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自佛教傳入中土,與之并存而來的還有來自南亞與中亞的天文、歷算、醫藥學、繪畫、雕塑等諸多知識文明,在佛教布施弘法的東傳過程中,基礎學科知識的傳播既有利于佛法深入人心,又對世俗民眾起到了科普作用,從而開啟民眾的真如自性,達到佛教以“五明”濟世度人的目的。佛教與天文學聯系密切,熾盛光佛就是宗教與科學結合的產物,宗教中的熾盛光佛具有統御九曜十二宮二十八星宿的職責。熾盛光佛星象圖三種表現方式及具體功用,分析佛教中的熾盛光佛以何種造像方式表現和教化民眾,再以“乘牛車巡視樣”熾盛光佛為例,能夠探討“乘牛車巡視樣”熾盛光佛像的來源。
關鍵詞:乘牛車巡視樣;熾盛光佛;星象圖;佛教;天文學
一、熾盛光佛星象圖的三種表現方式
熾盛光佛,又名熾盛光如來,梵語名Prajvalosnisah,熾盛光佛為釋迦牟尼的教令輪身,其發膚毛孔放出熾盛光焰,故得此名。熾盛光佛常以忿怒相示現,為求教化民眾,平息反叛,驅散災邪。《佛說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佛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是具體論述熾盛光佛職責與供養方法的經書,亦稱《消災經》,成書于8世紀20年代至8世紀中葉前,書中具體闡釋了熾盛光佛的職責,即他統御四眾八部游空大天、九執七曜十二宮神、二十八星及日月諸宿,并施陀羅尼法消解災難的職責,經書中并記陀羅尼真言及應對災星、反叛設道場供養的方法。《大正藏》中提及熾盛光佛“首冠五佛像,二手如釋迦”的形象,大抵是說熾盛光佛同樣具備釋迦牟尼的部分瑞相,《大圣妙吉祥菩薩說除災教令法輪》中對釋迦牟尼現身的熾盛光佛的形象描繪的更為細膩,提到其手持八輻金輪,坐于獅子座上,周身盛放百千光束,頭上方懸掛傘蓋等。傳統佛教壁畫中的熾盛光佛常與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羅睺星、計都星等九曜,東宮蒼龍、南宮朱雀、西宮白虎、北宮玄武等二十八星宿,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馬、摩羯、寶瓶、雙魚等黃道十二宮一同繪制。熾盛光佛多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蓮花座置于牛拉轅車上,熾盛光佛左披僧祇支,或雙手持金輪,或一手施禪定印,一手施說法印,周身散射百千光束。筆者將現存世的熾盛光佛像進行了梳理統計,現存熾盛光佛像共約19處,以地區進行劃分:吐魯番地區出土有1幅元代《熾盛光佛與九曜十二星神圖》,敦煌地區出土的有5幅,分別是:原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藏于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唐乾寧四年(897年)的《熾盛光佛與五星神圖》、原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現藏于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的晚唐《熾盛光佛與眾星曜圖》、敦煌榆林窟35窟前室西壁的晚唐《熾盛光佛與眾星曜圖》、敦煌莫高窟61窟甬道兩側的西夏《熾盛光佛與眾星曜圖》、甘肅省肅北縣五個廟石窟一窟東壁的西夏《熾盛光佛與星曜宮神圖》。內蒙黑水城出土現藏于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有5幅,分別為:西夏《熾盛光佛與十一曜星神宮宿圖》(編號:xx-2424)、西夏《熾盛光佛與十一曜星神宮宿圖》(編號:xx-2431)、西夏《熾盛光佛與十一曜星神宮宿圖》(編號:xx-2430)、西夏《熾盛光佛與十一曜星神宮宿圖》(編號:xx-2426)、西夏《熾盛光佛與十一曜星神宮宿圖》(編號:xx-2428)。寧夏地區賀蘭宏佛塔出土現藏于寧夏博物館的西夏《熾盛光佛與十一曜星神宮宿圖》兩幅。山西地區的有:原山西洪洞廣勝寺正殿西壁現藏于美國納爾遜博物館的元代《熾盛光經變圖》,山西應縣木塔出土的遼代《熾盛光佛九曜圖》。還有刻于佛經卷首扉頁的版畫有兩幅,分別是日本奈良縣上之坊藏北宋開寶五年刻《熾盛光佛頂大威德銷災吉祥陀羅尼經》中扉頁一副《熾盛光佛與眾星曜宮神圖》、明代天順六年智化寺本《佛說金輪佛頂大威德熾盛光佛陀羅尼經》中扉頁的《熾盛光佛與眾星曜宮神圖》。除去絹本、紙本熾盛光佛圖外,還有石刻雕塑兩鋪,即重慶大足北山39號龕中前蜀乾德四年刻熾盛光佛與眾星曜宮神像一鋪,杭州飛來峰37龕元代造金輪熾盛光佛變相一鋪。
二、熾盛光佛星象圖的功用探討
現存熾盛光佛圖像自唐始,于明代結束,貫穿唐、北宋、西夏、遼、元、明幾個朝代,大體可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乘牛車巡視像,此類多見于唐末宋初,熾盛光佛側身趺坐于牛車車斗中蓮花座之上,一手施禪定印,一手施說法印,手中不持法器,牛車上飾有寶傘、旌旗,車斗前方方形臺幾上放置若干供養,五星神手中持各色法器,分列牛車周圍,護衛牛車云間巡視。畫面中佛與眾星神的比例大小均衡,并未刻意放大或凸顯熾盛光佛。第二類是靜坐說法像,以西夏時留存居多,至遼、元時皆有體現,這類圖像中熾盛光佛所乘坐的牛車已經消失不見了,熾盛光佛由側身像轉變成為正身像,表現為九曜、十一曜星神簇擁熾盛光佛說法像,此時的畫面中有意遵循“主大從小,尊大卑小”的人物表現原則,熾盛光佛的身軀被有意拉長夸大,占據畫面中較大篇幅,其次稍小一些的是眾曜神,再次是黃道十二宮神與二十四星宿神。第三類為由“一佛二菩薩”所組成的“佛三尊”式熾盛光佛像,具體表現為熾盛光佛居于畫幅中央,兩側各有一位脅侍菩薩,另外有八位供養菩薩穿插在其中,供養菩薩的外側為十一曜星神與護法天王、力士、供養童子等。
由最初的“側身御車像”逐漸過渡為“正身說法像”,從早期的“主仆比例均等”到刻意夸大熾盛光佛的形象,這種表現方式的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這種表現方式的變化恰恰見證了以熾盛光佛為代表的星象信仰從初步建立到成熟完善,熾盛光佛由高高在上的消災施福的星象統領者到聆聽百姓訴求、護佑信徒平安的世俗守護神,世俗民眾對熾盛光佛的信仰從初步認識到走向狂熱化崇拜,并最終走向世俗化。
乘車巡視像與靜坐說法像的熾盛光佛與眾星神圖像一般繪制在絲綢、布帛等較輕的材料上制成的陀羅尼經卷上,方便供養者私人隨身攜帶及隨時供養。繪制在經卷上的的熾盛光佛圖像具有象征佛教曼荼羅道場的含義,如北宋瑞光寺塔地宮中出土的大隨求陀羅尼咒經卷中就繪制有熾盛光佛與眾星神圖像,這種繪制在絲帛之上的經卷不僅要求信徒生時隨身攜帶,就連死后都要求逝者將經咒帶入墓葬之中。熾盛光佛與眾星神的圖像繪制在經卷的中央,外側是黃道十二宮神,象征二十四星宿的神靈則放置在了經卷的最外側,這種表現方式組合成了等級森嚴,層次合理的曼荼羅道場。繪制于寺院壁畫中的“佛三尊式”熾盛光佛圖像與真人的比例大小相當,“佛三尊式”熾盛光佛更多地是接受百姓黎庶供奉的供養神,此類造像中的熾盛光佛充當起地域守護神的角色,造像者有意將佛與星曜神靈繪制得與真人同等比例大小,可以更好地為信徒營造出莊嚴的祭祀環境以及濃郁的宗教氛圍,使供奉者能夠身臨其境,在祭祀祈禱時能夠直接與神靈進行溝通,從而達到祈福禳禍的目的。而那些鏨刻在佛經版畫中的熾盛光佛圖像一方面是方便供養者更加直觀了解熾盛光佛的形象,另一方面儀軌森嚴的星象圖像可以為陀羅尼經卷加持能量,為持卷頌經者增添福祉,攘除災禍。
三、“乘牛車巡視樣”熾盛光佛形象來源考
“乘牛車巡視樣”熾盛光佛星象圖現存共計七幅,唐代有兩幅,即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的乾寧四年本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的晚唐本。北宋時存兩幅,一為奈良上之坊藏開寶五年刻本,另一件為蘇州瑞光寺塔出土的梵文經咒中的刻本。西夏時期的存兩幅,為莫高窟61窟中甬道兩壁的兩幅圖像,其中以南壁存像較為完整,明代有智化寺藏《佛說熾盛光如來消災陀羅尼經》卷首版畫一幅。縱覽這些描繪有乘牛車巡視的熾盛光佛星象圖,唐代的畫面主要由三部分構成,處于中心人物的熾盛光佛位于畫面的中央,與牛車組合在一起,占據畫面中的主要位置,五星神分散于牛車的兩側及正前方,護衛牛車徐徐前行,云氣紋樣包裹在眾星神的外側,意在突出了特定的故事情境是位于天界之中。北宋時的兩張星象圖畫面的層次較前者又有增加,在眾星、曜神的外側又增添了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也被云氣紋樣環繞,最外層的是二十八星宿,每位星宿的一側都有與之對應的人物形象出現。西夏時的兩幅星象圖與明刻本的星象圖不再象前者那樣自內而外的劃分層次,改分為上中下三層,位于畫面中下層正中位置的一般為乘牛車的熾盛光佛,眾星神與護法天王等位于牛車的左右兩側,中上層為黃道十二宮與二十八星宿。
乘牛車是熾盛光佛區別于其他佛教神靈的一個重要特征。自上古時代起,牛在農耕社會中就占有極高地位,牛車是國家禮制體系下車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等級權利的化身。《史記·平淮書》中曾提到將相或乘牛車,列卿士大夫乘牛車,牛車有載重大,行步安穩等優點,受上層社會人士推崇,并且墓室壁畫中的天子出行中也常有牛車出現,且斗為帝車,“乘牛車的現象”對車上所載人物的身份有了初步的限定。牛車后方的旌旗亦是皇帝身份的象征之一,中古時反叛者在反叛時,為減少阻力,也曾自建天子旌旗,從而獲得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如恒玄曾“矯制加其冕十有二旒,(自)建天子旌旗”,且供奉熾盛光佛具有應對反叛、災星等作用。所以,筆者推測熾盛光佛或為皇帝的化身,而插置旌旗的牛車應為征討反叛的戰車,乘坐牛車的熾盛光佛是征討叛亂的王權的象征和體現。有幾位學者認為乘牛車巡視樣的熾盛光佛星象圖是受了道教中北斗大帝的影響,誠然,唐初時李唐政權就曾提倡三教并尊,以道為大。道教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北斗信仰自然也隨之發展得愈發完善。但道教神靈的北斗大帝雖也乘車,但乘坐的是馬車,且北斗也是王權的象征。自漢代起即有“天人感應”說,認為位于天心的北斗與人間的最高統治者有著密切且神秘的感應,所以筆者認為乘牛車巡視樣的熾盛光佛的確是吸收了道教中的北斗信仰,圖像中的熾盛光本身應是皇權的化身。另有學者提出“乘牛車巡視樣”熾盛光佛可能受印度神靈摩醯首羅天的形象,摩醯首羅天也稱為大自在天,傳入中國的摩醯首羅天表現形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摩醯首羅天在佛教中的地位也不高,有八臂三眼,騎白牛的形象出現,也有的繪畫作品中是以青牛(莫高窟西魏285窟的摩醯首羅天)或金色牛(英藏唐-五代時期彩色紙本Ch.xvii.002中的摩醯首羅天)的形象出現。雖然佛教的確發源于印度,很多佛教造像中的儀軌皆承襲于印度,摩醯首羅天更是效仿了婆羅門教中的創世神濕婆天,但一般摩醯首羅天是以游戲坐的方式直接坐在側臥的牛背上的,并未有乘車的形象出現,故將熾盛光佛乘牛車現象定義為來自于印度的摩醯首羅天,略有牽強。雖然圖像的組成有模仿道教神靈北極大帝的嫌疑,但作為星象圖中的最高統御者的熾盛光佛實則是被賦予了與帝王相同的地位,與北極大帝和摩醯首羅天的身份、地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參考文獻:
[1]廖旸.熾盛光佛再考(藝術史研究第五輯)[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358.
[2]黃璜.《消災經》考[J].敦煌研究,2018(5):77-84.
[3]孟嗣徽.熾盛光佛信仰與變相[J].紫禁城,1998(5):362.
[4]韋兵.日本新發現北宋開寶五年刻《熾盛光佛頂大威德銷災吉祥陀羅尼經》星圖考——兼論黃道十二宮在宋、遼、西夏地區的傳播[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5(7):214-221.
[5]廖旸.明智化寺本《佛說金輪佛頂大威德熾盛光如來陀羅尼經》圖像研究[J].藏學學刊,2014(9):120-149.
[6]廖旸.熾盛光佛構圖中星曜的演變[J].敦煌研究,2004(8):71-79.
作者簡介:王超,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專業佛教美術方向碩士研究生。