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蒙?吳冰晴?汪智靈
摘 要:自古亳州市中藥材在全國中藥材產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現在亳州市依靠當地的自然環境、規范化種植和合適的運營體系發展中藥材產業。本文研究亳州市中藥材當前的銷售模式,總結出產業化布局、系統信息化、監管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當前亳州市中藥材銷售模式的改進方案。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大,中藥材的流通交易遍布全球,自古聞名的亳州中藥材交易流通更是如此。研究亳州市中藥材發展的隱患,對亳州市經濟健康增長和優化我國中藥材銷售模式至關重要。
關鍵詞:亳州;中藥材;銷售
一、前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標志,我們必須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全面謀劃和系統部署了中醫藥發展問題。安徽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快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以增強其在全省經濟中的地位,出臺了《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藥材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和《安徽省(亳州)現代中藥產業發展規劃 (2009-2020年)》。亳州市始終堅持“以藥立市”的原則,以中醫藥為第一支柱產業,采取了各項政策措施,促使全市經濟發展顯著。安徽亳州中藥材資源豐富,藥農種植經驗成熟,解決亳州中藥材銷售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對促進亳州市中藥材產業和亳州市經濟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二、安徽亳州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
安徽亳州作為中國四大“藥都”之首、神醫華佗故里,中醫藥種植、加工、貿易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亳州就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藥材集散地。清代詩人劉開有描寫亳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可見當時亳州中藥材市場的盛狀。
1.當地自然資源狀況
亳州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該地區四季分明,土壤氣候適宜、光熱水氣組合優越,這使得亳州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種植面積廣,飲片產量高。
2.規模化種植狀況
近年來,亳州中藥產業隨著經濟的轉型在一定程度上發展起來,已成為中國著名的中藥集散地。隨著中醫藥產業規模的不斷發展,藥材品種日益繁多,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其中譙城區和渦陽縣是亳州市中藥發展主要集中地,種植面積廣約1000萬畝,品種高達200多個,其中牡丹、白術、丹參等32種中藥材是主要品種。各藥廠也在積極提高藥材質量以通過GAP認證,如下表2:
同時,華佗國藥、雷允上藥業、濟仁藥業和滬譙飲片廠等藥廠還在為通過GAP認證而積極建設中。
3.中藥產品發展狀況
亳州市中醫藥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廣,品種多。雖然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整體經濟發展狀況看似良好,但由于中藥種植戶的銷售管理方式落后,物流體系制度建設的不完善,以及沒有選擇合適的運營方式等原因,亳州中藥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
(1)市場狀況
安徽亳州中藥材在其交易大廳的銷售主要為各類藥材切片,因芍藥是亳州中藥材的重點種植對象,因而其在交易市場的出售量較大。中藥在市場上的價格受藥品質量和規格的影響,使得價格存在差異。但亳州市中藥市場平均售價和質量仍優于其他中藥市場。
(2)市場需求與物流量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健康生活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再加上國家醫療保險和醫療體制改革政策的推行,市場需求迅速擴大,使得我國的醫藥市場發展迅速。醫療水平的提高又加劇了我國社會老齡化發展現狀,用藥人群進行藥品總消費中老齡人的比例過半,所以藥品消費幅度的增加使中藥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長。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中西藥的結合治療在疾病的控制上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人們對中藥的認可度不斷擴大。
(3)中藥相關產業狀況
近年來,亳州市依托中醫藥優勢,在中藥加工業、中藥提取工業、中藥保健產業等中醫藥相關產業中,大力發展中醫藥及不同種植技術產業。亳州市中醫藥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在2018年就突破了千億大關,高達1096.8億元。其中182家企業通過GMP技術認證,57家成為全國發展中醫藥百強中小企業。而亳州市種植大戶和龍頭企業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就業,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當前亳州市中藥材銷售模式的研究
目前,亳州中藥材市場的銷售主要是以批發為主,與零售相結合,同時嘗試發展一個B2C網絡銷售模式。
1.規范管理,成立中藥材交易市場
1984年,亳州成立了第一個中藥材市場“中藥材大世界”,亳州的中藥材交易開始進入規范化管理的初步階段。1995年投入運營的“中國(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帶動了亳州與中藥材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2010年4月,康美藥業收購了亳州市中藥材交易市場,建立了“康美(華佗)亳州中藥城”。中藥城總投資15億元,占地1000畝,總面積1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站式中醫藥交易市場。經過三次搬遷,通過企業重組和市場資源整合,亳州市中藥材交易市場經濟規模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定點攤位3500個,每天上市藥材6000噸,上市品種2600多個,年中藥材交易額100多億元。
2.創新產業模式,形成特色交易中心
2019年,亳州中藥材商品交易中心正式成立,創新建立“中草藥+互聯網+金融服務+倉儲質量檢驗+現代物流+產業匹配”的中藥產業模式,采用“統一質量管理模式、統一存儲、統一包裝、統一采購、統一結算、統一管理”的經營模式,打造“平臺+實體”的智慧藥品市場,促進中國中藥材、醫藥行業的現代化,引領中國傳統中藥材交易轉型升級。交易中心開通了大宗中藥電子商務平臺、中藥電子商務平臺、中藥飲片電子商務平臺三大網上交易平臺,使采購交易更便利。亳州中藥材商品交易中心的投入使用,是推動亳州傳統中藥材交易轉型升級,助推亳州打造“世界中醫藥之都”的重要動力。
3.“一帶一路”機遇下,國際博覽會的召開
2019年,國際(亳州)中醫藥博覽會暨第35屆全國(亳州)中藥材交易會在亳州隆重開幕,同時全面落地開展了中醫藥展、中藥食品展、酒類展、國際(亳州)中藥材互聯大會2019年國際(亳州)中醫藥發展論壇等活動。開展中醫藥博覽會是亳州市為進一步擴大亳州市中醫藥產業的發展規模,增強亳州市中藥材市場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擴大中藥材的銷售渠道與競爭力的關鍵舉措。通過展會,吸引了國內外相關企業前往亳州開辦企業,為亳州市政府招商引資,進一步發展亳州市相關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中藥材銷售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1.產業化布局不夠合理,存在假冒偽劣產品
亳州市中藥材市場的加工缺乏統籌規劃,布局較為分散,對藥材銷售和流通市場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中藥市場存在巨大的利潤空間,中藥市場中摻假現象嚴重,導致中藥產品質量不合格。
2.互聯網技術滯后
由于互聯網技術發展較為滯后,導致亳州市的中藥材系統缺乏信息化功能,沒有區域性信息樞紐。同時,由于中藥材的條碼技術還不普及,無法使用射頻跟蹤技術對中藥材進行防偽識別和相應的管理,限制了亳州中藥材的進一步發展。
3.監管體系較為缺乏
關于中藥材市場的法律政策法規、指導工作條例等不夠完善,且政府監管不嚴、執法不力。因此缺乏強有力的監管指導和發展規劃,不完善的監管體系,導致藥材市場自由放任地發展,市場中的藥材質量嚴重參差不齊。
五、對當前亳州傳統中藥材銷售的建議
1.加強產業集群效應,規范中藥材市場布局
以圍繞康美(華佗)亳州中藥城為中心,聯合分布式醫藥加工企業,嚴格規范市場化布局,構建集中化、產業化、國際化的中藥市場格局,擴大產業集群效應。加強產業集群使各市場高效流通,實現中藥材產業結構升級。
2.加強市場管理,打擊假冒偽劣產品
政府要加強對中藥材市場的管理,制定中藥材市場監管條例,對違法違紀、擾亂市場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對中藥材從生產上市到進一步加工、流通的全過程嚴格把關,避免市場上出現假冒偽劣產品。要大力推進中藥材商人思想教育,提高其職業道德,使其正確認識假冒偽劣商品進入市場的嚴重性,積極維護市場秩序,拒絕摻假,賣良心藥,做良心人。
3.打造亳州中藥材特有品牌效應
亳州市在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自產豐富的藥材還匯集從各地運來的中藥材從而中轉。將中藥材打造成為亳州一張獨特的名片非常有必要。部分企業可以和京東、天貓等B2C平臺合作,成立自營店鋪,塑造特色品牌,既保證產品質量,也擴大了產品影響力。加強中藥高精度研發,重點加強亳州中藥材市場的品牌建設,打造亳州特有的品牌效應,做到“藥材之鄉,養都亳州”。
4.打造物流基地,建設中藥材互聯網交易中心
嚴格按照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專業的醫藥市場建設的有關規定,建立與供應商、分銷商共享的數字網絡平臺,同時注重綜合經濟發展,延伸相關產業鏈條。
六、結語
亳州的中藥產業發展迅速,并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但亳州市中藥產業創新能力不足、集約化程度低、企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配套服務嚴重滯后等問題依舊較為嚴重。由于企業缺少中藥材種植管理方面的技術創新人才,難以對種植戶的技術進行教育指導,藥材品質參差不齊,亳州中藥材種植規模化、標準化面積不足整體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不能適應國家及市場對中藥產業發展的要求,大多中藥材質量不過關,只能長期靠低價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中藥材質量不穩定、品種混亂、鑒別困難等因素,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加工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這些問題威脅著亳州中藥材經濟健康增長。
總體上看,亳州中醫藥產業發展成果輝煌,但又危機四伏;既面臨難得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利用現有優勢,制定策略,揚長避短,是亳州中藥材產業面臨的巨大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劉民芳.亳州市招商投資指南的翻譯報告[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2014.
[2]高振東.亳州市中藥材市場發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000(012):91-92.
[3]李瑩.亳州中藥材物流發展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4.
[4]羅賢圣.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近況[J].中國現代中藥,1999(5):38-38.
[5]尹艷,李倩,郭昫,等.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調研報告[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000(010):103-103,104.
作者簡介:洪曉蒙(1999- ),女,漢族,安徽省六安市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在校本科生,貿易經濟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