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瑛
摘要: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沈周,與文征明、唐寅、仇英并成為“明四家”。出身于書畫世家,自幼受父親伯父的藝術熏陶,博學多才,師承于風格各異山水畫大家,經過不斷的臨摹學習后自成一派,從精簡派走向豪放派逐漸呈現出成熟的趨勢。《廬山高圖》采用高遠的構圖方法給人以雄渾壯闊,寧靜幽遠的藝術感受。筆者主要從《廬山高圖》的整體畫面進行賞析,并通過謝赫“六法”的六個角度來一一分析作品的繪畫風格,以此進一步解讀沈周從“細沈”向“粗沈”轉變的過程中他的繪畫情感與風格的轉變,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創作《廬山高圖》這幅作品背后他本人的審美趣味與想要表達的思想。
關鍵詞:《廬山高圖》 ? “吳門畫派” ? 謝赫 ? “細沈” ? “粗沈”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037-02
一、《廬山高圖》的創作背景
(一)沈周生平及藝術成就
沈周出身于書畫世家,自幼受書畫熏陶,花鳥、山水、人物俱精,尤其擅長山水畫,世代隱居吳門。幼時像其父伯父學習,師承杜瓊、謝縉等之后又大量臨摹王蒙、荊關董巨、元四家的山水畫,這對于他之后風格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一名畫家的藝術風格往往與他所生存的環境有關,例如社會、經濟、文化等環境對他帶來的影響都會讓他的藝術風格也有所變化。沈周出生于明代經濟發達的蘇州,淡泊名利,交友甚廣,專事詩文、書畫,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悠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始終從事書畫創作。一心沉浸于寫詩作畫,這為他之后自成一派的文人畫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沈周作為“明四家”之一的著名文人畫家,也是“吳門畫派”的開創者,他的山水畫技法影響了當時一大批文人的繪畫風格。沈周在繁雜的山水繪畫體系中不斷地學習,突破了前人在山水畫創作過程中多營造凄冷孤寂的意境,注入的濃郁的生活意趣使山水畫顯得靈動鮮活。他學習了大量不同的繪畫技法與風格,經過總結概括最后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山水畫派,有了自己鮮明的風格,對之后文人畫的繪畫風格影響非常巨大。沈周的繪畫風格40歲之前為“細沈”,40歲到60歲之間為“細沈”像“粗沈”的轉變,60歲之后為“粗沈”。
(二)《廬山高圖》簡述
《廬山高圖》紙本設色,是沈周41歲是為恩師陳寬賀壽所作,他用胸雄偉高大的廬山來比作自己的恩師的品格,采用不同于以往的高遠法全景式構圖進行創作,這個時期沈周的繪畫風格是從“細沈”像“粗沈”轉變的過程。圖中山巒重疊,樹木蔥郁,飛瀑高懸,云霧彌漫,氣勢雄渾,生動有趣。這幅作品師法黃公望又兼具王蒙之法,學習了五代荊浩等畫家的構圖方法從而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繪畫風格。
二、《廬山高圖》賞析
墨色濃淡對比清晰明了,山石奇險、樹木掩映、水簾高懸、云氣繚繞、設色典雅。山水畫創作要求一脈相連、氣韻生動、布局井然有序,這可以從謝赫“六法論”的角度談起:
(一)氣韻生動
沈周常年隱居山林沒有世俗紛擾、畫風恬淡天真,樹木千姿百態、靈動鮮活。細看點景人物,線條流暢,人物形象豁達開朗。人物在高大的山峰之前顯得尤為渺小,這也體現了沈周對恩師的崇敬與感激之情。
(二)骨法用筆
沈周出生于書畫世家,自古講求書畫同源,他的山水畫風也離不開他常年書法用筆的功力,《廬山高圖》整體畫面蒼潤有力,樹木線條剛勁挺拔。細看樹木的葉子,線條細致有力,沈周剛毅果斷,因此創作出來的作品造型瀟灑、用筆沉著穩練。
(三)應物象形
沈周自幼受儒學傳統的熏陶,注重禮儀、謙讓平和、寬厚豁達,雖聞名于世卻絲毫不張揚。正因這種性格也成就了他質骨典雅、恬淡天真、幽遠靜謐的繪畫風格。《廬山高圖》整體通透明亮,山石用淡墨干皴不顯焦灼,瀑布用淡墨皴擦顯得堅實渾厚。
(四)隨類賦彩
《廬山高圖》整體設色淡雅,背景用淺仿古色罩染,山石多用淡墨皴染重墨加以區分,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用筆隨意。中景巨型山石用墨干而淡,與左邊主峰濃墨干皴形成鮮明對比又不失淡雅之感。
(五)經營位置
《廬山高圖》遠觀整幅畫面,由近、中、遠三景相連呈“S”型,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上而下,由近及遠,布局合理一氣呵成。采用高遠的構圖法使觀者有一種站在山腳仰望山巔高大偉岸的氣魄,近景墨色較重,碎石配以雜樹鎖定觀者視線,中景山石選用淡墨使整體空間空曠幽遠,遠景山石墨色更為淡雅、云氣繚繞使遠山更加推向觀者視線遠方。右下角的兩顆勁松長勢朝左這與左邊主峰山勢朝右形成了呼應關系,這也可以看出作者通過松樹寄以恩師長壽之意,左邊主峰與中景山石之間有小橋相連,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生動有趣使得山體連成一脈,讓觀者有通暢之感。中景主要表現瀑布通過兩邊對峭壁的塑造突出瀑布的飛流直下,中間的白色石塊作者主要將披麻皴與斧劈皴兩種皴法相結合,通過長短對比、寬窄對比、濃淡對比減弱了斧劈皴的剛勁質感又強化了披麻皴的柔和,使得山石內容豐富結構分明。
(六)傳移摹寫
說到傳移摹寫,就要說到沈周的師承關系,首先他出身書畫世家自然從小受到家人的藝術熏陶,學識淵博。沈周的曾祖父與王蒙為好友,父親為杜瓊的學生。在繪畫上是從杜瓊,后是師從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的水墨體系。有學習南宋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勁健的筆墨體系,形成了他粗筆水墨的繪畫風格并自成一家。他與文征明、唐寅、仇英并成為“明四家”并創造了以沈周為首的“吳門畫派”轟動一時。《廬山高圖》中的近景與南宋馬遠的“馬一角”風格相似,中景山石的皴法與王蒙《葛稚川移居圖》相似,這與他早期師從重家而后形成物我一體的過程不可分割。沈周晚期及各家之長自成一派繪畫風格不斷走向成熟。
《廬山高圖》是沈周繪畫風格由“細沈”向“粗沈”轉變的代表作品,沈周早期的“細沈”構圖縝密,用筆精細,從沈周早期的繪畫風格可以看出他想將每一件事物都表達的清晰明了,這與他早期的長期臨摹不可分割,他一方面學習吳鎮形重意遠的水墨畫法,另一方面學習黃庭堅中鋒渾厚的行草書法入畫,使得畫面剛勁有力、渾然一體。他與“明四家”之一的唐寅都已廬山作為自己的審美載體,因為師承關系與生活環境等的不同因此繪畫風格也不同。沈周的“粗沈”用筆較重、多濕筆渴墨、濃淡變化較多,此時的繪畫風格已經對早期的加法慢慢做了減法,集重家之長風格趨于成熟。
《廬山高圖》這幅作品中存在著很多的繪畫關系,作者通過墨色的干枯濃淡關系、各種無物象的疏密關系、虛實關系來表現空間的前后關系,還有山石布勢與樹木姿態、山體面積與點景人物面積、前后山石的大小等對比關系和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牛毛皴等不同皴法的結合將整個畫面排布的井然有序。畫面講求平衡關系,近景山石整體布勢向右兩個主要的樹木松樹則整體動勢向左、左邊主峰整體布勢將觀者的視線向右引則左下角的樹木向左延伸,又如中景的主要山石整體布勢向左作者以多數向右的樹木來平衡這種關系。同時近景的兩棵松樹與中景的白石動勢相呼應,把觀者的視線印象畫面的上半部分。近景山石作者多用重墨用色較沉,使得近景山石顯得渾厚扎實,也讓觀者感受到整體畫面的沉著穩定之氣;瀑布左邊崖壁的石塊紋理具有內向的動勢,與右側中間的山崗岸壁,似乎是產生一種力的碰撞,從而加強山崗向上的張力。樹木千姿百態,在堅實干枯的山石之上樹木顯得尤為靈動,一人站于山石之上迎飛瀑遠眺,點景人物雖小卻有畫龍點睛之意,遠山隱于云間宛如人間仙境。
三、結語
在欣賞《廬山高圖》這幅作品時,首先感受到的是這幅作品的意境。沈周通過常年學習運用自己高超的筆墨技法和筆墨語言表現出了山石、樹木、水口、云氣、石階、小路、點景人物,這些物象相互關聯,通過各自的語言符號在畫面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營造出雄渾壯闊又質古典雅的世外桃源。
參考文獻:
[1]黃悅.從《廬山高圖》看沈周山水畫風格成因[J].美術教育,2017,(11).
[2]何海波.山水畫《廬山高》的藝術特色[J].西部皮革,2018,(07).
[3]張文燕.淺析沈周《廬山高圖》的藝術特色[J].美術教育研究,2016,(18).
[4]奕明.由《廬山高圖》話沈周[J].老年教育(書畫藝術),2015,(07).
[5]徐曉晴.沈周山水畫藝術成就淺析[J].藝術教育,2016,(02).
[6]周安慶.明代沈周的山水畫藝術世界[N].團結報,2018-11-08.
[7]宋本帥.精微與豪放-從《石田稿》看沈周山水畫風格的演變[D].煙臺:魯東大學,2018,(06)
[8]吳剛毅.沈周山水繪畫的風格與題材之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2年
[9]阮榮春.沈周的繪畫藝術[J].中國書畫,2011,(10).
[10]牟建平.粗簡豪放:“吳門畫派”領袖沈周[J].收藏,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