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要:隴東秧歌是主要流傳在甘肅東部的漢族民間舞蹈。縱觀隴東秧歌的發展,主要經歷了陜甘寧邊區時期、解放初期以及當代非遺產保護三個重要時期,經歷了從“粗放”到“精細”,從“俗”到“雅”的演變,為隴東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推動了當地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
關鍵詞:隴東秧歌 ? 現代 ? 當代 ? 發展 ? 變遷
中圖分類號:J722.21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170-02
甘肅省慶陽市地處甘肅省東部,在關山、六盤山以東故稱隴東。隴東秧歌是隴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又名“徒手秧歌”。
隴東地處黃土高原中腹地帶,行政區域劃分上屬于陜甘寧蒙跨界區,這里是先周農耕文化區及陜甘寧革命老區所在地。隴東地貌主要是以黃土殘塬、黃土梁茆構成的溝壑區和鄂爾多斯南緣風沙灘地高原,地處干旱與半干旱過渡的農牧交錯帶上,歷史上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交融之地,也是絲綢之路主干道所經之地。[1]隴東多元的地貌、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情孕育了隴東秧歌這種民間藝術。
隴東秧歌主要存在于隴東社火之中,和北方大部分地區秧歌類型相似,分為秧歌舞和秧歌劇兩種表演類型。隴東秧歌舞是由二三十人或近百人組成的集體舞隊表演,秧歌劇是由兩三人說唱表演帶有情節的歌舞小戲,別具一格。21世紀以來,在非遺保護等國家政策大背景下,隴東秧歌作為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地方政府及舞蹈界的極大重視,不論是教學實踐還是學術研究都有長足的發展。本文就隴東秧歌從20世紀30~40年代至今的發展軌跡作以梳理,揭示隴東秧歌在歷史發展、社會變遷過程中縱向傳承以及橫向積累的特點,旨在為豐富地域民間文化內容添磚加瓦。
一、紅色文化洗禮下的發展
20世紀20年代末期,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革命先輩在慶陽南梁點燃革命火種,創建了陜甘邊根據地。慶陽作為陜甘寧邊區形成的歷史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邊區乃至全國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是解放大西北的主要戰場和重要戰略保障基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特殊而又重大的貢獻。在時代的激流中,慶陽勞動人民也創作了豐富多彩的紅色文藝。
《甘肅省慶陽地區戲曲志》記載:1943年秋季,隴東分區黨委宣傳部、隴東劇團派慕柯夫等人去慶陽縣幫助輔導秧歌隊,是年,慶陽卅里鋪鄉的“社火頭”黃潤將地攤子社火搬上舞臺,創造了秧歌劇表演形式,并編創了《減租》《夫妻開荒》《二流子偷雞》《黑牛耕地》等一批新劇目。[2] 1944年10月5日,《解放日報》發表慶陽卅里鋪黃潤等四位農民集體創作的《減租》。10月,慶陽寧縣湘樂南倉鄉劉志仁、卅里鋪鄉黃潤等人代表隴東秧歌隊出席了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召開的文教大會,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為劉志仁頒發“新秧歌運動的旗幟”,毛澤東接見時送他一條毛毯。11月6日晚,在邊區政府禮堂,毛澤東等領導人觀看了黃潤編創的秧歌劇《二五減租》,該劇后來在《群眾日報》上發表。[3]自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王孝錫播撒革命火種到隴東解放區,20余年間,隴東解放區在延安新秧歌運動的時代背景下,群眾文藝創作活躍,掀起波瀾壯闊的新秧歌、新社火、新歌曲、新戲劇運動,創作了大量的新秧歌、新社火、新歌曲,包括《咱們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繡金匾》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以及秧歌劇《夫妻開荒》《減租》等。這些作品拋棄了隴東秧歌舊時娛神、娛人的主要目的,從傳統民間藝術或帶有宗教性的表演中脫胎而出,創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秧歌劇,這些作品以歌舞演故事,反映民眾現實生活和革命精神。這些由農民自己創作的秧歌劇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充滿了泥土氣息,振奮、洗禮了邊區廣大軍民的思想境界,書寫了紅色文藝光輝的歷史,為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助推了社會進步,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當地文化繁榮和發展[3]。
陜甘邊時期,隴東秧歌從隴東走到了陜北以及更廣的地域,期間受到文藝專業人士的指導,并與其他地域舞蹈文化互動、交流,在紅色文化語境中實現了自身橫向發展,從民俗表演逐漸舞臺化、藝術化,從民間祭祀儀式逐漸走向了現實題材的創作,把民主生活與革命思想有機結合,創作了大批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作品,為推動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二、彭松教授的挖掘整理
彭松①,我國著名舞蹈史學家、編導家、北京舞蹈學院教授,1948年曾在解放區工作,1952年至1953年赴各地采風[4],他以一個舞蹈藝術家的慧眼,發現了蘊藏在隴東民間具有獨特藝術韻律的隴東秧歌,隨后將民間采風獲得的動作元素進行歸納和提煉,形成隴東秧歌教學組合,將其列為藝術學校的教學內容。1959年甘肅省委宣傳部籌劃創作歌舞劇《西北一顆紅星》,因此,彭松老師被甘肅省委宣傳部從北京舞蹈學校特邀至蘭州搞創作。1960年彭松老師在蘭州創作期間應邀在當時“蘭州藝術學院”戲劇系舞蹈班授課,也就是在這期間彭松老師創編了隴東秧歌手臂、步伐及傳統組合等十多個隴東秧歌教學組合,并在蘭州藝術學院授課。當時蘭州藝術學院(始建于1958年,現更名為西北師范大學)戲劇系舞蹈班學生楊秀②、劉哈青③等人都隨彭松老師學習了隴東秧歌,她們后來的教學及創作以隴東秧歌為素材創編了許多作品,為隴東秧歌的傳承和發展作出貢獻。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的傳承和發展
1991年9月,“隴東秧歌”代表甘肅省參加了“首屆中國沈陽秧歌節暨全國優秀秧歌大賽”獲得二等獎。2002年慶陽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徒手秧歌之鄉”稱號,2008年6月批準為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1世紀以來,隴東秧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背景下在隴東大地上重放異彩,與隴東秧歌相關的各類演出、比賽異彩紛呈。自2002年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到之后多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農耕文化節等大型活動及元宵節社火表演中,都有隴東秧歌精彩亮相。迄今為止,慶城縣于2005年、2014年及2019年分別舉辦過三屆“徒手秧歌大賽”,2014年、2016年慶陽委宣傳部也舉辦“徒手秧歌廣場舞大賽”,慶陽市七縣一區代表隊及民間文藝團體參加了比賽。由于官方的介入,參與人員廣泛,為隴東秧歌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近年來,慶城縣文化館、隴東“黃土緣演繹有限公司”、隴東學院、巧兒樂藝術團等文化部門、專業團體不斷對徒手秧歌進行挖掘和創新,以徒手秧歌為元素編創了歌舞劇《繡金匾》,舞蹈《山城梁梁上一碗碗水》《黃花黃》等具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品位的作品,并在各類比賽中獲獎。眾多的藝術類活動的開展,不但使徒手秧歌向著“高、精、尖”的藝術審美進步,還有力地促進了隴東秧歌的傳承和發展。
2014年慶陽縣文化館編著出版了《慶陽徒手秧歌》一書,2011年高梅著作《北地舞韻》出版,兩本著作都對徒手秧歌歷史淵源、表演程式、藝術特點作了概述。近年來學界更多的人對其進行研究,中國知網收錄有關隴東秧歌的學術論文及學位論文20余篇,這些論著開啟了徒手秧歌學術研究的大門,為徒手秧歌的創新提供了理論指導。
總之,隴東秧歌置身于非遺保護、全民健身的時代機遇下,其表演形式體現出多樣化特點,并向著民間普及及專業化兩條線發展。
綜上所述,隴東秧歌是歷代民間藝人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逐步積累而成的,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彭松先生的專業化提煉加工以及當代眾多文藝工作者的傳承和發展,之后在長期的縱向傳承及橫向積累中發展、變遷,由民間藝術的粗放逐漸發展到如今的專業化、精細化,實現了從“俗”到“雅”的演變,成為隴東地域文化的代表。
注釋:
①彭松,男,(1916-2016),山東濟南人,中國舞蹈教育家、理論家、編導家。
②楊秀,女,(1945-),蘭州人,1962年畢業于蘭州藝術學院,分配至定西市歌舞團演員,后調至甘肅省體校舞蹈老師至退休。
③劉哈青,女,(1945-)1962年畢業于蘭州藝術學院,海軍政治部文工團舞蹈編導。
參考文獻:
[1]張多勇.豳風論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慶陽地區志戲曲志編輯部.甘肅省慶陽地區戲曲志[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2001.
[3]慶陽地區編撰委員會編.慶陽地區志:第三卷[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4]王克芬,徐爾充,劉恩伯,等.中國舞蹈大辭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