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福
(曲靖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 云南 曲靖 655000)
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且工作壓力逐年增加,從而導致精神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多數精神疾病患者不了解自身疾病,因此常常不配合治療,從而導致致殘率和復發率比較高[1]。精神疾病患者發病后,會極大影響親屬和家人。所以關于精神疾病患者親屬的心理狀態,如何有效處理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醫學研究的重點話題。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分析精神疾病患者親屬心理衛生狀況及健康教育,現將此次研究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7 年10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63 例精神疾病患者,將患者家屬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家屬39 例,女性家屬24 例,平均年齡為(47.52±10.45)歲。其中,有5 例為小學文化水平,有33 例為中學文化水平,有25 例為大學文化水平。有23 例為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有11 例為情感性精神障礙患者親屬,有12 例為神經癥患者親屬,有17 例為其他精神障礙患者親屬。有35 例患者親屬為父母,有9 例患者親屬為配偶,有19例患者親屬為其他。
調查方法:使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本院自行設計調查表,對本組患者親屬進行調查。判定標準如下[2]:正常標準: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結果小于50 分;輕度抑郁、焦慮標準: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結果為50分至60 分;中度抑郁、焦慮標準: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結果為60 分至70 分;重度抑郁、焦慮標準: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結果為71 分以上。本院自行設計調查內容包括親屬的社會人口學情況,親屬陪送患者來院治療時,詳細講解測試目的要求,按照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評定[3]。所有患者親屬均發放宣傳資料。針對評分結果比較高的患者,及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內容包括疾病知識、應對措施、預防控制要點等。所有患者親屬每月接受2 次調查評估與健康教育。在接受健康教育1 個月后,再次使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對其心理狀態進行評價。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組患者親屬中,首次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結果中,有82.54%(52/63)親屬抑郁評分結果大于50 分,表現出無助、自責和低沉等心理;有90.48%(57/63)親屬焦慮評分結果大于50 分,表現出失眠、緊張和焦慮不安等心理;有55.56%(35/63)親屬抑郁、焦慮評分結果均大于50 分,表現出明顯的情緒障礙,其中以父母不良狀態表現最明顯,其次為配偶。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中,有90.48%(57/63)患者親屬焦慮、抑郁評分結果均大于50 分。其次,在接受健康教育后,第二次給予其心理狀態評估,結果顯示,總體健康水平顯著提升;見表。
表 分析不同次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

表 分析不同次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
時間 父母(n=35) 配偶(n=9) 其他(n=19)第一次焦慮評分 61.15±16.36 56.27±13.31 53.15±11.51第二次焦慮評分 51.75±9.25 50.16±10.18 47.14±17.73第一次抑郁評分 54.75±12.14 63.35±17.63 53.87±13.24第二次抑郁評分 49.07±10.31 50.05±9.46 48.74±12.63
現階段,我國在治療精神疾病患者時,多采用急性期住院治療,待患者精神狀態穩定后,進行家庭康復治療。所以大部分護理工作都需要由親屬完成。由于親屬屬于患者的重要支撐來源,其心理衛生情況會對患者治療與預后造成直接影響。按照相關研究報道顯示,精神疾病患者親屬長時間處于不良行為模式、負面心理情緒,不僅會損害自身身心健康,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所以必須關注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問題[4]。
此次研究主要是應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對精神疾病患者親屬心理狀態進行調查。由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屬于短程自評量表,便于操作和應用,可以全面反映出患者親屬的精神狀態、心理情緒變化情況。在實際評測時,不會受到性別、年齡、文化水平和經濟因素影響。通過此次研究結果能夠看出,精神疾病患者親屬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且抑郁、焦慮心理比較明顯。通過給予患者親屬健康教育后,及時解答其存在的疑惑問題,有助于提升患者親屬的精神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及時對精神疾病患者家屬開展精神衛生知識、健康教育具有顯著效果,能夠提升患者親屬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