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婷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華的主流文化,是凝成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影響力大,還影響范圍廣且深遠。書法藝術是中國歷史上一門古老而悠久的藝術,藝術的發展也深受社會歷史的影響,主流文化對于書法藝術的影響是悄無聲息、潛移默化的。因此,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認真地去感受思想與藝術的真諦。
關鍵詞:儒家思想 ? 書法藝術 ? 影響
中圖分類號:J292.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029-02
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內涵極其豐富,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等。儒家思想,源遠流長,它影響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因此,書法作為一門本土的文化藝術,儒家思想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書法藝術,書法也正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兩者相互關聯互相影響,也有利于形成書法藝術繁榮的局面。
一、儒家思想對書法體系的影響
在書法發展史的長河中,大約從漢代開始產生,儒家思想對書法理論體系產生影響。
中國最早的書論漢代趙壹的《非草書》,文章言簡意賅,共一千余字,明確了書法品格的地位,其中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是將書法納入儒學體系之中。“明確地樹立一個儒家文化形象——書家對于儒家文化的遵循是最根本的宗旨。”[1]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及重要性,儒家思想融會貫通更有利于書法藝術呈現出豐富的精神內涵。例如文中:草書“非圣人所造”,“蓋技藝之細者耳。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課吏,博士不以此試講,四科以此求備,征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善既然不達于政,而拙無損于治”。《非草書》中展現出了當時大臣們熱情高漲的學書現象,并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理性地分析,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雖然作者在文中并沒有明確地指出儒家思想和書法之間的關系,但是趙壹作為儒家身份的代表人物表明針對沉溺草書現象的批判的態度,也是儒家思想對于書法藝術跨時代的意義。
在秦始皇時期,實行統一六國文字,一定程度上對文字的傳播與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為了秦朝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秦朝的“焚書坑儒”事件是對文字災難性地打擊,是文字發展史上難以抹去的一筆。幸運地是,漢代是一個科學文化蓬勃發展的時代,漢武帝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在長安設立太學,被眾人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化。在政治方面,執政者勵精圖治,采用“文治”的方式,極大地利于文字的普及,同時也促進書法和儒學思想觀念的相互融合。此外,漢代還設置“五經博士”,要求講經、讀經和傳經,對于文字的內容的要求性和書寫的規范嚴謹做出了更高的規范和要求。
總而言之,儒家的思想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影響著書法藝術的發展。
二、儒家中庸思想對書法審美的影響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它所產生的影響深遠而廣泛。“中庸”一詞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德也,其至矣乎。”“中庸”的“中”是指中正、恰到好處。“庸”是指平常、常道的意思。但是,“中庸”并非簡單的指好壞的、中間的或者“不好不壞”,它是一種思想方法,也是一種倫理學說。中庸思想,追求中常之道,不走極端,符合萬事萬物的運行和發展的規律,也是儒家政治思想、審美觀念和人文精神的體現,已經成為中國人審美觀念的一部分。
書法是一門黑與白的傳統藝術,創造出的空間布白,形成一種和諧的藝術形象,這正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書寫過程中無意識的體現。
唐代孫過庭《書譜》記載:“至若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2]這段話是針對藝術創作中多樣統一規律的高度概括。即一點的起筆,將成為整個字的規范;一個字的姿態,就是通篇文字的準則,在書法中即是書法的起筆決定字體,首字決定整篇章。“違”即是參差變化,錯綜雜亂,若在書寫的過程中,一味地強調“違”就會令整篇呈現出混亂而無統一之感。“和”就是整齊、協調,若一味地強調“和”,整個篇幅就會呈現出單調劃一,缺少藝術的動感與活潑。“違”與“和”兩者既是互相滲透、相互影響的美學原理,是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同時,又指出否定兩個極端——“犯”與“同”,以免呈現出雜亂無章的樣式。總之,在孫過庭的書學理論中,“違”與“和”兩者的論述是科學且合理的。
清代劉熙載在《書概》中的闡述尤為精彩:“書要兼備陰陽二氣。大凡沉著屈郁,陰也;奇拔豪達,陽也,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3]將藝術的剛勁與柔美、雄強與秀麗等矛盾對立的因子相互協調統一,恰當地處理主體與客體、人物自然之間的一致性,從而達到蒼勁中蘊含文雅、秀麗中包含骨氣的大美境界。劉熙載指出書法要兼備陰陽二氣,像篆隸正書這類的書體要在靜態中表現出動態的美,像行草書這類書體要在動態中蘊含著靜態美的意境。總之,就是一種對立統一的中和之美。
除了在書體之中有所體現之外,在書法的用筆中也有蘊含。書法的書寫工具——毛筆,具有圓而聚的特點,因此決定了中鋒行筆是書法的最佳行筆方式。中鋒的含義即是在行筆的過程,毛筆的主毫在筆畫的中間位置,次毫毛在線條的兩邊求線條厚實飽滿,因而呈現出圓渾的面貌;側鋒即是毛筆的主毫毛在書寫運行時偏向毛筆的一側,求其妍美之勢,因而呈現出方的態勢。這種中鋒與側鋒也還是“中和”的問題。
書法美學中的兩種概念——“剛柔”“陰陽”,這兩個概念的具體表現形態即是“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陽剛之美”是一種勁健、剛烈的美,在氣勢上表現出力度大且猛烈,在用墨上,表現出筆翰墨暢,明快強烈的樣子;“陰柔之美”是清麗之美,表現形式及各種因素之間既不浮夸也不失法度,相互協調。
上述這些思想觀念和藝術形態,也正是儒家思想影響下而形成的。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書法家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風格和審美觀念,但是儒家中庸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書法家的審美觀念,儒家的思想觀念也在促進書法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三、儒家思想對于書法家的指導作用
一幅作品所呈現出的面貌、藝術氣息、精神內涵、生命的活力與書法家的個人修養有很大的關系。因此,一位優秀的書法家,不僅僅需要在技法上苦下功夫,還要加強“字外功夫”。“字外功夫”就是我們常說的書法家的內在修養問題。書法修養是多方面的,例如繪畫、文學、美學等等,其中不可或缺的便是哲學思想,儒家思想也正是哲學思想的一部分。
在中國史上唐代重要的書家顏真卿,可謂凝聚儒家思想頗為豐厚的人物。出生于書香門第的顏真卿從小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的形象,還有置生死于不顧的大義風度是筆者對顏真卿人物形象的概括。歷史上洪邁說:“顏魯公忠義大節,照映今古,豈唯唐朝人士罕見比倫,自漢以來殆可屈指也。”[4]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曾評論顏真卿說:“顏公書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威重,人初見而威之,愈久愈可愛。”
公元757年,安祿山發動叛亂事件,顏真卿未等及皇帝下令,率領他的族兄、顏杲卿起兵討伐賊,他統兵二十萬與叛軍激戰,最后打勝仗。顏真卿的傳世佳作《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其為顏真卿追思在“安史之亂”中遇害的侄子顏季明而做的一篇祭文,顏真卿將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筆墨進行合理的宣泄和抒發,作品的表現便是顏真卿悲憤難抑的內心情感的寫照。顏真卿用書法藝術的語言來表達他對叛賊的憎恨之情。顏真卿的自身修養決定了他創作的書法作品氣格的高度,更是注定了顏真卿的不平凡。
顏真卿只是歷史上一位出色的代表人物,在歷史上的還有諸多書家,都表現出儒家思想對于書法家人格的建成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作用。人們常說的“字如其人”便是對其最通俗易懂的解釋。儒家思想所體現的對于人格生命的尊重對于書法家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讓更多的書家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時也會涌現出更多高層次的作品。
總之,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國度,為了讓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傳承與發揚,思想與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必不可少,這樣中華文化更加博大精深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陳振濂.中國書法批評史[M].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2002.
[2]孫寶文.孫過庭書譜[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3]啟功.論書句[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4]洪邁.容齋續筆(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