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沙 王亞寧

摘 要:隨著時代的日益發展,康復景觀作為一種以康復功能為主題的新興景觀范例廣泛出現,兒童康復景觀因其特殊性成為康復景觀的一個單獨分支類型。兒童患者相較于成人,對環境感知和品質需求更為敏感和特殊。文章通過對兒童病患的心理特征及其景觀環境需求進行研究,結合國際兒童康復景觀的優秀案例,總結其設計手法及語言,將國外的前沿成果引進并與國內實際情況相結合,對兒童康復景觀設計的前景進行展望與思考。
關鍵詞:康復景觀;兒童患者;心理認知
康復景觀是醫療環境中的正能量外部空間,對病患身心的益處良多,許多學者對其理論進行了廣泛研究,但針對兒童病患的康復景觀研究卻非常少。兒童康復景觀是特別為一些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疾病的兒童而專門設計的,具有促進病患恢復健康功能的景觀。
一、康復景觀理論概述
康復景觀的前身是康復花園,隨著康復花園功能的不斷增強,康復景觀就此出現,其定義進一步細化為通過自然或人工景觀,以主動或者被動的方式,促進使用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等多方面的恢復,并強調重建人的精神情緒與環境的內在聯系??祻途坝^是伴隨著醫療空間的發展而出現的,作為輔助患者康復療養的空間形式,在現今的醫院中起著重要作用。
卡普拉夫婦提出康復景觀的原則特征,即連貫性、復雜性、神秘感和可識別性、吸引力和兼容性,除此之外,康復景觀還必須具備可見性、可達性、熟悉感、安靜及舒適、明確、積極的藝術。通過把握康復景觀特征的提煉可初步歸納其設計要點,但對于兒童康復景觀這一單獨分支,需要依據兒童特有的身心特征進行分析歸納。
二、兒童心理認知及相應康復景觀設計要素
兒童康復景觀是特別為一些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疾病的兒童專門設計的,具有促進病患恢復健康功能的景觀。兒童比成人更具可塑性,又因處于成長期心智不健全變得脆弱,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是更能夠從景觀的康復功能中受益的群體。
(一)兒童心理階段認知及環境需求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明確了兒童心理發展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發展觀。以各個年齡階段下兒童不同的行為和心理發展特征,結合現有研究初步總結了兒童對環境的相應需求(表1)。
(二)兒童康復景觀設計要素
兒童病患對環境的要求更加特殊苛刻,環境的陌生感、聲音、氣味及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會加重兒童的壓力,從而導致不利的康復效果與消極情緒行為。實驗表明,戶外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對人具有舒緩心情及減壓的效果,在花園里休息玩耍過的兒童患者更容易表現出積極配合的治療態度。兒童康復景觀主要是以感知為設計出發點,通過五感給予兒童感知思維、行為、情緒上的主被動刺激,利用空間、環境、植物等元素搭配,結合園藝療法、游戲療法、記憶療法達到康復效果。針對兒童病患的特征,結合康復景觀設計原則,歸納總結了兒童康復景觀必須具備的幾點要素。
一是安全性:兒童較成人辨別和控制力較差,因此空間布局及材料選擇必須首要考慮安全性。
二是熟悉感:用熟悉的自然或人工元素來緩解兒童病患對陌生環境的心理壓力。
三是趣味性:兒童對于非語言形式的信號接受力較強,圖像比文字更易吸引其注意力。根據不同年齡段的患兒對場地、活動內容的需求劃分多樣性空間。
四是兼顧陪護:設計中遵循人性化設計原則,從空間布局到細節設計都兼顧各使用群體(家屬、來訪者及醫護人員)對環境的需要。
五是以自然為本:遵循自然的法則,將陽光、水和植物等自然元素合理納入康復景觀設計中。
三、兒童康復景觀案例分析
康復景觀是一座結合醫療與自然的全新療愈場所,也是一門新興產業。我國對康復花園的研究尚處于初期,通過學習西方優秀案例,可以更切實地了解兒童康復景觀的營造手法與設計語言。
(一)安娜·肖兒童研究所
為了盡可能地還原大自然的原始形態,安娜·肖兒童研究所建造了一個源于自然又回歸自然的“樹屋”主題兒童行為醫學研究所。該項目包括支持兒童與看護人互動的病人診療室、家長教育和參與的空間以及專門為兒童提供服務的友好空間。
在建筑結構上,研究所的不同功能區間都融入了景觀要素,為兒童提供接觸自然材料和自然光的途徑。貫穿建筑的是一棵12米高的造型奇特的仿真樹,從一樓一直延伸到三樓,既還原了場地上的原有樹木,也巧妙地將自然元素融入醫療環境。整個建筑如同一棵有生命力的樹木,核心系統是承載所有交通的樹干,各個功能區就是樹枝,向外探出的平臺引入陽光,讓患者能享受到近處的公園和遠處的群山。這一設計把康復花園整合為建筑環境內的一部分,為醫療環境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為保證不同需求的患者均可獲得舒適的就醫體驗,建筑主體的三個樓層分別設計成代表森林的三個層次(地面、下層植被和樹冠),同時利用起伏的場地設計兩個專用通道:一個用于患者日常的就醫訪問,另一個用于自閉癥或其他行為疾病患者的通行。
設計深入了解使用者身心特征,為患兒提供心靈放松的空間,以減少壓力,促進康復。公共區域廣泛運用二維和三維藝術以促進患兒康復,彩色的藝術品裝置懸掛在中庭,蝴蝶、甲蟲和昆蟲的圖案打印在裝飾面板上,每個診室定制的動物圖標,與公共空間的標識物和藝術品、整體外觀設計和建筑結構完美結合。候診室的空間采用了柔和的灰棕色調,并鋪設了柔軟的地毯,舒適的環境可以減少患兒的焦慮。除此之外,位于建筑天臺的屋頂花園也組成了治療環境的一部分,每周的表演活動和體育鍛煉在此進行,給住院的兒童創造了一系列互動環境來緩解壓力,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
(二)萊加希伊曼紐爾兒童醫院
萊加希伊曼紐爾兒童醫院的兒童花園是醫院建筑圍合的庭院花園,其主要設計特點是植物的豐富多樣、景觀小品的應用以及空間的劃分。
兒童較成年人對于感官刺激更加敏感,對于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更為強烈,這些需求都可以通過豐富的植物與多樣有趣的景觀小品來滿足。花園入口處設有孩童玩水的雕塑水景,生動的造型鼓勵兒童與之互動。設計者在花園空間中設置了多樣奇特的景觀小品,大量童話和動植物相關的雕塑形象為空間添加了新鮮感和趣味性。這座花園內植物品種十分豐富并且搭配有致:小徑兩邊種有與兒童身高相符的草木,便于兒童與植物間的互動;花木前都配有拉丁文及英文的名牌、植物屬性的簡介,更增加了教育意義;種植臺里有許多生菜、番茄等可食植物,豐富了兒童患者的味覺感官。
兒童康復花園的設計不僅需要考慮兒童患者的個體需求,也要滿足陪同者的需求,這些使用者包括患兒的家人和醫護人員等。設計者巧妙地利用植物設計劃分出尺度大小多樣的公共和私密空間。花園的中心是一塊草坪,為各種活動和聚會提供了開敞的公共空間。沿著花園的環形小徑,來訪者會經過由種植臺或灌木圍合成的半封閉子空間,那里擺放的座椅為個人或小家庭提供休憩功能?;▓@小徑是輪椅可及的硬質鋪地,富有變化的鋪裝表面和坡度幫助患兒重新學習平衡和行走。為了保護花園中使用者以及病房和診療室中患者和醫護人員的私密感,但又不完全屏蔽身處建筑中人們的視線,設計者在有窗戶的建筑外墻前有選擇性地種植了低矮的樹木?;▓@內設有大型涼棚,為使用者遮陽避雨,寒冷的冬天,活動可以在寬敞的走廊中進行,兒童患者同樣可以透過與他們視線平行的窗戶觀賞花園景色。
四、結語
通過將康復景觀理論及兒童心理特征分析結合案例實證,發現兒童康復景觀設計并無固定的風格形式,設計核心識基于患兒的需求與治療過程,關注患兒的身心健康。兒童康復系統具有特殊性、專一性和依賴性,因兒童自身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對環境的要求更加特殊,因此康復景觀設計應考慮其使用機制。兒童康復景觀設計需要基于兒童的感知和行為特征,分析在地環境的康復特質,結合人性化設計原則,充分引入自然元素,改善患兒治療環境,從而達到治愈目的。在借鑒國外優秀案例的同時,更需結合本國國情,因地制宜,努力打造有針對性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康復景觀,這是當下值得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曹媛.基于康復性條件下兒童醫院景觀設計方法研究[D].長安大學,2015.
[2]范婷,黃春華.園藝療法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6).
[3]蘇亞萍,洪艷.康復性花園景觀裝飾藝術形式研究與探討[J].設計,2018(21).
[4]KAPLAN S,KAPLAN R.The experience of nature: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穆尼.康復景觀的世界發展[J].陳進勇,譯.中國園林,2009(8).
[6]江婉玉.基于兒童心理學的兒童醫院內部空間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4.
[7]劉爾希.基于循證理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適幼性模塊研究[J].南方建筑,2018(4).
[8]孫晶晶.注重心靈感知的兒童康復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16(12).
[9]邵仁杰,吳少華.園藝療愈景觀系統及要素屬性分類研究[J].綠色科技,2018(1).
[10]陳晨.基于感知的兒童康復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7(7).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