謭析 扶燕 龍國洪
摘要:江姐題材的文藝創作一直是文藝創作領域的關注點,產生眾多優秀藝術作品,尤以江姐題材的劇目為最。貴州花燈戲《紅梅贊》是2019年上演的優秀劇目,本文將對《紅梅贊》·江姐的形象塑造展開論述。
關鍵詞:江姐 ? 《紅梅贊》 ? 江姐形象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001-02
一、巖上紅梅開,歲歲引春來
1961年12月,現代作家羅廣斌、楊益言創作的紅色題材長篇小說《紅巖》出版。小說《紅巖》謳歌了以江雪琴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氣節。《紅巖》出版后,引發了以江姐為題材的紅色文藝創作熱潮。如20世紀60年代上映的紅色電影《烈火中永生》,著名表演藝術家于藍飾演的江姐形象深入人心,成為熒幕上的經典。20世紀60、70年代,出現一批以江姐為題材的劇目,如川劇《江姐》、潮劇《江姐》、越劇《江姐》、滬劇《江姐》等,形成戲曲舞臺上的江姐熱。進入21世紀,創作和復排江姐題材的劇目仍是熱點。如2001年上演的評劇《紅巖詩魂》、晉劇《江姐》、川劇《江姐》、花燈劇《江姐》,中國京劇院的現代京劇《江姐》,上海歌劇院排演世紀版《江姐》,大型交響清唱劇《江姐》等,再度引起人們對于江姐這一舞臺形象的關注。20世紀60年代至今,江姐題材的劇目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其中,歌劇《江姐》以經典的歌詞,優美的旋律,廣受觀眾喜愛。歌劇《江姐》首次公演于1964年。該劇是我國已故著名文學家、劇作家閻肅的成名之作,閻肅以小說《紅巖》中江雪琴的事跡為素材進行編創。優秀的文學劇本和舒展的音樂使歌劇《江姐》在時光的沉淀中歷久彌新。1964年公演至今,江姐的扮演者已有五代。第一代江姐萬馥香(A角)、蔣祖繢(B角)、鄭惠榮(C角)到第五代江姐王莉(A角)、伊泓遠(B角)、哈輝(C角),江姐的形象始終為觀眾所喜愛。五代江姐的藝術形象塑造各具特色,但傳遞了相同精神力量。
江姐的藝術形象為何在近60年來引發人們情感共鳴?究其原因,在于忠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格精神的象征,在于中國人“觀史知今,當思進退”的歷史情懷,在于不同時代的人們靈魂深處對不屈不撓的紅梅精神深切的呼喚。
二、花燈頌英烈,紅梅煥新彩
貴州花燈戲《紅梅贊》2019年走上戲曲舞臺,以貴州花燈的形式再度演繹經典劇目。主創團隊為經驗豐富、成果豐碩的藝術家。在主創團隊精心創作下,貴州花燈戲《紅梅贊》成為一部水準高、特色明的作品。
致敬經典,彰顯個性。貴州花燈戲《紅梅贊》文學劇本移植于歌劇《江姐》。歌劇《江姐》作為經典的紅色題材歌劇,具有極強的思想導向性及良好的社會影響力。《紅梅贊》的文學劇本完全移植于歌劇《江姐》,但唱腔設計與舞臺呈現則體現貴州花燈戲的自身特色,使其既有紅色題材戲曲的嚴肅性、正氣性,又有地方戲曲的鄉土性、親民性。全劇高度刻畫江姐志向堅定、無畏犧牲的革命英雄形象,謳歌了江姐在革命斗爭中的系列感人事跡,引導觀眾在觀演的過程中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產生情感共鳴,珍惜和平生活,讓經典作品再度煥發出新時代的藝術生命力,是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時代性、地域性于一體的優秀地方戲曲。
音樂鮮明,個性突出。貴州花燈戲《紅梅贊》的音樂創作楊小辛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作曲家。他在34個唱段設計中保留了歌劇《江姐》音樂的經典性,突出了貴州花燈音樂的地域性,體現了貴州花燈戲《紅梅贊》自身音樂風格的獨創性。其經典性在于保留歌劇《江姐》經典樂段的音樂素材,如主題曲《紅梅贊》在劇中多次出現,既重現了歌劇《江姐》的經典唱段,又強化了貴州花燈戲《紅梅贊》的思想主題;其地域性在于貴州花燈戲《紅梅贊》中處處可感受貴州花燈原始曲調的韻味,如劇中唱段《紅梅贊》運用了安順花燈小調《梅花》,《繡紅旗》運用了獨山花燈曲調《踩新臺》,使觀眾覺得生活氣息濃郁,親切易聽,具有貴州花燈的音樂特色;其獨創性在于既以貴州原始花燈曲調為素材,又根據劇情發展和舞臺呈現的需要有新突破,如劇中經典唱段《五洲人民齊歡笑》合理借鑒運用我國傳統戲曲板腔體的板式變化,以強化該唱段強烈的戲劇性。全劇尾聲處的音樂創作尤為感人,此時江姐己英勇犧牲,當《紅梅贊》輝煌激越的主旋律以民族交響樂的形式再次出現,主旋律輝煌的音調與莊嚴悲壯的英雄群像融為一體,交相輝映。悲壯、崇高的音樂力量直擊人心,觀眾的情感得以抒發,思想得以升華,使該劇的音樂創作實現二度創作與三度創作的融合。
三、情為梅花韻,志為梅花魂
花燈戲《紅梅贊》江姐的扮演者為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獲得者邵志慶。邵志慶是一位具有39年舞臺經驗的表演藝術家,塑造了眾多經典的舞臺人物形象,她在扮演《紅梅贊》中江姐一角之前,已在2009年上演的紅色題材花燈戲《征人行》中扮演勇敢機智、信念堅定的紅軍戰士趙冬梅,且獲得較高的社會評價。作為老一輩花燈表演藝術家,邵志慶唱功扎實,扮相優美,她在花燈戲《紅梅贊》中塑造的江姐形象與江姐原型高度契合,多層次呈現了一位共產黨、一位知識女性、一位妻子和母親的飽滿形象,表演層次豐富,角色特征突出,具有極強的藝術感召力。筆者認為,她在江姐形象塑造上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藝術特色。
歷史·當下,有機連接。邵志慶以其優美而有張力的唱腔,富有層次和深度的舞臺表演,創造性地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情感豐富、意志堅定的江姐。邵志慶在塑造江姐形象時,靈活運用了流傳于貴州民間花燈戲中的念誦詠唱及身段手法,把舞臺上的每一個唱段,每一句念白,每一個舞蹈化的形體動作高度凝練,生動表現了江姐的性格特征,清晰地表達出了江姐的思想情感,表演極為出戲,有吸引力,讓觀眾重溫經典形象江姐的同時感覺到屬于當下的時代氣息,實現舞臺與生活的自然銜接。深入刻畫江姐在不同環境、不同心境中的所思所行,賦予江姐形象更多的層次感,表演不拘泥于固有的程式,創造出具有自身藝術個性的江姐形象,使觀眾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江姐形象中看到屬于當下的時代意義。如第一場戲中明霞(蔡妙禧飾)碼頭送別江姐,這是江姐第一次唱出主題曲《紅梅贊》(音樂素材為安順花燈小調《梅花》),具有點題之意。此時的江姐有著一腔革命激情,既有著將與丈夫并肩作戰的憧憬和期待,又有著對險惡斗爭環境的理性認識,人物心理活動豐富,要出戲不易,邵志慶在此處演唱《紅梅贊》時其唱腔設計與身段手法均契合人物的心境,極為考究,舉手投足,一言一笑有恰到好處的美感,表現人物心理活動極為傳神,細膩地刻畫了具體場景中江姐形象,又注入現代感。表演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干凈利落,節奏明快,銜接自然,將江姐這樣一位英雄的、崇高的、堅韌的革命女性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格外生動,使江姐的藝術形象顯得真實、具象、深刻,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既有革命斗爭精神,又有時代氣息的江姐。邵志慶對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度刻畫,使其舞臺上的二度創作富有表演張力,以表演連接了歷史與當下,引導觀眾進入三度創作,使觀眾由戲入境,入境生情,既有情感體驗,又有審美認知,引發觀眾對于當下和平年代安穩生活來之不易的思考,從而實現臺上與臺下的互動,歷史與當下的連接,從這個角度而言,邵志慶塑造的江姐形象具有歷史厚重性和現實可觸性。
形神兼備,以演言志。邵志慶在花燈戲《紅梅贊》江姐的舞臺形象塑造中形神兼備,高度刻畫江姐傲雪凌霜、不折不撓的精神氣節。形神兼備體現為其在“唱、念、做”的表演中追求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一個走步,一個轉身,一句念白皆契合于江姐人物形象塑造,體現了江姐的神韻。以演言志體現為其在江姐的舞臺形象塑造中將“唱、念、做”作為言志的具體表現手段,讓藝術表演手段服務于角色形象塑造的需要,將江姐百折不撓、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予以深度和精度的展現。以演言志既有貴州花燈戲《紅梅贊》江姐舞臺形象塑造的必然要求,又有邵志慶自身藝術追求的投射,“‘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志”是在心里的,它是一種愿望、感想、感慨、以至于意見…”[1]“志”需外化為行為活動才能得到體現,邵志慶對江姐的舞臺形象塑造中以“唱”、“念”、“做”為“志”的外化載體,將江姐不屈不撓的革命志向與自身藝術追求志向予以自然重合,使江姐形象凸顯出更為立體的美感,實現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統一。她以自身獨具個性的藝術表演,解決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矛盾,對塑造的江姐形象顯得自然、典雅、深刻,既再現了以往劇目中江姐的經典形象,又為戲曲舞臺留下屬于貴州花燈戲的江姐形象。
參考文獻:
[1]張庚.戲曲美學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