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帆
摘要:秦嘯生是民族歌劇《運河謠》中的男主角,其形象鮮明,富有個性,身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輝,留給觀眾深刻印象,一方面,秦嘯生是一個典型的儒生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象征著千千萬萬在運河上漂泊的勞苦大眾;關于秦嘯生這一角色的塑造,則需要演員基于劇本,大膽發掘角色的魅力,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演繹,如此才能將秦嘯生這一角色生動再現。
關鍵詞:民族歌劇 ? 《運河謠》 ? 秦嘯生 ? 角色塑造
中圖分類號:J8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148-02
民族歌劇《運河謠》于2012年6月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部被冠名為“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民族歌劇”,以其精彩的劇情,優美的音樂,以及其中豐富的民族性元素贏得眾多喝彩。劇中秦嘯生、水紅蓮和關硯硯等經典角色形象也讓觀眾印象深刻,記憶猶新。該劇由黃維若、董妮編劇,廖向紅執導,印青作曲,并由當下國內著名歌唱家王宏偉、王麗達、雷佳等擔任主演。歷時兩年,精心打造。劇組全體成員將感情維系在這樣一條有著2500年歷史,溝通南北水系的京杭大運河上,體會劇中的善惡生死、離合悲歡,有喜有樂、有哀有怒。秦嘯生(以下簡稱:秦生)是劇中的男主角,其形象鮮明,富有個性,身上閃爍著的人性光輝,是劇中的核心人物。
關于秦生這一角色的塑造,首先需要對劇本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從人物性格,劇中事件以及秦生與其他角色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等方面,分析人物的戲劇形象;再進一步揣摩秦生在劇中各階段的精神狀態,根據其語言和動作,分析對應的行為動機。
一、秦嘯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戲劇中的角色形象必定來源于生活之中,秦生這一角色的人物形象也不例外,并且,秦生這一角色還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形象,而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當我們分析他在劇中的形象時,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如通過分析劇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來較為全面的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
秦生因逃亡而到處漂泊流浪,可畢竟是一個“不經事的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直到遇上了水紅蓮。在劇中,秦生和紅蓮的相知相愛,改變了秦生,也成就了秦生。秦生與紅蓮的相愛是全劇一條重要的線索。從秦生鐘情于紅蓮,到關硯硯母子的出現,以及張水鷂的阻礙,最終到紅蓮舍生取義后,秦生愿與紅蓮同生共死的種種表現,無不體現秦生對紅蓮的癡情,對愛的忠貞。
盲女關硯硯的出現是一個偶然,把秦生當作李小管,與秦生相認也是一場誤會。秦生卻主動承擔起了照顧關硯硯母子的責任,一方面是擔心自己真實身份的暴露,而更多的是對關硯硯母子的深刻同情。從而在秦生收留了關硯硯母子后并沒有棄之不顧,而是待關硯硯母子如親人一般,悉心照料。到了全劇第五場,在逃離張水鷂的貨船時,秦生仍是優先關硯硯母子撤離。從這一角度,刻畫出秦生善良、勇于擔當、有責任心的一面。同時,收留并照料關硯硯的秦生同樣處在內心的煎熬之中,因為放不下關硯硯母子而不能陪伴在心上人紅蓮身邊,從內心的極度矛盾中可以看出,秦生的重情重義。
張水鷂是劇中的反派角色,垂涎紅蓮的美色,企圖霸占她,從而對秦生百般刁難,正直的秦生不畏強權,面對惡勢力不卑不亢,更敢于同黑惡勢力作斗爭。如:面對當時社會貪官橫行,卻依然一路北上,將貪官告上九重天;面對惡霸張水鷂的刁難,秦生并沒有被擊垮,而是以堅強的意志,積極應對。
從文學劇本上來看,秦嘯生這一角色的戲劇形象隨著劇情不斷層層深入變化發展。首先,秦生是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典型的儒生形象,嚴格以儒家的“仁義”等道德標準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其個性剛烈、正直。歌劇一開始,由于上告貪官不成,反遭誣陷,一路逃亡到大運河,說明其不畏強權,敢于伸張正義。如作曲家印青在談歌劇《運河謠》時說:“不過我還想要有英雄氣質,尤其體現在男主角秦嘯生身上。我覺得他應該有一種代表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氣節,不唯唯諾諾……”。
另外,秦生的形象更代表了無數無家可歸、漂泊于運河上的人們,其形象具有典型性。以秦生為代表的漂泊無依的人們緊密團結,相互幫助與關愛,一同應對艱難困苦,使得一種人性的大愛得以彰顯。歌劇編劇黃維若與董妮談《運河謠》時說:“所有漂泊無定、無家可歸的人們,只要心存善良,只要真誠而仁慈,只要充滿同情和關愛,他們便能互相構成心靈家園,給這世界帶來光明與溫暖”。
二、秦嘯生的角色塑造分析
歌劇中人物形象的確立并不是僅僅通過文學劇本,而在很大程度上,歌劇演員基于劇本中所創設的規定情境,對角色進行“二度創作”還有很大的“可塑空間”。
歌劇的美需要的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表演則是劇本的外部表現形式,為表現出外部的形式美,歌劇演員的二度創作需要對劇中的主題思想、劇情結構、風格特征、人物性格有一個大體的把握,對劇中角色的語言、行為以及動機有詳細的分析,并能進行加工,達到匠心獨運,將角色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對于歌劇《運河謠》中秦嘯生這一角色的塑造,根據劇情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前期的秦生單單只是一介“不經事”的書生,逃亡的生活對于他來說還是過于殘酷,他一時也不知道怎么來應對這種生活。在第一場,與紅蓮一起逃脫圍捕這一事件中,當衙役審問秦生的時候,秦生緊張得支支吾吾,半天答不上話,還是紅蓮見機行事,巧妙的回答應對。此時的秦生仍只是盲目的逃亡,漂泊無定,懷著滿腔的憤恨和不平,就像他問紅蓮:“你要逃到哪里去?哪里可以落腳生根?”在紅蓮建議他化成水手的身份,遠走高飛的時候,他還不大會變通。
第二場前半段,秦生與紅蓮之間情愫暗生,俏皮的紅蓮哂笑秦生說話不接地氣,最后反被耿直的秦生夸贊成七仙女下凡而臉紅。秦生夸贊紅蓮這一段樸實的話語,體現的是秦生內心真摯的愛。這一段中,從秦生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一種詼諧的氣質,這種現象在戲曲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在大多時候,人們對于書生形象的認知,一般是溫文有禮、正義的形象,但是,當把秦生這一角色耿直、率性的一面展現給觀眾時,更能引起觀眾的會心一笑。在這一段中,更多的是要求演員表現出秦生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的那種歡喜,還有一絲絲的慌亂,以及秦生本身那種認真的性格。
第二場后半段,關硯硯和張水鷂相繼登上舞臺,秦生對關硯硯有的是深深地同情,在張水鷂以及眾人的責問下,秦生否認自己是李小管,焦急得百口莫辯,顯得蒼白無力,接著看到關硯硯絕望到只有投河一路時,秦生又自己做出犧牲,留住關硯硯母子一命。
第三、四場則是正反派沖突劇烈升級,“張水鷂瓜州閘口設計暗害”和“張水鷂勾結官府抓秦嘯生”兩個事件中,秦生在惡霸張水鷂的壓制之下,沒有被壓倒,反而卻逐漸成長起來,有責任有擔當。在身份暴露之后,秦生沒有如之前一樣,躲在紅蓮身后,而是主動勇敢地反抗張水鷂,展現應有的擔當,寧愿做刀下鬼,也不愿讓張水鷂的奸計得逞,此時的秦生已然發生了蛻變。
第五場將全劇推向高潮,也是全劇氛圍最緊張,戲劇張力最大的一場。三人準備逃離貨船,在爭論誰留下斷后這件事情上,秦生表現出勇敢、堅定的一面,在斟酌得失時,又表現出果斷而又理智的一面。因此,秦生只能再一次放下自己的私情,踐行著人間大義,把關硯硯母子送走。這時的秦生經歷了如此多的風浪險阻,已經成長了起來,由懦弱妥協一步步成長為勇敢堅定,不同于之前那個空有一腔熱血“不經事的書生”了,秦嘯生是普通的,可他是平凡中的英雄。
綜上所述,從整體上來說,《運河謠》自創作和上演以來深受觀眾喜愛,不論從劇本結構設計,劇情發展,音樂創作及其所弘揚的傳統精神,文明價值觀都十分貼近現代中國人的審美格局。而秦生這一角色塑造的好壞,評定來自于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在于演員對秦生這一角色是否具備深度的理解。能否成功地塑造秦生這一角色,前期準備很重要,從演到說再到唱,需要表演者悉心準備,如此才能塑造出一個生動而又有智慧的角色。能唱能演是一名歌劇演員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而塑造出一個有靈魂的角色應是歌劇演員所追求的,這也要求作為歌劇演員需要不斷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
參考文獻:
[1]居其宏.歌劇綜合美的當代呈現[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黃維若.關于歌劇《運河謠》劇本的若干思考[J].藝術評論,2012,(07).
[3]鄭榮健.寫出中國的宣敘調和詠嘆調[J].中國藝術報,2012,(08).
[4]秦太明.論音樂形象的多維性[J].中國音樂(季刊),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