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平
摘 要 休閑度假型旅游已經成為如今旅游的主要形態,對度假社區建筑進行設計時不能只考慮建筑的材料、造型、尺度等 “內向”型因素,也要重視休閑度假的特殊需求,注重建筑與景觀的融入,實現建筑設計與旅游、環境的共生生態設計。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度假社區建筑與生態自然景觀整合的視野出發,從建筑的角度,提出度假社區在空間布局、環境整合、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設計思路和策略。
關鍵詞 度假區;生態環境;自然景觀;融合;策略
1度假社區的功能與特點
旅游度假社區通過其建筑空間組成的交通、住宿、餐飲和娛樂設施為旅客提供服務,其建筑尺度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行經歷和旅游區的環境產生影響。旅游度假社區在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綜合性。首先,它具有非常強的度假功能,兼具適宜的服務設施和優美的自然環境,能為度假者提供休閑娛樂項目。其次,時代性和開放性較強,注重吸收新時代的優秀文化。
度假社區這些功能決定其對環境要求十分高,并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受周邊城市的影響或影響很小,因此,在選址階段就要綜合分析氣候、環境、自然與人文資源的豐富程度等,確保其規劃、建筑和景觀設計可以自成系統。另外,度假社區建設量小,容積率低,環境質量要求高,在低容積率的前提下,需要合理規劃土地,同時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形成良好的社區環境。最后,度假社區具有生活和工作的復合功能,是城市機能的縮影,因此,建筑類型需要實現多樣化特點,成為自給自足的社區,確保保持社區活力,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旅游度假小鎮,實現社區的持續發展[1]。
2設計思路與策略
2.1 目標設定——生態需求綜合
生態度假區的設計目標是要同時滿足旅游、環境和建筑自身的三方面需求。
滿足旅游的需求。生態度假區建筑設置也屬于旅游吸引物的一種,屬于后天附加的吸引力,要和自然景觀資源一起融合,符合旅游者回歸自然、調養身心、體驗當地文化的心理需求,給旅游者帶來超值的旅游感受。如著名的南昆山十字水度假村,通過選用當地的茂密竹林的竹子用于橋的材料,不僅符合生態、建筑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符合旅游區天人合一的東方精神。除了竹橋,該度假村的亭子的樓板、斜撐柱、屋頂結構也采用竹子作為材料,與水聲、鳥聲和風聲融合一起,站在亭子上,眺望竹林,河流,滿足旅客旅游的心理體驗。建筑材料的選擇上也體現整個度假區的建筑特色,成為標志性建筑。
滿足環境的需求。生態旅游度假區開發強調低強度、低密度,盡量減少對基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進行適宜性分析,限定建設用地的空間范圍和建筑材料選擇。從建筑建造環境來看,旅游度假區建筑對生態要求較高,需要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分析,提出建設條件的生態優劣分析,明確建筑合理布局。建筑材料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天然材料,減少施工過程中對環境影響,同時選擇天然材料,也能與自然景觀融合,產生形體色彩方面的對應,避免視覺污染的同時提升度假區的地域性和特色性。
滿足建筑自身的需求。建筑自身需求首先要滿足建筑“實用、堅固、美觀、安全”一般性要求。由于自然生態環境對生態度假區建筑有著生態性需求,因此,建筑師在設計上更偏向選擇天然材料,但基于天然材料耐久性和堅固性不足的缺陷,要廣泛應用,需要結合現代技術對天然材料進行改良,保證堅固耐用。另外,生態度假區由于處于自然環境中,面臨來自然如斷層、泥石流等多方面的威脅和挑戰,加上度假區所處地域的交通和設施配合不夠完善,救援相對落后,這就對度假區建筑自身安全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意規避建設風險,提高結構的穩定性和防火設計,避免出現災害,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程度和人員的傷亡。
2.2 多方綜合協同——倡導各方設計流程有機結合
多方綜合協同需要經過不同多方構成對生成的度假區初步方案進行篩選優化,通過吸收其他學科成果,有機將參與各方設計流程的各個階段主動結合在一起,加強建筑內部其他專業從配合向主動創作轉變[2]。
首先建筑師通過傳達上一階段的成果資料給需要介入方案設計的其他結構、暖通空調、電氣、給排水、經濟估算等專業人員,對那些有特殊材料和技術要求的方案,還應該要求生產廠家和材料提前介入。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各個專業之間的溝通交流,集中發揮各個專業的創造能力,還可以通過借助建筑設計輔助軟件對提出的方案進行模型建立,通過數據分析,對相關問題提出解決措施。
其次,生態度假區的建筑設計,在進行設計過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和體現旅游規劃成果。因此,建筑師應持積極參與到一些旅游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中去,這樣能更助于建筑師盡快掌握建筑概念。但由于旅游規劃與建筑設計在關注點、設計語言、學科思維存在一定的思維差異,這需要建筑師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綜合學科的知識。
最后,生態度假區的建設需要涉及旅游開發者、政府部門、旅游者和其他相關利益者各方。作為建筑師需要加強專業與非專業的整合工作,加強與各方的協調溝通,使自身思考更加宏觀,跳出建筑看建筑。
2.3 選擇合理設計手法——充分利用自然景觀
生態度假區在設計層面需要加強對自然景觀設計利用,通過對影響建筑外在的因素進行全面的思考,運用設計手法有意識地去強化自然景觀要素,將建筑與自然景觀結合在一起,滿足環境生態要求時也滿足了人對自然景觀需要的心理需求。如某生態度假區的酒店在設計中追求建筑與自然的融合,結合場地特征,突出當地的地域性,實現人、建筑與自然三者之間的完美結合。總體設計中采取“嘉則收之、俗則屏之”的原則。建筑立面風格的設計以融于環境為主導思想,通過對玻璃,木材和天然石材的有機組合,創造出整體協調統一的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建筑形象,酒店客房和主要公共活動部分爭取朝向良好的景觀,使每間都爭取到舒適的朝向和景觀。而在別墅建筑在設計中,建筑設計中將陽光、水、植物和空氣等自然元素引入到建筑內,建筑立面盡可能面向花園、溪水和遠山,使建筑的結構形式與大氣中的能量流動路徑可以吻合。在建筑體量上,采用化整為零的做法,建筑面積一般在60~120m2之間,局部二層,形成高低錯落的體形,并巧妙地借助地勢,基地內有大片的樹木和山澗溪流,與建筑儼然天成。
3總結
本文在具體真實的多種案例研究和現場認真調查研究下的雙重支撐下,運用科學縝密的分析方法,通過分析生態度假社區的功能和特點,結合功能要求深度挖掘總結出生態度假區建筑設計設計思路與設計策略,論文的最終理論成果是真實可靠的。
參考文獻:
[1] (美)Inkeep.E.旅游規劃:一種綜合性的可持續的開發方法[M].張凌云譯.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 劉先覺.生態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