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疫情消退之后,中國新基建的步伐就在不斷加速,尤其是5G建設的步伐更快,大有承載新基建的“排頭兵”的架勢。三大運營商的5G策略正在不斷地調整和加快建設力度。甚至我們經常能夠收到的一些運營商對5G的促銷電話政策,也能窺得一些端倪。可以說,運營商5G基站建設以及覆蓋率等方面都在不斷提升。
來自三大運營商和中國鐵塔最新披露的5G基站投資規模是1973億元。我們通過三大運營商的財報可以看到各自的運營情況:2020年,三大運營商資本開支總額約3348億元,同比增長 12%,其中5G投資達1803億元,同比增長338%。加上中國鐵塔5G相關開支,今年國內5G基站投資的總規模為1973億元。
有分析師也曾研判稱,“基建投資成為最重要的對沖手段”。也就是說,以5G為代表的新一輪基建建設都將成為最重要的投資主題。和傳統基建不同,新基建更多的還是立足于加速信息數據流動和新技術應用。5G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說,都承載著這樣的重要任務,對于信息化建設以及應對國際社會的挑戰,都需要我們在5G建設上不斷發力。若想在未來信息戰略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國內5G建設的步伐就不應該慢。
更主要的是,新興消費模式的崛起,移動支付,移動互聯網讓移動消費的熱情持續高漲,也需要更龐大的信息化網絡的支持,5G無疑承載了這種期盼。一些新技術的應用也需要5G來支撐,無人機、無人駕駛、遠程醫療、云技術應用等等都需要5G來構建基礎的網絡支持。這也是為何要大力建設5G的因素之一。而且,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新基建已經被外界看作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擴大投資、提增長、穩就業的階段性措施之一。5G因其高帶寬、低時延、超大規模連接等三大特性,將成為新基建的重中之重。加速5G建設,將全面促進生產、服務和消費的升級,形成規模龐大的產業布局,對于衍生服務市場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好處。
5G建設的速度加快,對于設備制造商來說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我們看到,在不久前,中國移動剛剛公布5G二期招標結果,華為、中興通訊、愛立信和中國信科四家入圍。而諾基亞則是全面出局,這也從一個側面說通信設備市場的格局早已經發生改變,中國廠商的崛起速度更快。有分析師也坦承,中國移動5G基站主設備的招標結果,意味著5G集采正在向國內廠商進一步傾斜,國內廠商5G 產品技術實力提升是關鍵因素。
中國信通院曾預測,“5G網絡建設將進入大規模投入期,到2025年我國5G建網投資將達到1.2萬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屆時,5G商用帶來的信息消費規模累計將超過8.3萬億元,并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這還僅僅是直接投資拉動,如果覆蓋更多的衍生機會,那么這個盤子的規模將更加巨大,間接的受益方也更多。
三大運營商的建設目標是:中國移動到年底的目標是建成5G基站30萬個。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倡導共建共享,9月底,將和中國聯通共同完成25萬個5G基站的建設,力爭在年底前完成30萬個5G基站建設的目標。也就是說,三大運營商今年共計要建成60萬個基站。目前,現有的建設進度為15.4萬。還有近四分之三的建設要在下半年完成,可以看出,未來的建設會不斷提速。
有消息稱,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相關企業已超過2000家,正逐步在底層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創新、上層行業應用之間建立初步產業鏈條。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呈爆發式增長,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等地初步形成特色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眾所周知,大數據產業正呈現健康快速發展態勢,包括大數據硬件、大數據軟件、大數據服務等在內的大數據核心產業環節產業規模有望達到5700億元。大數據推動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高了各產業商業應用和業務洞察力,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我國重點發展的各大新興產業,如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企業上云、人工智能、遠程醫療等,都會給5G帶來強大的發展動力。
甚至包括手機終端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機會。而且,包括超高清視頻、云游戲、AR、VR等消費領域應用更加廣泛。5G在車聯網、工業互聯網、醫療等重點領域的試點示范也在逐步推向深入。截止到今年一季度,中國5G套餐用戶已經達到了超4800萬戶。在新基建的刺激下,手機廠商也在不斷發力,今年一季度我們看到國內手機廠商紛紛推出5G新品,要知道這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隨著疫情的不斷被控制,我們可以預計的是,5G手機的發展將更加快捷,千元5G手機或許也會在今年問世。終端的發展對于產業集群的激勵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全新基建要避免傳統基建遇到的一些問題,比如需求不足帶來的過剩問題,市場主體參與不足帶來的低效問題,以及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的脫節問題,最有效的途徑還是推動新基建與產業互聯網的融合互動發展。
————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王一鳴
鑒于上一輪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在這一輪“新基建”投資中,各地政府一定要盡力避免走大水漫灌盲目刺激的老路,而是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將資金真正投入到符合產業轉型升級、彌補發展短板的緊要領域。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何自力
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 伍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