術的患者33 例,實施膽囊切除手術6例,實施脾臟切除手術4 例,實施結腸癌根治術4 例,實施胃大部切除手術3 例。西醫組、中西醫組一般資料分析P>0.05。
西醫組采取西藥治療,給予禁食、胃腸減壓、抗生素治療等,并加強營養支持和糾正酸堿平衡、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中西醫組采取西藥+ 復方大承氣湯治療。方劑:芒硝15g、大黃20g、枳實10g、厚樸10g、桃仁10g、赤芍10g,炒萊菔子9g。其中,體弱的患者加10g 的黨參,對發熱的患者加梔子15g,每天1 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治療2 周。
比較兩組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療效;排氣、排便時間、X線檢查顯示液氣平面消失時間、腹脹腹痛消失時間;治療前后患者中性粒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水平;副作用。
治療效果:顯效:腹脹腹痛、液氣平面消失,患者恢復正常排氣、排便;有效:腹脹腹痛、液氣平面改善,患者恢復正常排氣;無效:不滿足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2]。
數據采用S P S S24.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西醫組總有效率高于西醫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前西醫組、中西醫組中性粒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P >0.05;治療后中西醫組中性粒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水平改善程度優于西醫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水平比較(±s)
注:治療前后兩組各項指標比較,P >0.05;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P<0.05
C 反應蛋白(mg/L)中西醫組 50 治療前 78.34±6.91 10.13±1.91 12.12±12.28治療后 61.12±3.21 7.56±0.21 7.21±2.50西醫組 50 治療前 78.89±6.58 10.14±1.78 12.11±12.21治療后 67.72±4.21 8.66±0.67 10.78±4.56組別 例數 時期 中性粒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109/L)
術后粘連性腸梗阻一般是炎癥反應和神經反射引起,患者表現為術后胃腸運動功能恢復延遲,目前對于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一般采取營養支持和胃腸減壓,但效果欠佳。中醫認為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是“腸結”范疇[3],認為其發病和瘀血內阻、氣滯腹脹、氣阻上逆有關,治療原則需要遵循清熱導氣、活血逐淤。在治療方面,復方大承氣湯治療,方中萊菔子降氣化痰;大黃泄熱通便;芒硝軟堅散結和瀉下攻積;枳實和厚樸行氣散結。藥物聯合使用可發揮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功。厚樸燥濕祛痰;枳實破氣消積;芒硝潤燥軟堅。桃仁可潤燥滑腸。諸藥合用,可活血化瘀、行氣散結,清熱解毒[4]。
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組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療效及中性粒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水平均優于西醫組,P<0.05。
綜上所述,西藥+復方大承氣湯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炎癥,加速患者腸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