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麗
摘要:微紀錄片以其快、精、短等特征,日漸受到人們的歡迎。MG動畫也具有獨特的傳播優勢,如富有節奏感、信息量大、節奏明顯以及畫面生動等,這些傳播特點與當前條件下受眾的觀賞方式十分契合。顯然,在當前的新媒體條件下,微紀錄片與MG動畫有一些共通之處,如果在微紀錄片中加入MG動畫元素,那么兩者一定可以達到完美的結合。
關鍵詞:民間工藝 ? 微紀錄片 ? MG動畫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174-02
一、微紀錄片與MG動畫的融合
經過創作者的精心設計,銀幕上的MG動畫無論是造型還是場景,抑或是鏡頭切換,都顯露出獨特的魅力。微記錄片的鏡頭語言具有純紀實的特點,因此將MG動畫元素應用于微記錄片,可以增強微紀錄片的趣味性。如今,互聯網中的“萌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即MG動畫,它是一種借助于繪畫的手段,利用萌萌的動漫形象來表現真實的人物形象,這種藝術加工形式既包含真實的鏡頭語言元素,又包括動畫設計元素,然后利用時間軸,使其成為動態的影像。如果創作微紀錄片時加入MG動畫元素,即“萌化”處理微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則可以使紀錄片的畫面更加生動有趣,鏡頭語言的傳播效果一定會更加突出。一般來講,設計者會根據真實的人物形象設計動漫,動漫形象的行為舉止都必須以真實人物形象為依據,如此一來,觀眾的認可程度會大大提高。
二、MG動畫元素在民間工藝微紀錄片的重要性
(一)情景再現
微紀錄片主要利用畫面語言來記錄真實的事件,屬于特殊的影像,由此可見,微紀錄片的最突出特征是真實性,而真實性也是微紀錄片的關鍵。我們知道,微紀錄片是通過鏡頭語言表現真實的事件,而動畫是通過藝術加工的手法再現歷史事件。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再加上數字技術越來越成熟,為微記錄片采用多元化創作手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使其表現力更加突出。隨著數字特效技術的發展,紀錄片創作者開始采用一些新的創作手法,如在歷史類題材的微紀錄片中利用該技術,將古代建筑還原在觀眾眼前,還可以在歷史情境中采用動畫表現手法,從而使觀眾對真實的歷史事件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微紀錄片中的動畫與普通動畫完全不同,微記錄片中的動畫元素為紀錄片服務,主要利用動畫元素來展現真實事件、人物形象等,從而更好地展現微紀錄片的內容、內涵和價值。微紀錄片創作者拍攝傳統手工藝制作或者歷史類紀錄片時,某些內容可能無法利用紀實性的鏡頭表現出來,而動畫手段不僅可以再現真實的歷史事件,而且可以使微紀錄片的趣味性更強,從而將畫面內容、內涵通過多元化表現手段傳達給受眾。
舉例來說,《守藝人》這部微記錄片中的第五集便利用了動畫表現手法,開篇部分向觀眾展示了二十多秒鐘的動畫影像,使觀眾更容易了解中國戲曲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更深刻地感受到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如此,作者還將《阿凡提》這部動畫片中的人物形象融入到戲曲文化中,如此一來,觀眾不僅可以通過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來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還可以形成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二)彌補素材缺失
受時間、空間以及拍攝技術等限制因素的影響,現有的微紀錄片創作條件根本不可能完全還原歷史事件的許多真實場景,換句話說,所要記錄的很多內容無法利用寫實性鏡頭語言表現出來,這勢必會出現影片敘事不完整的情況。紀錄片創作要想將表達的內容完整地表現出來,非常有必要借助于動畫手段來輔助實現。眾所周知,微紀錄片中動畫元素的應用,可以生動再現歷史情境,增加微紀錄片的趣味性,事實上,在微紀錄片中應用動畫元素還具有彌補素材不足的功能。前文簡單提到,將動畫元素融入微紀錄片中,微紀錄片的敘事功能會更加完整、突出,普通微紀錄片中敘事素材不足的缺陷便可以得到很好彌補。從當前來看,在《二十四節氣》這一微紀錄片中,動畫元素則很好地服務于微紀錄片,并在微紀錄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動畫元素也為該微紀錄片增添很多亮點。毫不夸張地說,不少觀眾之所以對這部微紀錄片印象深刻,很大原因在于被其中的動畫元素所吸引。這部微紀錄片的最突出之處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動畫元素融為一體,從而使觀眾更深刻地理解二十四節氣。該紀錄片4分11秒處為觀眾介紹雨水的來源,并向觀眾講述相關歷史典故,創作者利用紀實性鏡頭語言記錄蒙蒙細雨中的馬路、花朵以及屋檐等,紀實性鏡頭在紀錄片創作中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是如果僅僅使用這一種表現手段,這部紀錄片極有可能無法引起觀眾觀看的興趣。由于制作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動畫元素,該紀錄片中素材缺失的不足得到彌補,有效增強了紀錄片的敘事效果,使其看起來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由此可見,動畫元素對素材不足的彌補,歸根結底是對影片敘事性不足的彌補,不僅如此,微紀錄片中動畫元素的運用,還可以起到彌補情感缺失的重要作用。盡管微紀錄片的重點應該放在描述客觀世界上,但不僅限于此,它還要用鏡頭語言傳遞創作者的情感,使觀眾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在紀錄片創作中加入動畫元素,不僅使鏡頭語言更加豐富,畫面造型更加生動,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彌補了微紀錄片中情感不足的缺陷。當微紀錄片創作者難以利用紀實性鏡頭表達豐富的情感時,便可以利用動畫手段來實現。在《二十四節氣》這部微紀錄片中,第10分鐘處描繪了外婆制作風箏的過程,還展現了外婆帶作者放風箏的場景,風箏不僅將觀眾的思緒帶回到快樂的童年,同時也將美好與祝福帶給觀眾。影片中的風箏寄托著外婆對孩子的愛,希望自己的后代不像她一樣忍受病痛的折磨,這是影片所要展現的內在情感。通過運用動畫表現手法,風箏高高飛揚在天空中的場景被生動地表現出來,屏幕中的虛線條與實線條結合在一起,天空中的風箏越飛越遠,象征著病魔與痛苦離我們也越來越遠。這一片段是對影片情感缺失的彌補,很多觀眾通過這一點與創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部影片10分36秒處描寫外婆充滿慈愛地教作者制作手工藝,而后鏡頭一轉,屏幕中出現了作者長大成人后獨自制作手工藝的場景,而后的鏡頭展現出作者流淚以及寫有“外婆別走”的畫面。以上畫面是作者情感的外露,彌補了微紀錄片中情感的不足,不僅將深厚的情感融入手工藝品中,而且也表達出作者對外婆的深厚感情。如此一來,微紀錄片的敘事性更強,情感也十分深厚,并且恰到好處地將深厚的情感傳遞給觀眾,使讀者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撼之情。
(三)活躍畫面元素
我們都知道,微紀錄片的靈魂蘊含于畫面之中,畫面語言是敘事結構、故事情節以及情感的主要載體。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觀看電影的方式也發生了轉變。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的時間越來越零碎,因此人們更多傾向于時間短、內涵深的視頻,這為微紀錄片創作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動畫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段,將動畫元素與微紀錄片融為一體,不僅可以彌補微紀錄片敘事性和情感性不足的缺陷,而且可以豐富畫面內容,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國》第八集便包含了大量的動畫元素,而動畫也因此成為創作者情感表達的重要工具。正是因為動畫元素的應用,該紀錄片為觀眾營造出獨特的意境,畫面效果極好。該影片整體為水墨畫風格,動畫與實景相結合,構圖方式極為巧妙,使影片畫面融入了濃濃的情感,為讀者講述了落菜轉變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蔬菜的過程,使觀眾看得津津有味。通過運用動畫元素,落菜的轉變過程更加生動形象,影片不僅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而且極富美感,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感受。
參考文獻:
[1]曾驥飛.淺析MG動畫的國內現狀與發展前景[J].西部皮革,2019,(20).
[2]萬欣.MG動畫形式公安微課程應用探析[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9,(03).
[3]尚亞婁.現代插畫元素在MG動畫中的應用[J].傳媒論壇,2019,(18).
[4]曹源,夏勝,李金玲.MG動畫在核科普領域的應用研究——以《三生三世 核你一起》科普片為例[J].通訊世界,2019,(08).
[5]應浩.淺談MG動畫在媒體變革中的應用[J].東南傳播,2019,(08).
[6]寇魯歡.MG動畫在高校形象宣傳片中的應用[J].西部皮革,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