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萍
摘要:優秀的音樂表演家能夠將作品中的形與神表達的淋漓盡致,形似和神似是舞臺音樂表演的靈魂和基礎。基于此,本文就關于什么是音樂表演中的形、神,筆者將從民族聲樂演唱視角,探討舞臺表演藝術中的“神”與“形”的關系及其處理。
關鍵詞:聲樂表演藝術 ? 神似 ? 形似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168-02
舞臺表演藝術是一門需要表演者通過演唱、演奏等技巧的表現來表達音樂作品涵義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本文以民族聲樂演唱為著眼點,對演唱過程中所要處理的“形”與“神”的關系進行研究,并闡釋自己的觀點。
一、模仿深入出神韻
音樂表演中的“形”其實指的就是表面上的、外形上的,“神”指的是內在的、精神上的。唐代的張九齡曾說過:藝術要達到“意得神傳,筆精形似”意思就是說要在精神上領悟并做到傳神,外形上精確做到形似。
(一)模仿
著名導演藝術家焦菊隱先生說:“通過形似達到神似,主要在神似”。而想要做到神似每個音樂表演主體都要經歷的第一步就是模仿。聲樂表演者在表演的起始時期都需要踩在前輩的肩膀上往前看,積累一定經驗,打下堅實的舞臺基礎,為自己提供音樂作品再創造的空間和機會。在聲樂表演模仿初期,表演者要從發音、吐字、表現等方面著手模仿,努力做到氣息運用恰當、發音洪亮、吐字清晰、表現大方得體,特別是在語言表現方面,是聲樂表演模仿的重要環節,對語言表現的模仿直接影響到最終的表演效果。如想要唱好民歌,開口唱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習地方方言。語調的平平仄仄都需仔細琢磨。民族的聲樂演唱,是扎根于自己民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與平常生活息息相關,演唱的就是一種生活、一種情懷。除了要學習方言,更要常常對比琢磨,以抓住方言的特色與韻味,掌握主要的發音技巧和語調意義。一旦能夠掌握其要領,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賦予歌曲演唱極大的靈性。
(二)深入理解音樂作品
“神似”的本質是“傳神”,也可以說是“傳情”,想要傳情就要了解歌曲中想要表達的歌詞內在含義、曲調中飽含的情誼。歌詞方面,聲樂是貼近大眾的藝術形式,也是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藝術形式,所以,觀眾可以通過優美的歌詞直接了解歌曲的感情基調和主題思想。而聲樂表演想要取得完美的藝術情感表現效果,就必須要深入剖析,一字一句,一字一句的進行打磨和推敲,還原語言表達的真實情景,身臨其境般的切實體會,以此來深入歌詞內部,深入了解,才能擁有最真實的感受,進行強烈的有感而發,來切實的打動聲樂表演藝術的最終觀眾和聽眾們。
曲調變化方面,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多民族的個性組成決定了我國音樂藝術表現風格的多樣化及多元化。受到各地區域特點、民俗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以南方和北方為主的兩大方面的音樂表現風格,南方音樂曲調悠揚、婉轉清秀,北方音樂高亢華麗、歌聲嘹亮。與此同時,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表現風格各具特色,色彩鮮明。例如西北的民歌、東北的二人轉,這些旋律一響起人們就能將其分辨出。把握住各民族音樂作品的風格曲調變化,才能抓住歌曲的特點,表演出不同民族鮮明的性格特征以及嗓音特色,進一步取得理想表演效果。
貝多芬說過:“音樂不再譜上,而在譜子之間”。所謂靈魂歌者,其是將音樂作品中的最深處靈魂挖掘出來,將其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接收的觀眾面前,機械的語言變化,是無法展現歌曲的藝術魅力的,換個角度來說,作為審美主題的聽眾,也是具有豐富感情的人,當他聽到沒有感情的音樂作品時,這個審美對象感受到的不是自我實現,而是自我喪失,不用說感受到神似,連美也是無法感受的。只有深入音樂作品生命深處,且通過不斷的歌唱練習,實現思想上的升華,技術上的提高,才能做到超越創新型的“神似”,引發接收者、欣賞者的真情流露。
二、努力塑形似
通過形使觀眾得到神的感受,關鍵不在形,但又必須通過形。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如果一個歌唱表演者在舞臺上自始至終只唱而沒有眉眼、肢體、身段動作,沒有鮮明的表現力,那么就不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以及精神上的美的享受,沒有表現力以及吸引力,就無法打動觀眾,聲樂藝術便失去了吸引力。我國的京劇就是唱與表演結合的綜合藝術,著名的京劇藝術家侯喜瑞曾說過:“‘做就是說表演為主。表演不論哭、笑、怒、驚、喜等,都要通過手、眼、身、步、口五法。五法純熟,功夫扎實,就能有所施展”。因此,表演者需要有一些形體上的造型訓練,以便更好地表達聲樂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一)眼神
人們經常說,眼睛是打開心靈的窗戶,人物內心的情感最容易從眼神中流露出來,不同的眼光眼神,都能反應出不同的人物心態與感情。這就好像我們常常習慣通過一個人的眼睛判斷某個人的內心世界一樣,不管是表現憂愁思念之情,還是表現喜怒哀樂,都會體現在眼神中,眼神是人情感的重要發源地。演唱者通過對自己眼神的變換,常常能表達出不同的情緒。如京劇演員表演時,喜怒哀樂都在眼睛里,會對著鏡子對著飛鳥快速移動的物體練,目的是為了訓練眼神表現,但不是把眼神鎖定死,而是隨著人物規定情景變化而變更。而在音樂表演上,我們的側重點是要懂得眼神的表現力,首先眼睛要有神,能做到與觀眾眼神交流互動;其次,能夠用眼光示意高低遠近處,讓觀眾明白你的意思;再有,如果有同臺演員,相互之間一定要有眼神交流;最重要的是,用眼睛表達不同的情感,才能唱出“精、神、氣”,才能把歌唱活,才能讓自己的演唱打動人心。
(二)面部表情
有了眼神,我們也要管理好自己的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是最能細膩表現人物情感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張也認為:“一般來說,歌唱時保持微笑的狀態,給予觀眾的感覺最親切,這也是我們歌唱時最容易做到的,而且我們保持微笑狀態時,歌唱會用到的器官基本都處于較為理想的位置”。我們微笑時,笑肌會抬起來,當笑肌抬起后,口腔內的上顎跟軟腭也就同時抬起來了,利于歌聲的傳導。演唱者在臺下練習時除了要注意運用基本的技能技法,也要注意對于面部表情的管理,面部表情在表演中常常能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表情要與歌曲相當,表演時收放自如。不可過猶不及,更不可面無表情。恰當的表情常常能抓住觀眾的心,烘托出更好的表演氛圍。可以在臺下照著鏡子練習眼神以及表情,這樣在舞臺上才能收放自如。
三、形神合一
“神似”是一種精神審美能夠感知的最高狀態,需要表演者發揮豐富自由的審美感知能力,表演藝術家對事物進行認知、感應以及美好想象,根據自己的審美感知主觀想法對作品加以創新,創造出內涵豐富的“神似”精神。最終使舞臺表演能夠更加的“藝術化”。不同地區的民族,藝術歌曲自然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舞臺表演既有外在民族特色,也要有內里民族文化精神。兩者相結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個整體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才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表演。一部好的舞臺作品,對表演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在演唱過程中就需要表演者更好將“形”與“神”結合起來。在聲樂表演中,“形”與“神”之間的關系其實就是聲與情之間的關系,“神似”的作用是“傳神”,也可以說是“傳情”。在歌唱中主要發揮著主宰的作用。在歌唱中,發揮聲音的技巧和嗓音的嘹亮悠揚,都能做到最基本的“傳神”,一個優秀的歌者,學習一首新歌常常要花費很多時間在底下細細琢磨歌曲,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向觀眾傳達歌曲的深遠意境。優秀的歌唱家是能做到“傳情”給觀眾的,一開口就把人帶到那個意境里去。不僅是聽覺的享受,更是視覺的享受。不像是表演,更像是展現一個藝術作品。
四、結語
音樂表演是連接音樂作品與音樂欣賞者之間的橋梁。只有把聲音、情感、表演三者結合在一起,以作品為依據,以生活為依據,突出民族聲樂在表演上的特點,才能使聲樂演唱形式與內容完美統一,做到“聲情并茂,神行兼具”,給觀眾帶來具有藝術魅力的美好印象。
參考文獻:
[1]趙曉鵬.聲樂藝術中的情感表達[J].大舞臺,2012,(04).
[2]黃慧慧.聲樂演唱者的形體訓練及科學訓練方案的建立[J].民族音樂,2009,(06).
[3]肖立群.聲樂表演及其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