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劉焰東 蔡小麗 李存富 管翰粟
(1 廣州市白云區中醫醫院 廣東 廣州 510470)
(2 珠海市人民醫院 廣東 珠海 519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全球第四位的致死病因,西醫方面主要以激素或氣管擴張劑進行治療,但長期應用可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1]。中醫認為該病歸屬“咳嗽”、“喘癥”范疇,乃本虛標實之癥,以補中益氣湯聯合西藥對該病進行治療,既可增強臨床效果,還有減少西藥副作用之效,達到扶正固本、糾正機體陰陽平衡功效。本文即針對補中益氣湯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的影響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我院就診的10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患為對象。所有患者經胸片及肺功能檢查儀確診,研究方案獲醫學委員會審批,患者知情同意。排除心、肝、腎、血液及神經系統等嚴重功能不全以及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嚴重肺感染等癥者。以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治療組50 例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44 ~71 歲,平均(63.40±5.72)歲;對照組50 例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45 ~72 歲,平均(62.86±5.76)歲。組間基礎資料差異不顯著(P >0.05)。
對照組予止咳平喘、吸氧、解痙、抗感染、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糾正等對癥基礎治療,同時吸入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入,2mg/次,1 次/d,堅持治療8 周;治療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補中益氣湯加味,組方為:黃芪30g,黨參、地龍、陳皮、炒白術、葶藶子、青皮各15g,制大黃、炙甘草、當歸各10g,柴胡、升麻各8g。加水浸泡,先予武火加熱,后文火煎煮,去渣留汁約200mL 后溫服,每日1 劑,早晚各服1 次,連續予以8周治療。
①以尼莫地平法對患者臨床效果予以評價:臨床控制:急性加重次數減少,臨床癥狀積分改善≥70%;顯效:急性加重次數減少,臨床癥狀積分改善50%≥,<70%;有效:急性加重次數減少,臨床癥狀積分改善≥30%,<50%;無效:急性加重次數減少,臨床癥狀積分改善<30%。②于治療前后采用肺功能檢測儀(型號:HI-101)對患者肺功能指標變化情況進行測定,包括FEV1、FEV1/FVC、最大呼氣流速(PEF)、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94.0%高于對照組的7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臨床效果比較情況[n(%)]
未行治療前,組間FEV1、FEV1/FVC、PEF 及FEV1%等指標差異不顯著(P >0.05),治療后治療組相關指標改善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肺功能指標比較情況(±s)

表2 肺功能指標比較情況(±s)
注:*示同組治療前后相比P <0.05;#示治療后組間相比P <0.05
分組 n 時間 FEV1(L) FEV1/FVC(%) PEF(L/min) FEV1%(%)治療組 50 治療前 1.20±0.33 48.18±4.37 4.64±0.78 43.83±4.23治療后 1.68±0.33*# 66.25±4.98*# 7.63±1.05*# 58.52±4.86*#對照組 50 治療前 1.21±0.35 48.11±3.94 4.65±0.85 43.25±4.37治療后 1.47±0.35* 55.05±3.74* 5.98±1.14* 53.11±3.76*
從中醫角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發生,其內因為痰瘀阻肺、肺脾腎虛、肺氣壅滯,外因則為感受外邪。補中益氣湯為經典名方,可健脾利濕、補中益氣,以滋養肺腎虛損。在諸多研究中證實了該方劑對慢阻肺的確切療效[2]。
文中方劑重用黃芪,并聯合黨參、白術及炙甘草,可補益元氣;陳皮可理氣和胃,并兼以化痰,以使諸藥補而不滯;升麻與柴胡為脾胃引經重要藥物。諸藥合用,可有效減輕多種因素所致呼吸道腺體增生,減少黏液分泌,同時減輕黏膜水腫,以促使痰液排出,改善臨床癥狀。此外,大黃可對抗紅細胞聚集,降低血小板功能及血液黏稠度,使機體微循環改善;地龍可抗凝,對肺通氣功能有改善作用。本方以健脾助運促使機體營養狀況改善,減輕呼吸肌疲勞,從而最終提升肺功能。本文結果恰證實上述論點,并與任安義[3]研究相近。
綜上,對臨床所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施行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對患者病情及肺功能改善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